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关中
中西部六省自驾游,第二十一天,武隆喀斯特
2025-1-21 04:25
阅读:371

0622旅游标志,马踏飞燕

0620城际酒店

0623武隆文化馆

0625武隆雕塑

0626最“高”的政府

0640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

P1060657.JPG0657视听盛演《我在武隆》

 

高关中,高平原,11月21日星期四

武隆乌江景观,岩溶地貌展馆

早饭后,我们离开彭水西去武隆,车程60公里。武隆原是一个县,如今是直辖市重庆所属的一区,幅员面积2901平方公里,总人口41万(其中少数民族占40%)。它位于重庆东南130多公里,与贵州交界,有“渝黔门屏”之称。我们的汽车飞驰在包茂高速(G65,从包头到茂名)上,一个多小时,就来到县城巷口镇(今名芙蓉街道)。迎面一座马踏飞燕的高大雕塑,标志着武隆是旅游业重镇,因为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马踏飞燕铜塑是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

我们顺利入住城际酒店。城际酒店,外文名Intercity Hotel,在德国也有一家连锁经营的Intercity Hotel,难道是撞“名”了。翻看一下酒店的介绍,原来它们真的是一家。武隆城际酒店门口写着源于德意志酒店集团。事情是这样的:

Intercity Hotel城际酒店,创立于1987年,是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德意志酒店集团旗下品牌,作为德国最知名的酒店,在欧洲主要的交通枢纽皆可见其身影。2019年,中国华住集团全资收购德意志酒店集团后,将Intercity Hotel高效、品质、精炼的德式基因引入中国,这样才有了武隆的城际酒店,原来是洋为中用啊,今年刚刚开业。酒店位置绝佳,距武隆高铁站1公里,进城区也不远。

这是一座26层楼高的酒店,从高处可以俯瞰和远眺武隆风光。午饭后,我们就沿着柏杨路一路走下坡到城里去玩。

武隆城区跨乌江两岸,区委在南岸,区政府在江北,两岸平分秋色。背后都是山丘。城区沿江东西伸展,江北主街叫芙蓉路。我们沿芙蓉路走到乌江大桥。本想沿江畔漫步,可江畔建起了一条筑在高架桥上的快速干道,路边留有人行道。像这样的滨江路真是少见。我们一直走到世纪广场和文化馆,再沿繁华大街芙蓉路返回。沿途看到建在山坡上的区政府,这是我见过的最“高”的政府,其实楼层也就五六层,但登高的台阶不下百十级。老年人想上去,真不容易。

这一带山地多,平地少,缺地皮,建房不容易。当地人告诉我,在武隆建成区最大的,不是城区,其建成区仅8平方公里;而仙女山的建成区,面积大一倍,为16平方公里。

仙女山我去过,在武隆城区以北7公里,据说有一峰酷似翩翩起舞的仙女而得名。海拔最高超过2000米。这一带拥有茂密的森林,奇秀的山峰,南国的牧原、凉爽宜人的气候,接待设施颇具规模。形成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被誉为“落在凡间的伊甸园”。中心地仙女山镇,已建成欧式风格的城镇,旅馆成群,堪称山中瑞士。仙女山旅游,四季皆宜,特别是每逢夏季,避暑者蜂拥而来。冬天则有冰雪运动的旅游项目。当地已建成仙女山飞机场,航班通达北上广、成都重庆等不少城市,为武隆带来大量的批游客。 近年来,仙女山盖起大片别墅区,分为30多个小区。别墅区海拔1200多米。一般来说,海拔升高1000米,气温就降低6摄氏度。也就是说,仙女山的气温至少要比重庆低五六度。加之空气好,出门看天,就是蓝天白云。深受重庆人喜爱,这里成了重庆的后花园、避暑区,堪称“重庆的庐山”。所以仙女山的建成区大于武隆城区,也就不奇怪了。

 

回到城际酒店,我们注意到,该楼另一边,有个“中国-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就进去参观。

喀斯特是什么意思呢?先解释一下。记得上中学时,当地理老师讲到云南、广西一带的石林、石笋、石钟乳、溶洞等天然美景时,会说这是石灰岩地区长期被水溶解、侵蚀而成的。这种地形统称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Karst)这个词源自欧洲小国斯洛文尼亚西南部的喀斯特高原(Karst Plateau)。这个高原由意大利边境延伸约80公里,海拔不超过900米。这里的石灰岩和白云岩非常纯净,广泛裸露,地面土层瘠薄,草木稀疏。满布石芽、石沟、竖井、落水洞和奇形的石峰。地下隐藏着巨大而奇特的溶洞和暗河,岩溶地貌发育的十分典型。19世纪末,南斯拉夫地理学家茨维伊哥(Jovan Cvijić,1865-1927)首先对这一地区进行了研究,并借用“喀斯特”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一系列作用过程和现象的总称,并于1893年发表了《喀斯特现象》这部代表作。从此,世界各地的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就把石灰岩溶蚀产生的地貌现象,即岩溶地貌,称为“喀斯特”。

这座博物馆是一座以“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为主题。集科普、展览、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博物馆。进入该馆,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来到了一个关于地球亿万年变迁的奇妙世界。博物馆共有三层,设有“千岩千面”“溶岩与水的邂逅”“洞穴探秘”“生灵共舞”和“化境武隆”等五个主题展厅,通过先进的展示技术和手段,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演变过程以及它所承载的生物多样性、人文历史一一呈现,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看到介绍,勾起了我的回忆,那是2019年10月金秋,我们哥俩应邀参加“2019世界华裔文艺家中国重庆武隆仙女山采风”活动。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20多位嘉宾参加,后来组稿出版了《仙女山十日-首届华裔文艺家中国重庆武隆仙女山采风行》。在武隆区文旅委支持下,该书已于2024年1月出版,共289页,28万字。这本书力求通过不同视角的文艺作品,开启一个“武隆走向世界、世界认识武隆”的窗口,展示武隆开拓创新、开放融合的绿色发展的城市形象!

武隆的优势,就是喀斯特地貌。武隆县北部的天生三桥(或写作硚)堪称岩溶深切型峡谷的典型代表,是反映地球演化历史的杰出范例。入口处的巨大变形金刚告诉人们,电影《变形金刚4》以此地作为外景拍摄地,导演迈克尔·贝曾赞叹:这里是“一个地球上最美丽的地方。”

据《大明一统志》载:“龙桥山逶迤如龙,下有空洞,即五龙山。” 武隆县(原名五龙县)因此而得名。天生三桥景区在不足1.2公里范围内,云集了三座天然石拱桥和两个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生桥群。天生三桥的形成,也是喀斯特岩溶的结果。由于地壳上升,地表河变成伏流,以今日天生桥下的通道作为它的流路,继续不断侵蚀,形成洞穴通道,造就天生三桥。伏流通道发生崩塌,又形成两座天坑。残留下来的未塌落的顶板便成为天生三桥的桥面。

我们曾沿着陡峭的数千级台阶下到天坑底部,仰视天生桥雄姿。

天龙桥是天生桥群中的第一座,又名头道桥,以雄壮称奇,其形状最酷似人工桥:由一墩两孔而构成,我们看到的是北穿洞。桥高235米,桥厚150米,宽147米,平均拱高96米,平均跨度34米,桥顶恢宏壮观,令人惊叹不已。

青龙桥在天生三桥中最为高大险峻,桥高281米,桥厚168米,宽124米,平均拱高103米,平均跨度31米,桥洞高大险峻,犹如飞龙在天。桥的高度和厚度均排名世界天生桥第一位。据说,形如洞开的天门,在雨后阳光下,瀑布飞洒如烟如雾,常会出现彩虹。桥身映入彩虹之中,隐约可见飞龙在天,青龙桥因此而得名。

黑龙桥,桥高223米,桥厚107米,宽193米,平均拱高116米,平均跨度28米,桥洞幽深黑暗,像一条黑龙盘旋洞顶,因而得名。这里瀑泉纷洒,信步其中,恍若隔世。桥宽居世界第一。

天生三桥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前三名天生桥。试比较,法国Bous del Biel天生桥在欧洲著称,但桥高仅100米,桥厚30米,拱高约70米,平均跨度60米,与武隆的天生三桥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

天龙桥和青龙桥与周边的山壁围成天龙天坑,口部直径522米,面积10万平方米,最大深度276米。而青龙桥和黑龙桥与四周石崖也构成一个口字型天坑,其高空悬崖边一山岩酷似展翅欲飞的老鹰俯视坑底,故名神鹰天坑,最大口部直径300米,口部面积5万多平方米,最大深度285米。属塌陷型天坑。天坑是口部直径和垂直深度均大于100米,四壁陡峭的大型岩溶漏斗。武隆县是世界上天坑数量和类型最多的地区。

三桥夹两坑的景观称奇于世。景区集山、水、瀑、泉、峡、桥,和遍山的翠绿,构成了一幅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逶迤不绝的自然山水画长卷。

就像在天然美景中画龙点睛一样,2005年在天龙天坑中复建了一座天福官驿(唐代始建驿站,后毁于兵燹),为幽静的四合院。该驿站古朴神秘,环境幽绝,被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遴选为唯一的外景拍摄地而名扬天下。成为天生三桥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喀斯特地貌”必然发育大量的溶洞,我们曾乘缆车上山参观的芙蓉洞,就是最美最奇的一个,此洞距江口镇4公里。武隆喀斯特旅游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就包括芙蓉洞、天生三桥和仙女山。芙蓉洞口的木牌上介绍说,岩溶洞穴是岩溶作用所形成的地下洞穴。芙蓉洞全长2700米,游览道长1860米,宽高多在三五十米之间,1993年5月26日被当地村民发现,次年就对外开放。芙蓉洞之美,闻名海内外,尤其是巨幕飞瀑、生命之源,珊瑚瑶池,石花之王,犬牙晶花等景观堪称洞穴瑰宝,被誉为“芙蓉洞五绝”。在各色灯光的辉映下,石笋石钟乳等呈现出千姿百态,万种风情。这时你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为各种各样的景致命名,甚至编故事。听听,松柏会仙、芙蓉睡佛、八仙过海、万箭挂壁、九天银柱、银丝玉缕、火箭待发、擎天玉柱、金銮宝殿、贵妃浴池等,就是人们看到洞穴各处美景的想象。当然这样的想象并不唯一,例如说,两根石笋一大一小,写着大小雁塔,也可以想象为夫妻柱啊,说不定更吸引游人拍照呢!

武隆的天生桥、天坑地缝、芙蓉洞,都是举世少有的美景。已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一部分,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广西桂林等一起,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

晚上我们到启明东方星聚城看演出,尽情享受大型奇幻行浸式视听盛演《我在武隆》。也就是观众们随着剧情的发展,一边走一边看,没有固定的座位。演出由“我在天之上”“我在山这端”“我在地中央”“我在林间行”“我在水这方”和“我在武隆”六大演区共同构成。通过前沿科技手段,结合艺术性的戏剧、音乐、舞蹈、威亚(wire,意思是钢丝,用细钢丝把人吊空中做表演)等18种演艺形式,音乐突出以“小提琴、大提琴、弦贝斯、长笛、钢琴”五种乐器构成的曲式。演出将自然美景与人文艺术完美融合,为观众带来了光影与艺术的强烈震撼。通过这场视听盛宴,我们深入地领略了武隆的人文精华,感受到武隆自然禀赋带来的独特魅力。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关中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46966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