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陈赓故居
0931陈赓大将
0934陈赓卧室
0935陈赓启蒙的私塾
0936陈赓读书处(其父书房)
0937客厅(后堂屋)
0939谭政住过的房间
0955祖居亭
高关中,高平原,11月13日星期三
湘乡陈赓旧居,乌石彭总故乡
湖南省是个出将帅的地方。十大元帅中有3位湘籍元帅,分别是彭德怀、贺龙、罗荣桓;十位开国大将中更有6位湘籍,分别是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今日一天时间内,我们就参观了湘乡的陈赓故居和湘潭县的彭德怀故居。
早上我们从距曾国藩故里不远的井字镇出发,车行大约50公里就到了陈赓故居。陈赓故居位于龙洞镇泉湖村,距湘乡市区7公里。1903年2月27日,“共和国十大将”之一的陈赓就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这是一栋具有民间特色的湘中民宅。坐东朝西,依山傍水,景色宜人,青墙黛瓦,木柱石础。门前清波荡漾,周边翠竹环绕。室内的天井,老青石铺满一地,浅浅的青苔附长在上面,仿佛在告诉我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正中堂屋,分为上下两厅,中间相隔一个长方形大天井,是古建筑中称之为“鸳鸯厅”的格局。堂前阶基上,耸立两根杉木伞柱,下承雕花鼓状石础,撑起前廊,可以避风阻雨。横屋前侧左右,均有厢房。横屋以内,房室纵横摆布,共设小天井4个。内有少年陈赓启蒙的私塾、读书处(其父书房)、卧室,还有谭政住过的房间。卧室内一些珍贵的文物,如大将的靠背椅、老式雕花床、印花被、枕头保存完好。故居中陈家的日常生活用具,如风车、水车、蓑衣还有石磨,也一一可见。走进大天井发现,前方摆着一排大刀等兵器——好一块练功场。这也是陈赓走向革命前注重习武从而铸成后来勇猛善战性格的最好证明。陈赓出生于武将世家,他的祖父陈翼琼是清末湘军将领,曾写下“德循羊祜,源绍吉安”的家训,意为注重德行,发扬羊祜(西晋时期名将)风尚,祖上源起江西吉安。陈赓深受家庭尚武风气的熏陶。
故居的右侧是八间陈列室,以“文韬武略,传奇大将”为题,介绍陈赓的生平,展示着他走向革命、为国立功以及在解放前、解放后历任大职的一些珍贵图片。
陈赓读罢私塾后,就读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1916年13岁就参加了湘军,1921年退役,随即进入毛泽东倡办的自修大学念书。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次年东征中任总指挥部警卫时,曾掩护蒋介石脱离死境。蒋介石感其恩,调他任侍从参谋。后来觉察出蒋介石的野心,陈赓以“请假回家”为由,离开了蒋。1926年9月陈赓秘密前往苏联,学习政治保卫工作和群众武装暴动的经验。1927年回国后,在武汉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唐生智部)营长,不久参加了南昌起义。在会昌战斗中不幸受伤,赴上海就医,伤愈后,在中央特科工作四年。
1931年陈赓被派往鄂豫皖苏区,历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团长、师长,因负伤再次到上海就医。1933年3月被捕,蒋介石以师生旧谊和被救之恩为托,诱以高官让其投降,陈赓不为所动。两个月后经党营救而脱险,到中央苏区工作,参加了长征。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和太岳军区司令员。他足智多谋,常出奇制胜。
陈赓能力超群,有独当一面的战略能力。解放战争他担任第四兵团司令员,带领20多万大军,从中原打到江西,建议采取远距离、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方针,得到肯定后,入粤追歼逃敌,直插雷州半岛,切断白崇禧部海上退路,继又西进千里,直抵云南边陲,消灭企图逃出国境的敌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主席。
1950年7月陈赓被任命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越南,率工作组由昆明动身,协助训练军队,帮助制定抗法战争作战计划。7月26日到达越南北部太原地区,会见胡志明同志,参与指挥边界战役。1950年9月16日边界战役开始,10月12日结束。此役共歼法军9个营,共8千人,成功打通中越边境交通线。1950年11月1日陈赓率工作组回国,离开越人民军司令部。次日回到广西。
1952年6月,毛泽东将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从朝鲜战场召回,让他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像指挥打仗一样,陈赓开始了艰难的办学。一个月后,他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哈尔滨为院址,提出了建院方案。一年零3个月后(1953年9月1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多军种综合性的军事工程学院成立。钱学森后来赞叹: “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陈赓为使“哈军工”早日问世,耗费了很大的心血。哈军工主体,后来迁往长沙,这就是国防科技大学。
陈赓担任哈军工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1年3月16日因心脏病在上海去世,年仅58岁。
走出陈赓故居,眺望四野,远处群山环绕,前方小溪叮当,一群白野鸭在水中翩翩起舞,水田阡陌,公路蜿蜒,远方山村白瓷砖小楼座座,掩映在绿荫之中。故居的前正方矗立着一个美丽的亭台,名祖居亭。走上去细细看,几根结实的木柱,配上木式结构的亭顶,很有古典风韵。亭前绕着一泓秀水。倍感秀美的亭台给故居增添了一份清幽和山水灵气。山后青翠,小路幽幽,拾步而上,陈赓大将的英灵就安息在这里。
补充说几句。开国大将谭政(1906-1988)是陈赓的妹夫。他与陈赓曾一同在私塾上学,从小关系就好,两人的性格一动一静十分互补。他也在东山学堂读书,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革命思想。后来陈赓参与了南昌起义。谭政则参加了秋收起义,在井冈山上成为毛主席第一任秘书。他在军队主要从事政工,做到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后曾任总政主任。1988年去世。
听工作人员说,彭德怀故居离此地只有30多公里,于是我们驱车前去。
彭德怀故居位于乌石镇,属于湘潭县。1898年10月24日,彭德怀生于彭家围子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进私塾读书。8岁时母亲病故,父亲卧床。小小年纪,彭德怀就辍学去打短工,放牛,下煤窑,甚至讨过饭。为生活所迫,1916年,他不满18岁就投入湘军当兵,开始了12年的湘军生活。其间,他与黄公略等人结识,秘密发起“救贫会”,要“灭财主,实现耕者有其田”。1922年彭德怀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学习一年后毕业,重回湘军从连长干起;北伐战争中,屡立奇功,1926年升为代理团长。
彭德怀故居是一座普通的江南乡村农舍,土墙环绕,竹木掩映,平凡而宁静。那翠色入云的乌山峰,是他童年打柴的地方。彭德怀出生时,原来的房子实际上是半山搭起的几间茅草房。现在的故居则是他用在湘军当军官时的薪金,由两个胞弟负责建成的。院内保留着彭德怀种的柚子树和一片竹丛。故居为砖木结构,粉墙青瓦。
在彭德怀故居对面的卧虎山上,建有一座彭德怀纪念馆,是1998年彭德怀诞辰100周年之际,由当地政府建造的。纪念馆采用中国传统庭院式布局,围绕序厅,疏密有致地设立了四大展厅,分“立志救贫的热血青年”、“战功卓著的红军将领”、“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等4部分,用几百件珍贵文物、历史照片及艺术展品,并采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彭德怀不平凡的一生……
1928年7月,时任国民革命军唐生智手下团长的彭德怀率部在湖南平江举行起义,创建了红军第五军。经过几个月艰苦转战,他率军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四军会师。不久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彭德怀留守。1930年他升任红三军团总指挥。在历次反围剿中和长征中,所率红三军团屡建战功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德怀担任八路军副总指挥,协助朱德总司令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解放战争中,彭德怀担任西北野战军(后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率军解放了大西北5省。
彭德怀最令人敬佩的功勋是指挥志愿军打败了美国侵略者,从此世界再无国家敢轻视中国。
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朝鲜爆发了战争。我们知道,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以三八线(北纬38度线)为界,接受朝鲜半岛的日军投降。后来三八线成为朝鲜和韩国的分界。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打响,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长驱直入,三天之后,就占领韩国首都汉城(首尔),至9月15日已将美韩军队压缩在半岛南端釜山一隅,胜利似乎指日可待。但9月18日形势逆转,被美国朝野誉为“一代战神”的麦克阿瑟将军,指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趁虚而入,以强大的海空优势,在半岛西海岸仁川登陆,并继续向北进攻,战火烧到中国东北边境。
1950年10月初,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的决定。彭德怀坚决拥护。关键时刻,毛泽东点将,由彭德怀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最初6个军。兵力最多时为19个军,连同空军、以及炮兵、工程兵、铁道兵等部队,共134万余人。
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经历两个阶段。从1950年10月25日到1951年6月10日,为运动战阶段。采取夜战、近战、速决战,连续进行5次战役,把以美国为首、16国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赶回三八线,迫使其转入战略防御,并接受停战谈判。骄横一世的麦克阿瑟在二战时曾打得日军落花流水,是美国少有的五星上将(相当于元帅),在朝鲜战争却成了彭大将军的手下败将,被杜鲁门撤了职。
从1951年6月中旬到1953年7月27日,为阵地战阶段。志愿军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三八线附近地区,依托以坑道为骨干、同野战工事相结合的坚固防御阵地,挫败了“联合国军”发动的多次攻势(如上甘岭战役),并在1953年夏季发动进攻,是为金城战役,血战获得重大胜利,迫使“联合国军”接受停战。1953年7月27日,作战双方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在协定上签字的美军司令克拉克上将哀叹:“我成了美国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将军和李奇微将军一定具有同感”。
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共毙、伤、俘敌军70万余人,自己伤亡、失踪36万余人。能取得这样的战绩,绝不容易,要知道志愿军主要面对的是第一流技术装备的美国军队。美军的坦克、飞机、大炮占绝对优势,机动性很强。而志愿军基本靠徒步,以轻武器为主,是“炒面加步枪”。装备上的劣势给志愿军带来很多困难。但志愿军士气高昂,不畏强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扬长避短,在极其艰险的条件下,将敌人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并将其遏制在三八线附近。英勇的志愿军殊死奋战,打出了国威、军威,从此让世界对中国军队刮目相看。
彭总说得好:这场战争“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1954年彭德怀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第一任国防部长,主持军委日常工作,致力于军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1955年他被授予元帅军衔,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红军之父”朱德。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含冤离世,终年76岁。如今彭德怀骨灰已回归故乡,安息在乌石峰山麓的德怀墓。1998年在彭德怀纪念馆前的铜像广场上,塑建了一座高大的彭德怀铜像。铜像背靠乌石峰,前面是广袤的田野,视野开阔。铜像高5.1米,连基座8.1米。身着元帅服的彭总双手背后,昂首挺胸,朴实凝重,生动艺术地展现了他坚毅果断、刚正不阿的人格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姿。彭德怀元帅,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受到人们的景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关中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46855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