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关中
中西部六省自驾游,第十五天 湘潭画翁
2025-1-15 06:23
阅读:694

0023齐白石雕像

0016放牛娃

0020九旬画翁

0026齐白石纪念馆

0061享誉京城

0078画翁作画

0091周立波故居

0095周立波卧室

P1060088.JPG0088周立波与乡亲群雕

 

高关中,高平原,11月15日星期五

湘潭画翁齐白石,益阳作家周立波

昨夜宿湘潭市,该市距长沙40多公里。1949年从湘潭县把繁华的县城析出,成立了湘潭市,如今以湘江为界,分雨湖和岳塘两区。还把毛泽东的家乡也分出去,成立了韶山市。湘潭县的县治迁到了湘江南岸的易俗河镇。现在湘潭市是地级市,除了两区外,还管辖湘潭县、韶山市(县级)和湘乡市(县级)。至于宁乡县虽与湘潭接壤却属于长沙市。

早上我们驱车,穿过繁华市区,浏览了市容,然后去游览白石公园和齐白石纪念馆。白石公园因纪念出生于湘潭的艺术巨匠齐白石(湘潭县白石镇有其故居)而得名。园中辟有白石大道,设齐白石系列雕像。齐白石主雕像总高9.7米,位于“画之场”的核心,由白石琢成,白袍白髯,再映于白云之间,飘逸欲仙。雕塑上半身写实,精细刻划白石老人的神态,往下则逐步虚化,最终和石头融为一体,寓示着白石文化从泥土中来的质朴本质,成为白石公园的主景。

从公园入口到有巨幅雕像的主游览道上,有一组“白石之路”雕塑,则是借用白石名字中“石”的理念,将齐白石一生之中的童年(放牛娃)、青年(雕木匠)、中年(“五出五归”)、老年(精益求精)、晚年(九旬画翁)的不同风貌融入石中,将不同时期白石诗文、印章、国画以及世界和平奖章等以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浮雕等艺术手法表现了一代世界文化名人从“放牛娃”到“世界大师”的人生历程。

白石公园北侧建有齐白石纪念馆。该馆为两层楼仿木砖瓦庭院式建筑群落,具典型的湖湘民居风格。徜徉其间,但见硬山飞檐,白墙青瓦;回廊曲院,抱水依林。虾姿戏藻,抚格扇之雕花;竹影摇风,窥漏窗之新月。不啻是品艺谈文的好处所。

纪念馆大门额上沙孟海先生所题黑石镏金大字“齐白石纪念馆”熠熠生辉。陈列内容分“齐白石艺术人生”“齐白石及弟子作品展”“齐白石木雕作品展”等部分。馆内陈列有白石老人极其珍贵的绘画(38件)、木雕(15件/套)、书法、印章、诗文手札等原作及大量的当代名家作品;有白石老人使用过的绘画工具、生活用品等实物;有复制的白石老人居住过的星塘老屋及北京的跨车胡同故宅;还放映白石老人当年接受国际和平奖的情景以及真实生活片段的录像。通过这些实物、文献资料以及图版全方位地展示了白石老人漫长而丰富的艺术人生。

齐白石是20世纪中国最负盛名、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中国画大师。他1864年1月1日诞生于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畔。出生农家。读书一年后因家贫而辍学,放牛时仍不忘读书习画。15岁(1877,按虚岁算)开始学做粗木匠,次年改学雕花木工,以雕花木匠技艺为生,因善雕花名闻乡里。他从民间画工入手,继而习古人真迹,20岁时借到一套《芥子园画传》,这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部著名画谱,详细介绍了中国画中山水画、梅兰竹菊画以及花鸟虫草绘画的各种技法。齐白石如获至宝,在松油灯下,勾影描摹,初悟画理画法,并据以作雕花新样。他还为主顾画神像功对,每一堂功对,少则4幅,多的有到20幅的。画的是玉皇、老君、财神、火神、灶神、阎王、龙王等等。27岁齐白石才跟随湘潭地方乡绅文士学习诗、书、画、印,从木匠、雕匠、画匠成长为职业画家,以卖画为生,以“描容”(绘衣冠像)、绘花鸟草虫维持生活。齐白石七十岁时,作了一首《往事示儿辈》的诗,回忆说:“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这时期,他除画像外,兼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尤其以仕女为多,人称齐美人。34岁他又开始钻研篆刻。

40岁起,齐白石离乡远游,八年时间里“五出五归”,身行半天下,去过西安、京沪、南昌、广州等等许多地方,结交各地名士,观摩名家真迹,他广游饱览山川名胜,一路写生画山水,眼界为之开阔。“老夫看惯桂林山,自有心胸甲天下”,从而在艺术上摆脱了成法的羁绊,而以自然为师,终于成为诗、书、印、画全才。画法渐由工笔转入大写意。1910年,齐白石把游历得来的山水画稿,重画一边,编成《借山画卷》,共计52幅。

1919年齐白石北上京城,结识了一批民国耆老名宿,开启了定居北京的生活,以治印卖画为生。受好友陈师曾(1876-1923,名画家,陈寅恪长兄)促动,他立志“衰年变法”,开创大写意花鸟画“红花墨叶”风格,确立雄健烂漫的画风,并在书法、篆刻方面自创一格。1922年陈师曾赴日本,携齐白石作品展览出售,此乃首次将齐白石介绍到国外。带去的画,全都卖出去了,而且卖价特别丰厚。齐白石作诗纪念:“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平生羞杀传名姓,海国都知老画家。”齐白石声名鹊起,《大英百科全书》都为他立条(Chi Pai-shih)作传,把他和张大千并列为现代中国最杰出的两大国画家。

60岁以后齐白石卓然成大家,先后被林风眠、徐悲鸿聘为国立北平艺专教授。抗战期间,北平沦陷,他辞去一切职务,闭门谢客。贴出“画不卖于官家”的告白,宁肯挨饿也不卖画给日伪人员,表现出高度的爱国气节和民族情怀。

抗战胜利后,齐白石恢复卖画刻印生涯。1946年应邀南下南京上海办展,带去200多张画,全部卖出。带回来的“法币”,一捆一捆的数目,也大有可观。但内战一起,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等到拿出去买东西,连十袋面粉都买不到了。老人家十分沮丧。

1949年北京解放,齐白石打心眼里高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曾亲笔书函邀请齐白石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先后被聘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0年4月齐白石受邀到中南海丰泽园做客,毛泽东特地请来朱德、章士钊和俞平伯等人作陪。毛泽东关切地询问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和健康状况,两位同乡促膝长谈,畅叙乡情,他们都是湘潭人(后来韶山从湘潭分出设市)。主客还品茗赏花,共进晚餐,吃了家乡菜肴红烧肉。席间,章士钊有感而发,即兴赋书七言绝句5首。回家后,齐白石兴奋不已。为感谢毛主席的知遇之恩,齐白石精选了自己的两件作品:国画《苍鹰图》,落款“九十翁齐白石画藏”,和篆书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毛泽东收到礼品,很是感动,特从自己的稿费中取出一笔钱,作为润笔费回赠齐白石。毛泽东把画和对联都上交给国家相关部门收藏管理。这是领袖与艺术家交往的一段佳话。

这里说明一下,齐白石1864年出生,1950年实际86岁,怎么能称“九十翁”呢?幸好我参观完后,在该馆买了一本《齐白石自述》,才找到了答案。齐白石生于清同治二年11月22日,这是农历,对应1863年,按虚岁,就是一岁,很多书都说齐白石生于1863年,即清同治二年。但出生这一天,实际上已是公历的1864年1月1日,而1864年其虚岁为两岁,这样刚出生就多出两岁。1937年,他虚岁75,但算命先生说,这一年不吉利,于是齐白石用瞒天过海法,“今年七十五,可口称七十七,作为逃过七十五一关矣。”这样又加了两岁,于是86岁就成了“九十翁”。

1951年在抗美援朝义卖画展中他创作了国画《百花与和平鸽》。齐白石一生保持平民本色,其人品和画品为他赢得了普遍的尊重与爱戴。1953年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56年齐白石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国际和平奖金,并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1957年9月16日病逝于北京,终年93岁(号称九十七岁)。

齐白石经过自己的顽强拚博和不懈努力,终成一代艺术宗师。他以从木匠到大师的人生经历,缔造了艺术世界的不朽传奇,他大胆革新创造的独特艺术风格为其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他是20世纪集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之大成的艺术家,水平高,且长寿,艺术生命也极长,直到去世前不久还创作了最后一幅作品《牡丹》。在其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里创作了数以万计的绘画、书法、篆刻、诗歌等艺术作品。

齐白石绘画题材宽泛,花鸟、草虫、山水、人物无所不能,“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尤以花鸟最擅胜场。菜蔬、虾、蟹均入画,饶有时趣,生活气息浓厚。疏淡浓厚,随意点染,皆得所宜,生意盎然。他将中国传统画论里关于“形”“神”的论述作了深刻的总结和概括。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融合了徐渭(1521-1593)、朱耷(1626-1705,八大山人)、石涛(1642-1707)、吴昌硕(1844-1927)等明清画家之长,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风格,别造“红花墨叶一派”,所作花鸟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清新灿烂,章法巧妙精心,充满乡间野趣和童心的天真。有时把阔笔写意的花卉与纤毫毕现的草虫巧妙地结合,纳于一纸而别具一格。其山水画师法自然,造境新奇,笔法粗放,绝无清末山水柔弱之气。其人物画笔路高简,寓庄于谐,饶有情趣。

齐白石的绘画,既直白,又富哲理。他在绘画内容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他的作品表现了他的生活经验。老舍评价说:“白石夫子的功绩在于不甘保守,承袭古法而推陈出新,使国画不失其为国画,可是独创了一种新的风格,给国画增添了新的生命力量。”

 

游览过白石公园,参观过纪念馆,我们向西北方驱车而去,两个多小时后来到周立波家乡。周立波这个名字很多人耳熟能详,说是那位在上海电视台说脱口秀的滑稽剧演员。非也,我们要去了解的,是五六十年代蜚声文坛的湖南籍作家周立波(1908-1979)。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我小时都读过,因而想去他的家乡看看。

周立波故居位于益阳市赫山区谢林港镇邓石桥清溪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院落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悬山小青瓦屋顶,白色土筑围墙,属于典型的洞庭湖区特色民居宅院。前有大片荷塘。目前,故居设有复原陈列、周立波生平陈列、周立波文学研究室三个部份。其中故居复原陈列主要陈列周立波在50年代回乡创作《山乡巨变》时的生活场景。卧室兼写作室、厨房、农具间一应俱全。

通过其生平陈列这才知道,周立波不仅是作家,还是翻译家和记者。他一生共写作出版长篇和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译著、报告文学等500余万字,先后荣获斯大林文学奖和斯大林文艺奖,为我国文学、文化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的代表作《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曾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人。

周立波1908年8月9日出生于一个耕读之家,从小爱劳动,会读书。童年读私塾,上小学。历史老师经常讲《三国演义》故事,还告诉说,其中很多故事发生在益阳,如关云长单刀赴会。从此周立波只要有空,就去鲁肃堤、关羽濑、甘宁垒、诸葛井、马良湖、碧津渡等三国故事发生地探访,被戏称为“三国迷”。后考入湖南省立一中(长沙),1928年走进上海,半工半读入上海劳动大学学习经济学,并开始翻译苏联小说。21岁首次在报刊(申报)发表文章,坚定了以写作为职业的决心。后持笔从戎以随军记者和翻译的身份,分别陪同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和美军上尉埃文斯·卡尔逊去前线采访,写了《战地日记》《晋察冀边区印象记》等一批报告文学集……

1946年周立波到东北参加了波澜壮阔的土改运动,酝酿和创作了《暴风骤雨》,1948年出版。这是一部最早反映中国农村土改的长篇小说,曾获斯大林文学奖,被译成多种文字。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与柳青的《创业史》和赵树理的《三里湾》齐名,同为三部反映合作化运动的著名长篇小说。

他1955年至1965年回乡与农民群众“三同一片”(指同吃、同住、同劳动,打成一片),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十年之久,创作了《山乡巨变》等作品。周立波曾担任湖南文联主席多年,1979年9月25日去世,终年71岁。

如今,清溪村已发生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打造为山乡巨变第一村景区,包括印象广场、乡村戏台、清溪画廊等诸多景点。来到这里感觉就像在公园一样。感受到新农村的巨大变化。典雅恬静的清溪田园风光和周立波的人生传奇一样,吸引着众多的游人。我们就看到了外地大批穿校服的中学生到这里参观。

 

周立波故居离益阳市区十多公里,交通非常方便。我们不久就到了益阳市内,以资水为界,南边是赫山区,北边是资阳区。我们过大桥在江北老城区五一西路住下,就去逛街。西边资水转弯处是过去的大码头,如今正在打造大码头历史文化街区,或称资阳古城,突出三国文化和明清文化,以便推进文旅事业。市内还有繁华热闹的商业步行街。今天车程约150公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关中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032375-146884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