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关中
中西部六省自驾游,第十一天 魏源故居
2025-1-11 07:01
阅读:648

780武冈宣风楼

782武冈文庙

853魏源故居游客中心与陈列馆

819故居大门

794故居正厅

795故居卧室

803厨房

796魏源像

802魏源写作

841魏源故居陈列馆

 

高关中,高平原,11月11日星期一

武冈古城昔景在,隆回魏源旧居存

昨天跑了200多公里。通道皇都侗文化村已在湖南的西南角,距广西边境仅20多公里,到桂林也只有100多公里。这是我们此行最南的地方了,我们出来已10天,行程约1800公里,基本是南下一条线,该到返程了。当然不能走回头路,于是我们就选择S形路线往回返。这样行程远一些,但能看到更多的景点。

于是我们从通道折向东北,游览了县级市武冈。车程150多公里。武冈古城是湘西南一颗璀璨的明珠,自西汉文景置县起,已有2200年历史。明太祖朱元璋曾封一个儿子为岷王,王府就设在这里。明末永历帝曾以此地为都城。如今武冈为湖南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南北向主街都梁路上耸立着武冈文化地标宣风楼。宣风楼整体以石木为主,雕梁画栋,大气磅礴,坚固且美观。楼两边连着有几百年历史的明清古城墙,文庙也在附近。穿过城门不远,拐弯就是武冈古城的主轴西直街。青石板铺就的街道古色古香,两旁都是两层的瓦顶传统木屋。商铺、餐馆一个接一个。据说,附近正在复建岷王府。看看已是中午,我们坐下来吃顿饭。武冈以卤菜和米粉出名。

 

吃过饭后,我们继续赶路,前往隆回县,参观魏源故居。隆回和武冈都属地级市邵阳(旧名宝庆府)管辖。从武冈到魏源故居100多公里,一半高速路,一半省县道,下午三点半,赶到了目的地。

魏源(1794-1857)是我最佩服的文化人之一。他与林则徐同时代,同为我国近代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物,尤以煌煌巨著《海国图志》闻名于世。

下车后,先到魏源故居游客中心了解一下情况。这里内设接待大厅、旅游商店、也是魏源故居陈列馆所在地。服务人员告诉我们,最好先去瞻仰故居,再回到这里参观陈列馆。

出了游客中心,沿着一条笔直的田间路,叫启蒙路,走啊走,一直走了十几分钟才望见魏源故居。所幸一路田园平畴,景色甚佳,而且每隔一段,都建有小亭,可以坐下休息,还有介绍魏源轶闻或诗文名句的专栏供阅读。

魏源故居坐落在隆回县司门前镇(原金潭乡)学堂湾村,南距县城50多公里,始建于乾隆初年,是魏源祖父孝立公所留下的产业,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这是一座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坐西朝东,院前有木结构朝门,四周用干打垒土墙围绕,形成一个独立的院落。朝门上悬有“魏源故居”四字匾额,两旁挂着对联:“沙洲回碧水,朗月照金潭”,此联系魏源21岁时所作。

平行排列的两栋正房和左侧厢房均为平房,单檐悬山顶、盖小青瓦。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正屋的一边是魏源父母的居室,另一边是一家人的起居之所。后面正屋的用作祭祀和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

右厢房为二层楼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底层五间全为谷仓,两端为楼梯间;二楼为读书楼,正中三间为讲堂,两梢间为书房。魏源就在这里启蒙读书的,当年读书用的条案、条凳仍保留陈列在此。左侧厢房亦为平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现辟为魏源生平业迹展览室。

魏源故居的厅堂、读书楼等处,悬挂楹联多副,多数系魏源年轻时期所题。厅柱联:“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此联亦系魏源21岁时所作,悬挂于故居正厅楹柱之上。书斋门联:“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该联系魏源20岁时所作,悬于读书楼楹柱之上。院内藤蔓围墙,院外垂柳依依。

魏源于1794年4月23日(清乾隆五十九年)出生在此,有的书上说魏源是邵阳人,也对,因为当时隆回是邵阳县一部分,1947年才分出来单独设县。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小时常苦读至深夜,以被遮灯默读。9岁赴县城应童子试,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极”嘱对。魏源摸着怀中二麦饼对曰:“腹内孕乾坤。”考官大为惊异。14岁(1808年)魏源考取秀才。后曾到岳麓书院、京城求学,以文才名于世,与龚自珍等人交往甚密。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魏源全家随父亲迁往江苏定居。1996年,魏源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怀着敬慕的心情参观完故居,回到游客中心的陈列馆,这里以魏源生平业绩为基本内容,主要展示其生平行迹、著述和学术思想成就及对后世影响。

魏源迁居江苏第三年(1822)中举人。但因思想出格、触及时讳,5次会试落第,度过了长达20年的幕僚生活。其间他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这是讲究经世致用的大书:还助两江总督陶澍(1778-1839)筹办漕运、水利、盐政诸事。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魏源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与抗英战争,并在前线亲自审讯英军俘虏,写下《英吉利小记》一文。后见清政府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立志著述。次年(1842)完成了《圣武记》(14卷,40多万字),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历述盛大“武功”来激励朝野,鼓舞民心,重振国威,抵御外侮。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魏源再次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先后任东台、兴化知县,高邮知州,这是他施展抱负、造福一方的阶段。魏源为官八载,勤政为民、选贤任能,兴修水利、改革盐政,留下了不少佳话,得到当地百姓称颂与后世景仰。

更重要的是,期间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100卷本。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去广东禁烟,他为了了解外国的情况,曾主持译编了一本《四洲志》,资料来源于英国人慕瑞(Hugh Murray)撰寫的《世界地理大全》(Cyclopaedia of Geography,1836年伦敦出版),全书共8.7万字,记述了几十个国家的情况。1841年6月,林则徐因承担鸦片战争失败责任,被流放新疆,途经京口(镇江),正在此地的老朋友魏源(两人1830年就相识)尽地主之谊,热情款待,两人朝夕相谈,交换看法。林则徐预感自己可能没有机会继续编写《四洲志》了,遂将书稿交给魏源,希望魏源在此基础上编写一部合乎中国人需求的世界概览。魏源没有辜负老友的期待,在此后一年时间里,以《四洲志》为基础,广搜新旧资料,成《海国图志》五十卷(57万字),1843年(道光二十七三年)初版于扬州。随后又加增补,在1847出版六十卷本,到咸丰二年(1852)扩充为百卷的定本。

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为我国近代世界史地方面的开山之作,全书约88万字。卷一、卷二为“筹海篇”,除说明了具体的海防战略战术外,突出强调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主张在国内设置造船厂和火器局,自己制造船炮,以巩固中国海防。卷三至卷七十,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风俗、经济、政治和兵备等情况。卷七十一至卷七十三,介绍外国教会、中西历法和纪年的情况。卷七十四至卷八十三,介绍中国地理概况及沿海地区形势。卷八十四至卷九十五,介绍先进的西方战舰、火器技术。卷九十六至卷一百,介绍地球天文方面的知识。

《海国图志》具有划时代意义,它给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鸦片战争爆发前,妄自尊大的清廷皇帝和显官达贵,竟不知道英国在何方?为什么成为海上霸王?《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了这种孤陋寡闻的状况。全书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并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它与成书时间相近的《瀛环志略》(徐继畲,1849,全书共10卷,约14.5万字)并列为中国学者编写的最早的两部世界地理著作。

当然《海国图志》也不是一部完善的著作。魏源不通外文,且没有出过国,仅去过港澳。很多内容是辑录他人著作汇编而成的,难免存在一些偏差。不过这只是白璧微瑕,而瑕不掩瑜,《海国图志》仍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

晚年魏源辞官归隐,潜心佛学。1857年3月26日(咸丰七年)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葬于杭州南屏山方家峪。斯人已逝,风骨流芳。如今,在魏源生活过的地方,人们以各种形式缅怀他。除隆回外。南京市魏源故居——小卷阿(广州路),扬州魏源故居——絜园也受到人们的青睐。

魏源一生著述43种,近800万字,博学多识,著述宏富。他是爱国主义启蒙思想家,锐意进取的改革家。博古通今的史学家、造诣极深的舆地学家,诗文俱佳的文学家,“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的旅行家,堪称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一个划时代的文化巨人。我查阅了一下,《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7卷都有介绍魏源的条目,即中国历史卷,哲学卷,中国文学卷,地理卷,政治卷,教育卷,经济卷,这是极罕见的,要知道能在一卷上列条选登就很了不起,何况在7卷。他的著述和思想对中国乃至日本等东亚国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龚自珍赞赏魏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张之洞认为:“近人若邵阳魏源于道光之季译外国各书,各新闻纸为《海国图志》,是为中国知西政之始。”

康有为回忆:“复阅《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

梁启超如此评价《海国图志》:“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 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进思想对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它为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遗憾的是,由于统治势力的墨守成规,《海国图志》没有转化为根本变革的力量。

与中国的情形很不同,1851年《海国图志》传到了日本,却让日本人如获至宝,深刻启发了日本人的近代意识。江户晚期思想家佐久间象山(1811-1864)读了《海国图志》后,就格外佩服魏源。日本很多学者都认为魏源思想对明治维新具有较大的思想启蒙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1898年,伊藤博文辞去日本首相后,访问中国。李鸿章与之会面时,讨教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伊藤博文给出的答案是:“可以去看魏源的《海国图志》。”

最后摘引启蒙路上所读到的一些魏源名句,集锦于此: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昔时。

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闻多识广有利于开阔眼界,好的朋友有利于学有所成)。

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善琴弈者不视谱,善相马者不按图,善治民者不泥法。

法无久不变,运无往不复。

上好紫则下皆女服,上好剑则士皆曼胡(曼胡为长而无刃之戟)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关中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46830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