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25/6/20
希腊哲学重视数学,推崇理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前580-前500)就是一个范例,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在西方首次提出勾股定理,还用数学研究音乐、天文,甚至把数的概念神秘化,提出万物皆数的观点,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在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中,毕达哥拉斯传奇般的一生给后代留下了众多神奇的传说,留下最深远的影响。
哲学家曾执掌政权
大约公元前580年,毕达哥拉斯出生在米利都附近的萨摩斯岛(Samos)。萨摩斯岛在爱琴海东部,是距小亚细亚大陆(土耳其)最近的希腊岛屿,只隔2公里宽的萨摩斯海峡,坐船去米利都也很近。岛上主要城镇也叫萨摩斯。市区背山面海。城内有一处小巧玲珑的公园,沿着公园朝街上走,可见到排列整齐的红砖房和一座座突出的阳台,将原已狭窄的街道紧紧覆盖着,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街景。还有个小城毕达哥利翁(Pithagorio)是为纪念毕达哥拉斯而命名的,如今港口竖立着一尊高大的毕达哥拉斯雕像。该城历史悠久,有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城墙遗址。此外,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推崇的三大奇迹,皆在小城附近。现在都存有遗迹。一个是引水隧洞,长一公里有余。由奴隶们从山的两头开挖,凿通时只有30到40厘米的误差。还有一个是港口防波堤,经改造后今天仍然在使用。第三个是天后赫拉神殿(Heraion),从残存的柱石,仍可想见其宏伟。1992年毕达哥利翁与赫拉神殿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毕达哥拉斯的成长时期,萨摩斯岛是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他的父亲是一个宝石雕刻师,经商而致富,毕达哥拉斯从小跟父亲学过手艺,爱好数学和音乐。
九岁时毕达哥拉斯被父亲送到提尔(Tyre,又译推罗)学习。以后他又多次随父亲作商务旅行到小亚细亚。提尔在黎巴嫩南部,今名苏尔,濒临地中海,是一座历史名城,腓尼基文化的一大中心。相传希腊主神宙斯在此引诱拐走了当地国王的女儿欧罗巴,带到希腊,欧洲(欧罗巴洲)之名即来源于这个神话。《圣经》中提到,古犹太所罗门王建造耶路撒冷的神殿所需的雪松木,即从这座港城运来。该城与地中海各地普遍发展贸易关系,并于前9世纪在北非建立子城迦太基。该城曾被亚历山大大帝攻克。后来置于罗马统治之下。至今这里保存有战车竞技场(Hippodrome,又译赛马场)、列柱大道、凯旋门、浴场、剧院等古代遗迹。1984年,提尔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在这里,毕达哥拉斯直接受到东方文明的熏陶。
毕达哥拉斯曾到米利都,拜访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等哲人,并成为了他们的学生。他也到过埃及,法老阿马西斯(Ahmose II,前570年—前526年在位)推荐他入神庙学习象形文字和埃及神话、历史和宗教。据说他还曾到巴比伦,受到东方古老文化和宗教的影响。
最后毕达哥拉斯返回家乡萨摩斯,建立了一所学校,他把该学校命名为“半圆”(Semicircle)。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的毕达哥拉斯受到许多希腊人尊敬,有不少人投到他的门下求学。
因与当地执政者不和,大约公元前530年,毕达哥拉斯离开萨摩斯,移居意大利南部的克罗托内(Crotone,地处今卡拉布里亚大区)。克罗托内濒临塔兰托湾,前8世纪由希腊殖民者建立。一度成为大希腊范围内的强大城邦,并以在希腊古代奥运会上屡屡夺冠而闻名,至今古希腊时代的城墙和港口尚存部分遗迹。考古博物馆(Museo Archeologico)里可以看到很多希腊时期的文物。令人忆起那辉煌的时代。毕达哥拉斯在此创办了一座伦理-政治学园,广收门徒。他的演讲吸引了各阶层的人士,很多上层社会的人士来参加演讲会。按当时的风俗,妇女是被禁止出席公开的会议的,毕达哥拉斯打破了这个成规,允许她们也来听讲。热心的听众中就有他后来的妻子。
在克罗托内,毕达哥拉斯创建了政治、宗教、数学合一的秘密学术团体,后人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曾在克罗托内掌握过政权,这是历史上罕见的哲学家当权。毕达哥拉斯成为半神,受到崇拜。据说,学派每个成员都得宣誓严守秘密,并终身只加入这一学派。还要遵守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清规戒律。在许多方面,学派与修道院相似。
这个学派重视数学,经常探讨数学、天文等学问,强调数的和谐和万物皆数。此外还宣传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的思想。他们不杀生,被视为素食主义者,罗马大诗人奥维德(Ovid,前43—18)在《变形记》第十五卷中描绘毕达哥拉斯发表演讲,恳请追随者严格遵守素食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素食主义”(vegetarianism)一词被创造出来之前,素食者在英语中被称为“毕达哥拉斯主义者”(Pythagoreans)。
毕达哥拉斯学派具有半宗教性,明显地倾向于贵族政治,并且在社会上的影响越来越大,终于引起反弹。约公元前508年,毕达哥拉斯学派遭到解散,在克罗托内的活动场所受到严重的破坏。毕达哥拉斯被迫移居梅塔蓬图姆(Metapontum),并于公元前500年去世,享年约80岁。梅塔蓬图姆在今意大利南部港城塔兰托以西45公里沿海,是希腊移民所建的。后来它的居民随汉尼拔远征军撤退,城市即趋衰亡。如今保留有毕达哥拉斯时代两座神庙的遗迹,并发现一些古代陶瓷,包括希腊黑红两色人物花瓶。
毕达哥拉斯学派虽然形式上解散了,但实际上还继续存在至少二百年之久。从后来的活动和影响看,这个学派的重要思想是在哲学和科学方面,它促进了数学和西方理性哲学的发展。
毕达哥拉斯与商高
作为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最令西方人熟知的成就是发现毕达哥拉斯定理。这个定理就是我们中学学过的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举例来说,一直角边(勾)为3,另一直角边(股)为4,那么3的平方9和4的平方16加起来等于25,正好是斜边(弦)长5的平方。这就是说,只要知道了直角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就可以用开方的办法求出第三边的长。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在编著《几何原本》时,认为勾股定理是毕达哥拉斯最早发现的,所以他就把这个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以后就流传开了。
相传毕达哥拉斯有次应邀参加一位富有政要的餐会,这位主人豪华宫殿般的餐厅铺着是正方形美丽的大理石地砖,由于大餐迟迟不上桌,这些饥肠辘辘的贵宾颇有怨言;但这位善于观察和理解的数学家却凝视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美丽的方形地砖,但毕达哥拉斯不只是欣赏地砖的美丽,而是想到它们和“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拿了画笔并且蹲在地板上,选了一块磁砖以它的对角线AB为边画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面积恰好等于两块磁砖的面积和。他很好奇,于是再以两块磁砖拼成的矩形之对角线作另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之面积等于5块磁砖的面积,也就是以两股为边作正方形面积之和。至此毕达哥拉斯作了大胆的假设:任何直角三角形,其斜边的平方恰好等于另两边平方之和。那一顿饭,这位古希腊数学大师,视线都一直没有离开地面。
传说就这样,毕达哥拉斯发现了著名的勾股定理。反过来也成立,一个三角形,其斜边的平方恰好等于另两边平方之和,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毕达哥拉斯为了庆贺自己的业绩,杀了一百头牛,宴请亲朋好友。所以勾股定理也有“百牛定理”之称。这个定理只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定理,在当时并不会给毕达哥拉斯和学派带来任何现实的利益,但他们却为此举行了百牛大宴,让人难以理解。其实在古希腊的哲人眼里,学术研究就是追求科学真理,而不会考虑什么现实的利益,他们对科学真理的探索是纯粹的。在他们眼里,人生的意义在自己的心灵里,而不在于外界的什么东西。他们孜孜以求的仅仅是解开自然的一个又一个谜,使自己一次又一次得到心灵上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满足。
扯远了,言归正传。古埃及人和巴比伦人就已开始研究数学,但没有留下数学家的名字。西方把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和他的老师泰勒斯推崇为最早的数学家。而我国的商高比他们要早五百多年,而且在数学古籍上有明确记载,事实上商高是世界上迄今已知最早的数学家。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啊!我们不应忽视这位数学的先驱。
陕西商洛地方志上的一条记载:“商高,黄帝二十五子之昆孙,以地得姓。周成王时,封爵商子,在《周髀算经》中,他首次提出在直角三角形中勾三股四弦五的关系,为世界最早引用勾股定理者。”
商高生活在西周时期,精于数学,是我国3000年前的著名数学家。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发现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勾三,股四,弦五。商高的数学成就据《周髀算经》(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数学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记载,主要有三方面:勾股定理、测量术和分数运算。
勾股定理是中国数学家的独立发现,在中国早有记载。由于勾股定理的内容最早见于商高的话中,所以我们就把这个定理叫作“商高定理”。
但是,为什么商州没有一座商高塑像,或一条以商高命名的街道呢?我国古代对科学重视不够。科学家远不如政治家文学家出名,社会地位不够高,这也是我国科学到后来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那么今天我们是否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呢?以我个人的看法,商高也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人物!特别是在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时候。而且纪念商高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励我们发展科学技术啊!
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事情来自传说,他本人对毕达哥拉斯定理究竟有过何种贡献,其实很难确定。可以确定的倒是,勾股定理不是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的。中国古代的商高就比他更早。不过毕达哥拉斯的“冠名”倒也不是纯属乌龙,也许可以这么说, 在科学史的主线上,毕达哥拉斯是使勾股定理传播并影响后世的核心人物。
数学与音乐和天文
除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之外,这位早期数学家还有不少数学发现和应用。有一位数学史专家说:“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于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黄金分割理论的,从而获得关于比例的形式美的规律。黄金分割(golden ratio)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约为0.618。黄金数被冠为“最优雅的比例节奏”的美称,在现实中有很多体现。人类自身的身体从肚脐到脚底的高度与身高的比为黄金数;埃及金字塔的底面边长与高的比为黄金数;我们在拍照的时候如果站在黄金分割点,就会比较协调。黄金分割法还在优选学中得到实际运用,即在优选时把尝试点放在黄金分割点上来寻找最优选择。1970年以后,在华罗庚的推动下,优选法在我国进行推广,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
毕达哥拉斯还把数学用到音乐方面,堪称西方音乐史上第一位音乐理论家。据说,有一天他走在街上,在经过铁匠铺前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非常动听,于是驻足倾听。他发现铁匠打铁节奏很有规律,这个声音的比例被毕达哥拉斯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他将一条弦固定,通过不同的比例区分整体与部分间的距离,结果发现:弦长比为2:1时,则发出相隔八度的两个高音;当弦长之比为3:2、4:3时,则发出纯五度、纯四度的音程关系。这种数量关系,是对乐音组成的原初认识,即和谐的最简单的形式。毕达哥拉斯用这种方法创造了一套互相有明确数学关系的音律,被称作五度相生律。根据五度相生律引出了音阶各音。这套定律不仅成为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各种艺术活动中的基石,也构成了重要的古代音乐财富,流传至后世一直影响着现代的音乐理论。
他把“数”与音乐联系在一起,提出“数”是音乐的根源,即“音乐是数字”。这种观点是从“数学”的角度对音乐进行思考和研究,使音乐具有了理性的意识,从而开阔音乐领域的视野。毕达哥拉斯在音乐中渗透了“数学”逻辑的精准理念,把音乐和科学联系在一起,超出了音乐感性的审美体验。从毕达格拉斯提出“数学与音乐”的观点开始,西方音乐史上就没有停止过关于“数学与音乐”的研究。他的观察和实验,最终确定了我们今天所知的音阶。这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音乐发现,还是第一次用数学来表达一个物理定律(声学)。
在天文学方面,他也用上了数学。毕达哥拉斯认为,在苍穹中运行的天体,和谐而有秩序,就像一曲动听的“天体音乐”。他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好的是圆形,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好的是球形;宇宙是一种和谐的代表物,所以一切天体的形状都应该是球形。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提出大地是球体这一概念。这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是不可思议的,打破了当时主流“天圆地方、天盖地承”的传统认知。比泰勒斯“圆盘”学说也前进了一大步。
毕达哥拉斯认为日、月、五星都是球体。他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而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惠施,这位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也曾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他提出的“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天地一体也”的说法,被认为是支持地圆说的证据之一。虽然他的观点在当时并未被广泛接受,但它与西方同时期的一些地圆学说不谋而合,显示出中国古代也存在对地球形状的独立思考。
毕达哥拉斯认为圆形轨道是完美的,因此天体必定是围绕圆形轨道运行,但开普勒证明地球绕太阳是按椭圆形轨道运行的。现在看来,毕达哥拉斯设想的宇宙模型是荒诞的,但这毕竟是人类关于宇宙模型的最早构思,对于启发后人的研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后世学者曾对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四大领域在毕达哥拉斯学说中的地位作过有趣的概括,即:算术是数的本身,几何是空间中的数,音乐是时间上的数,天文是时空里的数。
“万物皆数”的哲学观念
毕达哥拉斯用数学研究乐理,由此所产生的“和谐”的概念。在和谐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秩序,例如,天体之间的和谐产生了宇宙秩序。推而广之,他认为数学可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数字痴迷到几近崇拜;而终极的概括则是所谓“万物皆数”(all things are number)的观念。即:一切现存的事物最后都可以归结为数的关系。他把数这种不具形体的、普遍的、抽象的东西推崇成万物的本原。
这个学派对数的进一步解释有许多神秘的、穿凿附会的地方。他们把数说得神乎其乎,荒唐地用不同的数去比喻各种事物。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1”是数的第一原则,万物之母,也是智慧;“2”是对立和否定的原则,是意见;“3”是万物的形体和形式;“4”是正义,是宇宙创造者的象征;“5”是奇数和偶数,雄性与雌性和结合,也是婚姻;“6”是神的生命,是灵魂;“7”是机会;“8”是和谐,也是爱情和友谊;“9”是理性和强大;“10”包容了一切数目,是完满和美好。
这样的说法,今人看来是荒谬的。当然重视数学是对的,但不能走向极端。应该看到,是毕达哥拉斯首先把数学当作科学的基本方法,被尊称为“数学之父”。他的学说也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他认为万物是由对立面组成的,比如:有限和无限,奇数和偶数,一和多,正方和长方等。
毕达哥拉斯将数学和哲学结合在一起,创立以数学为本原的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亦称“南意大利学派”,与爱奥尼亚学派(米利都学派等)的物质哲学不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是形式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都可以从数的和谐性和简单性中寻找到答案。这种使科学数学化的哲学启迪着后人对宇宙的认识。无论是文艺复兴之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还是近现代的万有引力和量子理论等,都可以看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的影响。
毕达哥拉斯哲学是以这样一个假定为基础的,即整数是人和物质的各种各样的性质之起因。这就导致对于数的性质的阐述与研究,并且同算术(作为数的理论)、几何学、音乐、球面学(天文学)一起,构成毕达哥拉斯研究计划的基本课程,称为四艺;再加上文法、逻辑和修辞学三科,是中世纪受教育的人必修的七门课。
毕达哥拉斯坚信,世界上的数字均可以用整数或者整数之比(即分数)来表示。但是毕达哥拉斯的学生之一希帕索斯(Hippasus)却发现,若根据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其值(根号2)不能用任何一个整数之比来表示,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一发现对毕达哥拉斯的 “万物皆数” 构成了打击——因后者是建立在整数 (或整数之比) 的基础上的。据说希帕索斯后被毕达哥拉斯的信徒们投海溺毙,或被逐出了学派。
然而像根号2这样的“无理数”存在的事实,却不可能一扔了之,由此引发了数学史上第一次危机,也带来了数学思想一次大的飞跃。认识无理数的存在告诉我们,矛盾的存在说明人的认识还具有某种局限性,需要有新的思想和理论来解释。我们只有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才能开辟新的领域和方向,科学才能够继续发展。科学无止境,认识无禁区,那些事先为科学设定条条框框的,最后将变成阻碍科学进步的阻力,必然被时代的所抛弃。
不过另一方面, 毕达哥拉斯对数的抽象层面也并非一无所知。对这一点的佐证, 是毕达哥拉斯率先对纯数学与应用数学作了区分 (这是他对数学的重大影响之一),其中纯数学包括算术与几何,研究心智想象出的东西;应用数学包括音乐和天文,研究感官探知到的东西。由于数是算术的研究对象,因此这一区分表明毕达哥拉斯将数视为心智想象出的东西,从而具有抽象性。综合地看,毕达哥拉斯的数跟泰勒斯的水那样的“原始质料”相比,抽象度无疑高得多,甚至可视为数学研究对象抽象化的开端。
从毕达哥拉斯开始,希腊哲学开始产生了数学的传统。在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中,既有一些可宝贵的科学知识,又有一些错误的东西。出现这种矛盾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力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所以列宁称毕达哥拉斯学派是表现古代“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
最后,以毕达哥拉斯的几句名言结束这篇小传:
数学支配着宇宙。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知道什么。
别的动物也都具有智力、热情,理性只有人类才有。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
要这样生活;使你的朋友不致成为仇人,使你的仇人却成为朋友。
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不要忽视你的身体的健康,饮、食、动作须有节。
不善拒绝,会使你经常成为一个不情愿的精神奴隶。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关中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49375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