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关中
中西部六省自驾游,第十四天 花明楼
2025-1-14 05:58
阅读:654

0958东山书院旧址

0962云门寺

0966大雄宝殿

0969千手观音

0961湘乡蛋卷

0973刘少奇故里景区门楼

0975铜像广场

0976刘少奇纪念馆

0002刘少奇故居

0006刘少奇卧室

P1060011.JPG0011重建的花明楼

 

高关中,高平原,11月14日星期四

东山书院云门寺,宁乡故居刘少奇

昨天参观过彭德怀故居,回湘乡城过夜。途径城郊的东山书院。这是4A级景区,包括毛泽东与东山学校陈列馆和毛主席铜像。东山书院由湘军将领、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1844-1894)始建于1892年,初建时名东山精舍。1900年改称东山书院。1905年建立湘乡县公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毛泽东曾在此求学,童年时代,毛泽东先后在六处私塾读书。从《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普及读物入门,接触儒家文化传统教育,随后点读“四书”“五经”。这段私塾生活被他自己后来概括为“六年孔夫子”。16岁时,毛泽东听说离韶山五十里的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在讲授新学。他听后很动心,拒绝了父亲将其送到米店当学徒的打算,请亲戚们帮助劝说,父亲最终同意他外出求学。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外出求学。并留下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毛泽东踏上革命征途的第一站。1958年9月10日,他亲笔为母校题写校名“东山学校”。这所学校还孕育了陈赓、谭政、萧三、毛泽覃等大批仁人志士。

湘乡是座历史古城。名胜首数云门寺。这座寺庙始建于北宋,近年来两次大修。现存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观音阁等,均在中轴线上,两侧还有药师殿、龙王殿、弥陀殿、土地殿,能看到佛道相互影响的痕迹。其中天王殿,又名弥勒殿,正中供奉弥勒菩萨,他大肚能容,代表了佛教慈悲、忍辱、宽容、乐观的基本精神,背面供奉韦陀菩萨,为护法神。四大天王为手持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持青云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持蛇(或赤龙)和宝珠的西方广目天王,持混元伞的北方多闻天王。他们护持五谷丰登,国泰平安。大雄宝殿供奉佛陀。观音阁最为壮观,进深21.8米,通面宽20米,高16米。它供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像高12米,号称江南第一,全国第二(最大观音像在河北正定隆兴寺),采用木雕、泥塑两种方法结合而成,雕刻精美,全身镀金。湘乡流传着观音镇孽龙的传说,每年要过观音菩萨降龙节,其观音信仰独树一帜。观音阁前配庑左右供奉光绪十九年(1893)汉白玉十八罗汉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白石香炉也是寺内具佛教特色的器物。

湘乡重视发展旅游,专门出了湘乡文旅地图。地图上标出了高5层的镇湘楼、纪念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的褚公祠等更多的名胜,以及湘乡之旅推荐线路,还介绍了当地的特色美食,如第一名菜湘乡蛋糕花(湘乡蛋卷)。毛主席的外婆是湘乡人,少年毛主席在湘乡东山学校启蒙读书时候,多次品尝外婆家的蛋糕花。后来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还提到了湘乡的蛋糕、蛋糕席。在湘乡的传统宴席中,蛋糕花是头菜,即第一道菜。湘乡饮食传统没有蛋糕不成席。做法是用蛋皮卷肉馅,蒸着吃最普遍,也可以炒或做汤,配上其他菜,用大海碗盛装。我们点了一份,份量特大,味道也不错。

 

湘乡距韶山毛泽东故里、宁乡花明楼刘少奇故里和湘潭彭德怀故居景区都很近。三者共同构成湘中伟人故里“红三角”黄金旅游线。韶山我们去过两次了,所以就擦过韶山直奔花明楼。

花明楼南距韶山30公里,是一处低山环绕的地方,不仅有秀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还是刘少奇故居所在地,故知名度相当高。刘少奇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湘中农村民居,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为对称形的土木结构、两进两横四合大院,坐东朝西,前临绿水,背靠青山,周围树木参天,包括正屋、偏厦、外坪、内院、三个天井,共有房屋21间半,其中瓦房16间半,茅屋5间,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90多平方米。墙壁均刷成土黄色。屋前有一个较大的晒谷坪。刘少奇故居共陈列展品200多件,生动地再现了湖南农家的风貌和刘少奇在这里学习活动的部分场景。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在这里呱呱坠地,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排行最小,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其父母都是勤劳朴实的农民,1961年春夏之交,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回家乡搞调查时,又在故居居住了6天6晚。

故居的正堂屋,供有农家常见的列祖列宗、天地君亲师神龛,还陈列了一本清朝同治十年的历书,一幅刘少奇、王光美在故居的合影,放大后挂在显眼位置。正堂屋右侧第二间为刘少奇青少年时代的住处。摆放着书桌、床、板柜、太师椅等,床上挂着蚊帐。卧室挨着酒房,这是刘家以前储酒、卖酒的地方。还有一个横堂屋,是1961年刘少奇回家乡,进行社会调查,与乡亲们话家常、了解情况的地方。故居还有烤火房、厨房、碓房、酿酒房及猪圈、牛栏等杂屋。参观一遍,就直观了解了刘少奇小时的生活环境。

纪念馆在故居南面约250米的地方,为介绍刘少奇生平业绩的传记性专馆,是一座仿古典建筑。开馆于1988年,其主体是自由分散型园林式建筑。正门上悬挂着“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匾额,是邓小平同志1987年亲笔题写的。馆内有 8个展室、1个声像厅和2个怀念亭。

馆中介绍,刘少奇是开国元勋,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建立了卓著功勋。

1898年,刘少奇出生于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上过私塾,也在中小学受过新式教育。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中华民族正陷入内忧外患的深重苦难之中,人民流离失所、国家山河破碎的悲惨境况令人痛彻心扉。刘少奇青年时代就立下拯救民族危难的远大志向,积极投身反对袁世凯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二十一条”的斗争,写下了“誓雪国耻,毋忘国耻”的血书。在五四爱国运动洗礼下,他走上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1921年,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系统学习革命理论,坚信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确能救中国”,这年冬天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刘少奇回国后,领导安源等地的工运,为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是党在白区工作中的杰出代表。

刘少奇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北方局书记、中原局书记、华中局书记,曾在三大战略区独当一面地开辟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刘少奇临危受命,出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同陈毅等人一起,重建新四军军部,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做出重大贡献。

1943年3月,刘少奇出任中央书记处书记、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正式进入中央领导核心。此后20多年,他一直工作在党中央领导岗位上,成为毛泽东同志的一位主要助手。1945年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科学概括,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正是从这次代表大会起,党章中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抗战胜利后,他在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期间,代理中央主席职务,主持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成立东北局,从各解放区调遣部队11万人,干部两万多进入东北,适时作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部署,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为全国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1947年3月,刘少奇任中央工委书记,转移至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他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参与领导解放区土地改革,为全国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实物质力量和群众基础。他受毛泽东同志委托对新民主主义经济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比较完整的新中国经济构成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设想,为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制定新中国建设蓝图作了重要理论准备。他领导成立的华北人民政府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中央人民政府提供了组织和干部基础。他率领中共代表团访问苏联,完成党中央赋予的重大使命,使新中国能够较快争取到国际上有力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作为中央领导人之一,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指导国家建设方针的政策。为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在开封含冤去世,终年71岁。

 

以刘少奇故居和纪念馆为核心,组成花明楼景区,占地面积1300多亩,除故居、纪念馆外,还包括门楼广场(景区入口牌楼)、刘少奇铜像广场、文保中心及花明楼、修养亭、万德鼎、刘少奇坐过的飞机、炭子冲民俗文化馆等景点和两个小湖,已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走上100级麻石台阶,就到了铜像广场,它在纪念馆西南面的山地上,广场中央耸立着刘少奇同志铜像,带基座高7.1米,是1988年少奇同志诞辰90周年时落成的,由雕塑大师刘开渠携高徒程允贤精心雕塑而成。少奇铜像手持香烟,沉思远望,再现了他作为国家主席忧国忧民、风尘仆仆、日理万机的光辉形象。铜像广场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居景区中枢地位。

刘少奇文物保护中心是三进院结构的典型四合院建筑,设有北京中南海“福禄居”复原陈列、书法碑刻长廊和文物库房等。“福禄居”复原陈列真实再现了刘少奇1963年迁居中南海福禄居后工作和生活的部分场景,包括藏书室、刘少奇办公室、卧室和王光美办公室。刘少奇一生酷爱读书。在这间藏书室内共有1万多册书籍,是1988年王光美捐赠的。办公室书桌上的那盏台灯不知曾伴随刘少奇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烟灰缸和藤椅也是刘少奇用过的原物。

花明楼是个乡镇名,但据旧县志载:“昔有齐公,择此筑楼,课其二子攻读其中,齐公闻楼上书声琅琅,楼下柳暗花明”,而命名“花明楼”。不过楼与人早已成为历史。1998年当地重建花明楼,现为景区一大景点。花明楼高34.2米,共五层,平面采取集中式布局,逐层上收。观其楼,古朴典雅,雕栏飞檐,伟岸肃穆,抚云揽月,雄立于玉宇苍穹之下。附近还有修养亭、万德鼎、九龙柱。修养亭因刘少奇著作而得名。万德鼎是用麻石,以宁乡县境出土的国宝人面纹鼎为模型做成,鼎高3.9米,四面正中分别刻有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书写的“德”字,另外还铭篆有9996个不同字体的“德”字。“九龙柱”是耸立在文化广场周围的9根3吨重的图腾龙柱,高4米,直径0.6米。

刘少奇坐过的飞机型号为伊尔18-240,是中国于1959年从前苏联购买的第一批(共5架)伊尔18型飞机中仅存的一架,保存较为完整,机内的座椅和休息舱内的军用床、床单都是原物。该机作为当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专机,刘少奇、周恩来、彭真、陈毅等都曾乘坐过。曾伴随刘少奇参加过许多外事活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关中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46868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