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6罗盛教烈士雕像
0871曾国藩故居景区入口
0874毅勇侯第
0878富厚堂
0880藏书楼
0884曾国藩书斋“无慢堂”
0891故居厅堂
高关中,高平原,11月12日星期二
罗盛教新化展馆,曾国藩双峰侯府
曾国藩(1811-1872)是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也是最早发起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在我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书上说,他是湖南湘乡人。这次旅行才知道,他的故居其实是在双峰县,我们顺道参观,对他的一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昨晚在魏源故居附近的司门前镇过夜。早上准备出发经新化到双峰。突然看到新化县城地图上,标有罗盛教纪念馆。罗盛教这个名字,我们这一代人早年在课本上读过他的事迹。他同黄继光、邱少云一样,是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啊!于是我们给定导航信息,驱车前往。
行程大约50公里,车过新化县城资江大桥就到。罗盛教纪念馆内共有展厅3间,介绍这位烈士由一个普通农家孩子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全过程。罗盛教(1931-1952)是新化人,1949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直属侦察连文书。1952年,在部队驻地附近,朝鲜少年崔莹跌入冰窟。正在练习的罗盛教听到呼救后,跳入冰窟施救,反复尝试将少年推出冰面。最终,他用尽力气将崔莹顶出冰面,自己却因体力耗尽而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朝鲜政府追授他一级国旗勋章。馆内陈列有:烈士的遗像、遗诗、遗物(复制品),周恩来和金日成接见烈士父亲罗迭开的照片,被罗盛教援救的朝鲜儿童崔莹专程探望中国双亲、朝鲜特使造访烈士故乡以及罗迭开两次访问朝鲜的图片等。该馆还介绍了新化的其他著名人士,其中包括著有《猛回头》《警世钟》等书的反清志士陈天华(1875-1905)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成仿吾(1897-1983)。
当地很重视宣传罗盛教事迹,在纪念馆简介中说,1985年落成开馆,成立时属财政全额拨款的股级事业单位,2015年升格为副科级,在编职工8人。
离开纪念馆,我们上高速东去,过境冷水江市,该市锡矿山是我国最大的超大型锑矿,享有“世界锑都”美誉。接着又过涟源市,服务区介绍说,它是湖南省的几何中心。两市加上新化、双峰两县,都属于地级娄底市。车到双峰下高速,再行1个多小时省县道,才到曾国藩故居,行程约170公里。
曾国藩故居坐落在双峰县荷叶镇富托村。这是一个江南水乡。沿景观大道,到景区大门:楹联写着“荷气竹风宜永日,花光楼影倒晴天”,横匾“静听泉鸣”。入内绕行广阔的翠荷湖,只见片片荷叶在风中摇曳。继续向前,就到半月塘。一处高大的府邸逐渐显现,麻石板、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屋檐雕梁画栋,整座府邸简朴却不失庄重。这便是富厚堂,大门高悬匾额“毅勇侯第”,因曾国藩封爵为毅勇侯。这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好、最后一座乡间侯府。他又是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所以故居也被当地百姓称为“宰相府”。
这座建筑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占地60余亩(4万多平方米),共有108间房。故居内的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砖木结构,明清回廊式风格,是类似北京四合院结构的建筑。它坐西朝东,由半月塘、门楼、八本堂、大花厅、藏书楼、荷花池,以及后山的鸟鹤楼、绿杉亭、存朴亭等景点所组成。其中八本堂为主楼,前后两进,一字排开,挂有“富厚堂”门匾,两边对联“清芬世守,盛德日新”。前厅匾上部的“八本堂”三个大字是曾国藩亲笔题写的,下部是其子曾纪泽用隶书书写的曾国藩“八本家训”:
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藏书楼,包括公记(求阙斋)、朴记(归朴斋)、芳记(艺芳馆)、思云馆四个藏书处,鼎盛时期藏书多达30万册,是我国最大的私家藏书楼之一。如今这些藏书大部分保存在湖南省图书馆,小部分在台湾。一生嗜书如命的曾国藩,临终前一天都在看书。他的书斋名“无慢堂”,因他力戒怠慢而得名。楹联为“万卷藏书宜子弟,一尊满意说桑麻”。斋内则有“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的对联,引自陆游的诗句。
居住在这里的曾国藩是影响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他1811年11月26日出生于湘乡县(1951年析出双峰县),距离富厚堂几公里外的白杨坪(今荷叶镇天坪村)白玉堂,是曾国藩的出生地。曾国藩从6岁入私塾,接受严格耕读家风熏陶,后7次参加科考中秀才,后又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等地求学,中举人,27岁(1838)终于成进士点了翰林,自称拙笨的曾国藩在这里完成了入仕前的准备工作。以后十年七迁,仕途风顺,官至兵部侍郎(副部长)。
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于1853年创建湘军与之对抗,恶战十余年,于1864年攻破天京,灭掉洪秀全政权。他官拜两江总督,后任直隶总督,1872年3月12日病逝于南京,终年61岁。
对于曾国藩的评价,历来毁誉参半。湘军与太平军的战争,毕竟是残酷内战,中国人口损失一亿以上,最终让沙俄得利,不费吹灰之力,夺占了中国的外东北。因此,我不愿意多费笔墨,谈其军旅生涯。我倒觉得,洋务运动应该提一提。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为中国最早的现代军工企业。制造子弹、火药、枪炮、轮船。这是中国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的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曾国藩不愧为洋务先驱和倡导者。他第一次把向西方学习由思想主张变为大规模的实际行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他临终前半个月领衔上奏,建议清廷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国家留学,这也推动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进程。“中国近代留学生之父”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写到;“第一批学生已出洋……今日莘莘学子,得受文明教育,当知是文正之遗泽,勿忘所自来矣。”
现代的评论家说,如果可以以人物代表历史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他一生不懈学习,著述颇丰,又能学以致用、经世济民,在治学和为人处世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他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近代文化的开先河者。
曾国藩一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为追求目标,是一个脾气犟、忍性重、吃得苦、不怕输、有股蛮劲、争强好胜、具有地道湖湘文化性格的儒将。他不仅做到了“修身齐家”,还做到了“治国平天下”。不难理解他为何能被追谥为“文正公”。他的人生、智慧、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国人。虽然他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它的事迹还是常被人津津乐道。
曾国藩留有《曾文正公家书》等著作。在其传世的千万文字中,家书占了不小的比例,其家风也更为深刻可见。在家书中,他对弟弟和子女在做人、处事、持家等方面循循善诱,他觉得重要的事情会在书信中反复教导,细致到很多生活习惯的养成,他都会不厌其烦。举例来说,八本堂内无慢室内,写着“早、扫、孝、宝、书、蔬、鱼、猪”。即教导子孙要起早,扫屋,敬奉祖先,和睦亲邻,读书,种菜,养鱼,养猪。这是耕读传家的理想境界。
的确,在近200年的时间里,曾国藩后世八代中,一共出了240位杰出人物,很多都是在医学、农业、科学、铁道交通、农业等各类行业中的翘楚,成为我国的栋梁之才。
曾国藩之子曾纪泽(1839-1890)就是一个范例。他是清代卓越外交家,与郭嵩焘并称“郭曾”,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二位驻外公使。曾纪泽自幼受严格教育,通经史,工诗文,并精算术,受洋务运动影响,力学英语,研究西方科学文化,被誉为“学贯中西”。光绪六年(1880年),曾纪泽出使俄国,往圣彼得堡谈判改约,经过艰苦谈判,于次年2月24日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成功争回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2万余平方公里国土。这无异于虎口索食。英国驻俄公使称其“凭外交之力从俄国将已被占领的土地取回来,曾侯委实还是第一个做到这一件事情的人。”当然外交要靠国力做后盾,当时左宗棠精锐之师枕戈待旦,也是曾纪泽的重要助力。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关中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46844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