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5/6/30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伟大的科学家。他创制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他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举世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率先对人类知识的各个分支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研究,在许多学科都有建树,为经验科学的进展奠定了基础。恩格斯曾称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求学、游学与办学,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单纯而平凡的履历,热爱智慧并播散知识,贯穿着他伟大辉煌的一生。
曾为帝师,自建学园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爱琴海北岸中马其顿的斯塔基拉城(Stagira),比孟子(前372-前289年)略晚。小城位于哈尔基季基半岛东侧靠海,在希腊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以东80多公里。现仅存遗迹,地属今奥林匹亚达(Olympiada,得名于亚历山大大帝的母亲奥林匹亚丝Olympias)。
亚里士多德一生经历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主要在马其顿和雅典度过。
前384-前368年为成长和启蒙时期。由于其父担任马其顿王的御医,故亚里士多德少年时代在宫廷中度过,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据说他幼时已接触医学和生物学,注意实验的学问。他的哲学具有突出的生物学特色,这与他早年的医学训练有密切关系。
前367-前347年为求学和研究时期。风华正茂的17岁青年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到雅典求学,进入了正处鼎盛时期的柏拉图学园(这时的柏拉图已有60高龄,正处在对理念论的反思时期),成为柏拉图的高足。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他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产生了兴趣。他在这里潜心学习与研究长达20年之久。其中前10年按照柏拉图所规定的,修习基础课程,后10年则以辅导员身份,做教学辅助工作。他为同侪中之出类拔萃者,柏拉图曾称之为“学园的智星”。他在柏拉图思想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前347-前335年为游历和为师时期。柏拉图逝世之后,大半是为了避免学院的人事纠葛,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前往小亚细亚阿索斯城(Assos,位于特洛伊西南海岸,今名贝赫拉姆卡尔Behramkale)游学考察,在这里他充分利用了沿海礁岛林立的地理条件进行研究,细致研究飞鸟鱼虫,积累了初步的生物学数据。今小城立有亚里士多德的塑像,以志纪念。
前 343 年,亚里士多德应聘重返马其顿宫廷,担任当时年仅13岁的王子、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一直担任此职,直到公元前 336 年亚历山大登上王位。在老师辅导下,亚历山大熟读科学和史地,对当时已知的世界相当了解,并渴望探寻更远的地方。在以后漫长的远征途中始终有学者们相随,他们不断收集、记录各种发现,并将它们加以归类。亚历山大将不断获得的知识写信详细地告诉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一直保持对老师的敬仰。他曾写道“我要感谢我的父亲给了我生命,要感谢亚里士多德教会我安排生活的艺术。”他在征战时还随身携带着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在征服波斯帝国时将亚里士多德哲学引入东方。通过亚历山大,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传遍了当时已知的世界。
前335-前322年为办学和著述时期。亚历山大继位一年后,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回到阔别12年的雅典,当时雅典已在马其顿的控制之下了。这时候,他以知命之年开始办学,选址于雅典城东北郊的吕克昂(lykeion,英语Lyceum)。这一带原有阿波罗神殿和体育场所,因而得名吕克昂学园。法语lycée,意大利语liceo,西班牙语liceo,荷兰语lyceum,甚至俄语лицей,都是高中的意思,均源自吕克昂。该学园重视生物学等科学,注重实际,与看重数学的柏拉图学院形成对比。亚里士多德亲自主持讲授,并广泛地开展学术研究,写下许多作品。这座学园持续约250年,前86年,被苏拉的罗马大军所毁,学园遗址1996年发现,位于今雅典音乐学院北侧,现开放参观。
由于亚里士多德习惯于同学生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人们又把他创立的学派叫做“漫步学派”(Peripatetikoi),或译为逍遥学派。亚历山大大帝给老师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援助,远征中经常给他捎回各种动植物标本,以便他进行研究,这也许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科学家接受国家资助来从事学术研究。
然而舒心办学的日子仅12年,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病逝,雅典随即成为反马其顿运动的中心,亚里士多德因为与马其顿王朝的特殊关系而受到起诉,罪名是渎神。考虑到苏格拉底曾被不公正地处死,亚里士多德选择逃离雅典,正如他所说,“以免雅典人对哲学犯两次罪”。他逃亡优卑亚岛(Euboea,现代希腊语作Evvoia。今译埃维亚岛)。该岛为希腊仅次于克里特岛的第二大岛,与大陆只隔一条狭窄海峡,如今有桥相连。亚里士多德避居于岛上的卡尔基斯城(Chalcis,今称哈尔基斯Halkida),住在他母亲所遗下的老屋中,独享其寂寞,第二年,也就是前 322 年,亚里士多德因病与世长辞,享年62岁。
科学分类与“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聪慧勤奋,博学多才,专心治学,著述宏丰。据说他的全部著作多达170多种,留传下来的有40多种。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内容广泛,涉及哲学、逻辑学、自然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修辞学、语言学和文学等学科。他创造性地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当时已知的学科几乎都作了有意义的探索,并且开辟了诸如逻辑学、动物学等新的领域。
亚里士多德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对知识(科学)进行了分类: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讨论史诗和戏剧,涉及文艺理论和美学等。
此外亚里士多德创立了逻辑学。他认为逻辑学不是知识的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工具和手段。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论灵魂》《尼各马科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中文译本的《亚里士多德全集》共计10卷,300余万字,包括迄今所发现的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48种和一些残篇。它是自西方哲学进入我国百余年来第一部西方古典哲学家的全集。
亚里士多德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师承柏拉图,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某些观点。“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他的名言。柏拉图偏于冥思和演绎,亚里士多德重事物的观察,由分析而论证。柏拉图曾称他为小马驹,引申为“吸足母奶就踢娘”。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理念实际上就是共性,它只能寓于个性之中,存在于人们的抽象概念中。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然后依照严格的推理来探究一切事理。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在批评柏拉图理念论的同时,亚里士多德创立了自己的“四因说”。他指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所为因。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他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在哲学方面的主要代表作,也是世界第一部哲学教科书,是对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历史性总结。这部书原名Metaphysics,直译“物理学之后”。据说编集子的人把他写的关于哲学基本原理的书编在《物理学》之后,因而得名。其实“Meta”这个词,源于希腊语,除了“之后”的意思,还有“超越”或“之上”的含义。在许多词语中,它被用作前缀,表示“元”或“更高层次的”。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文章,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质,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所以称为“第一哲学”,含有统摄其他各门学科(即第二哲学)之意。19世纪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1856-1944)揣摩原意,把书名意译为形而上学,取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个词翻译得十分贴切,因为形而上学正是研究超越感官的一类学问。
创立科学的工具——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逻辑学(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他使形式逻辑从哲学、认识论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一门以推理为中心的独立的科学--形式逻辑学。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和思考之中。今日之逻辑学,以他为鼻祖。
他的六篇关于逻辑的著作被弟子们汇编成一本著作集,定名为《工具论》,因为逻辑学可作为一切科学的工具。书中的六篇著作分别是:《范畴篇》,主要讨论实体、数量、性质等十大范畴;《解释篇》,探讨命题的构成、分类及真假关系;《前分析篇》,阐述三段论的定义、结构和种类;《后分析篇》,着重论述证明、定义、演绎方法等问题;《论辩篇》,研究辩证推理;《辩谬篇》,剖析各种谬误及其反驳方法。中文版《工具论》有五六百页,可谓鸿篇巨制。
《工具论》主要论述了演绎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西方的思维形式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提出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如同一律(不能偷换概念)、矛盾律(不能自相矛盾,甲不能同时既是乙又不是乙,其中有一个必定是假的,不能同时为真,但可能同时为假)和排中律(不能模棱两可,甲是乙或甲不是乙,其中有一个必定是真的,不能同时为假),为正确思维提供了基本准则。他的三段论理论是其逻辑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的结构,为演绎推理提供了严密的逻辑形式。
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方法问题,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作为例证,他选择了数学学科,特别是几何学,因为几何学当时已经从泰勒斯想对土地测量的经验规则给予合理说明的早期试验阶段,过渡到后来的具有比较完备的演绎形式的阶段。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终于出现了欧几里得(约前330-约前275)的数学名著《几何原本》,使几何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依靠逻辑推理、演绎的科学。
但是,逻辑学的三段论法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大前提。如果大前提不对,那么结论也就有错。大前提一般是公认的,靠直觉产生的。直觉的起点,他认为是排中律和矛盾律。进一步也用到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结果,进行归纳,产生正确的大前提。亚里士多德正确地指出,思维的真或假,取决于是否符合思维对象的实际。他首先提出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前者是从个别事物推出普遍原则,后者是从普遍原则论及个别事物。简单的逻辑演绎即三段论。
给人类带来科学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科学尚是一个胚胎,与神学、迷信难以区分。他重新抓住了苏格拉底之前科学发展的线索,他渴望了解事实,渴望对自然取得一些有条理的知识,继承了先辈的工作,而且更注意细节,更注意观察的多种角度,最终将积累下来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宏大的组织缜密的科学体系。促使自然科学逐渐演变为若干门独立学科。在他的努力下,科学降临人间,在他奠定的基础上,科学才取得长足的进步。所以说,亚里士多德给人类带来科学。
他创立了生物学。是第一个系统掌握生物学知识的人,主要贡献在动物分类、解剖、胚胎发育等方面。他认识到生物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所有的生物从最低级到最高级构成一条生物之链。这是进化论的先声。他对500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其中很多是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途中给他捎回各种动植物标本。他至少对50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亚里士多德著有《动物志》《论动物的结构》《动物的繁殖》等,他的学生和学园继任主持泰奥弗拉斯多(Theophrastus,约前371-约前287)著有《植物志》。他们那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是永远值得称道的。
亚里士多德研究物体的运动,著有《物理学》8卷。他定义的物理学比较宽泛。这本书研究的是自然,其实质是自然哲学概论。按亚里士多德所说,“自然是事物运动的根源”。《物理学》一书主要讨论运动,包括运动及与之相关的时间与空间,连续与非连续,有限与无限,运动的分类等等。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运动因、目的因)也放在本书内。他还认为,永恒的运动必定有永恒的原因,因而提出一个第一推动者,作为整个宇宙永恒运动的根源。
亚里士多德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他的许多结论以现今物理学观之已经过时,但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将一般哲学与自然哲学区分开来,研究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他提出的问题,至今仍令人惊叹不已。
亚里士多德著有天文学专著《论天》。他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这些今天看来,有的是对的,有的却是谬论。他还写有《气象学》,这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书籍。
在古代希腊,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下,长时期内科学与哲学没有分家,许多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实验条件和设备都很差。他们不可避免地在知识方面会有许多缺陷和失误,亚里士多德也不例外。例如他说物体在同一地点下降,其速度与重量成正比。直到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的实验,这个错误才得到纠正。
他的一些错误观点,如地球是宇宙中心,神推动世界等,曾被用于经院哲学和神学中,奉为不可改变的经典,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世纪科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既是最广博的学问家,又是错误最多的著述者,不少具体问题答案是错的。缺乏实验依据。随着科学的发展,他的许多思想都已经过时了,但是,比任何一个具体理论更为重要的是成就他事业的基础——理性思维。他所设立的学科分类原则和基本术语是后世发展的基石。他探索自然的方法和角度,他所提出的问题至今仍然有存在的价值。正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科学才初步地有了分科的研究,才有了进一步研究的框架。
伦理学和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不仅促使自然科学逐渐演变为若干门独立学科,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是如此,他创立了伦理学和政治学。
他的《灵魂论》(拉丁文标题《De Anima》)论述人的灵魂是三种灵魂的积累:植物和动物共有的生长灵魂;所有动物共有的感性(感觉与欲望)灵魂;和理性的灵魂,理性的灵魂即获取知识的能力,只有人类独有。
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灵魂分析而发挥他的伦理学。因为人有理性,所以人有一半近于神,但人也有感觉和情欲,所以人也有一半近于动物。神和动物不需要道德,所以道德现象为人类所独有。理性与欲望(兽性)的和谐,即所谓伦理的德行。要幸福,就得关注理性。美德有两个条件,理性和远见。此外欲望对于幸福也是必要的,就像理性一样,融合理性和欲望,就是中庸之道。幸福的前提则是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尼各马可伦理学》论述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这部书由他的儿子尼各马可编纂,是西方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全书系统论证的德性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至善就是幸福。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第一卷主题就是幸福。他说,人类应该幸福,一个人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而变得幸福并保持幸福。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心灵活动。
亚里士多德主张凡事节制,以实现人生的“善”,而这种“善 ”最终是任何人或任何环境都无法剥夺或减少的幸福。他认为,“一个人通过实施正义的行为而成为正义的人,通过实施自我控制的行为而成为自我控制的人”,“中庸之道”的概念就体现了这种自我控制。他认为,与战胜敌人的人相比,战胜欲望的人更加勇敢。中庸之道是亚里士多德对伦理学最著名的贡献之一。
到此,有了一定的财产,有理性和远见,有了节制欲望的中庸之道,再加上友谊。就是亚里士多德心目中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研究个人的善,他的《政治学》一书,则研究人群的善,是他对于城邦各项政治事物的讨论。他与采用哲学思辨方法的柏拉图不同,而是采用实证比较方法,指导学员搜集分析了158个国家(大部分是城邦,西方“政治”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语词汇polis,最初指“城邦”或“城市”。这个词派生出形容词politikos,意为“与城邦有关的”或“政治的”,英语的“politics”、法语的“politique”和德语的“Politik”,都源自于此)的政制汇编(其中《雅典政制》保留至今)。他通过分析归纳,比较利弊,写出了西方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的著作《政治学》,柏拉图的《理想国》更早,但内容太庞杂。亚里士多德没有理想国那样的蓝图。认为无论哪种政治组织,如果是以人民幸福为怀的,都是正当的。如个人统治的君主制、少数统治的贵族制、多数统治的共和制。反之,如果以谋取私利为目的,那么,无论个人统治的僭主制、少数统治的寡头制、多数统治的平民制,都是不良政体。他从人性出发探讨国家的起源和目的,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他的《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著名观点。他认为,人是具有社会性和理性能力的生物,而政治是人类社会组织和治理的核心,因此人天生就具有参与政治的倾向和能力。他还认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最为稳定,这是中庸之道在政治学的反映。他主张法治,说:“法律是不受情欲影响的理智。”他表明,法治优于人治,有法胜于无法。他告诫说,自由不应超越法律的限度。他认为有文化的国家才可能持久,主张发展教育,国家稳定第一,反对乌托邦。这些思想都是相当有见识的。
《尼各马科伦理学》认为幸福是以德性为根据的行为。《政治学》根据以幸福生活为核心的共同生活的角度讨论政治问题。两书都是关于人的行为的实践科学,互相补充,堪称姊妹篇。
影响和纪念
从政治到科学,从文学到逻辑,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无处不在。我们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并不是因为他建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宣示了几条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因为他把希腊哲学爱智慧、尚思辨的精神,也就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充实了,具体化了,发扬光大达到顶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尊重经验,跟随现象,最后归于理智和思维。他认为,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而对感觉的喜爱就是证明。人们通过经验得到了科学和技术。经验造成技术,无经验则只能诉诸偶然。而一个有经验的人比那些只知道原理而没有经验的人,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 “目的论者”(Teleologist),他相信“终极原因”和生命的最终目的,并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和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目的,而且这些最终目的可以通过观察已知世界来确定。
在中世纪后期(约公元 1300-1500 年),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大师”,最著名的是在但丁的《地狱篇》中,作者甚至不需要指明亚里士多德的名字就能认出他来。
如果以今天的标准衡量,亚里士多德的某些思想显得极端。例如他赞同奴隶制及女性所受的不平等待遇,认为这是自然界的安排(当然这也是他所处时代的写照)。但是,他的许多思想,今天看来依然先进,如“贫穷是革命与罪孽之母”“立法者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青年上,忽视教育必然危及国本。”要知道,在他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公共教育。
2016年5月,欧洲考古界传出一则轰动的消息:考古学家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墓(tomb of Aristotle)!地点位于亚里士多德的故乡斯塔基拉北端的山坡上(现奥林匹亚达村),而这一年恰逢亚氏诞辰2400周年。公元前384年他在这里出生,2400年后,世人见证亚里士多德魂归故里。据后世某些史料记载,亚里士多德的尸骨的确在某个时候被迎回了故乡斯塔基拉。此墓穴“风水”极佳:俯临大海,背靠青山,墓址上曾有一座高耸的建筑物和一座祭台。可惜的是,墓中片纸皆无,连“衣冠冢”也算不上,只留下一座马蹄形的石头墓墙。出土的一些希腊化时期的陶器和钱币与亚里士多德去世的年代大体吻合。除此而外,没有任何能指向亚里士多德本人的证据。但发现墓穴的考古学家信誓旦旦:墓穴形制不凡,必定属于一位大人物,而斯塔基拉最显赫的人物非亚里士多德莫属。
临近亚里士多德家乡的塞萨洛尼基(旧泽萨洛尼卡)是希腊第二大城市,该国马其顿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位于希腊北部沿海,地当东南欧出爱琴海的要道,因此,又是一个国际性大海港。城市的中心就是亚里士多德广场(Pl.Aristotelous),面临大海,广场上竖立着上古时期知识最渊博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雕像。沿滨海的大道东行一公里,耸立着亚历山大大帝的骑马铜像。这位英姿勃勃的年轻帝王,从希腊出发东征万里,横扫千军如卷席,直至饮马印度河,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他曾师从亚里士多德,师徒两人都是希腊的骄傲。当地1925年创办的亚里士多德大学,现已发展到3.4万名学生,为巴尔干半岛诸国最大的学府,其哲学、神学、考古、拜占庭研究在世界上颇负盛名。看到这所大学,不由令人想起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它播下的科学种子早已洒遍世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关中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49470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