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以潘承洞1992年出版的《初等数论》378页式(28)所给出的 [筛法存留数、数目上下限计算式] 为理论基石,建立了Pn阶准素数模型;创建了双筛计算法和置换相约技巧,从而证得:任意偶数X,其[1+1]素分割对之数目,不少于(四分之一根号X)对。不小于16的任何偶数,其[1+1]素分割对的数目,都不小于1。再加上小于16的几个偶数之[1+1]例证,便证明大于4的所有偶数都有[1+1]存在。哥德巴赫猜想成立无疑。
证 [1+1] 纪实 二首
哥德巴赫猜想难, 剑走偏锋也枉然 。 智者千虑少一得, 愚公万思多奇缘。
筛法涌现三下限, 基数[ X ]是源泉 。 例证似海无反例, 数字如铁尽检验。
***********************************************
[双筛置换]取下限, 算点退至对称点 。 分母(Pi)被约尽, 非整误差化云烟 。
匪夷所思是[置换] ,一箭三雕扫疑难 。 文献算式为基石 , 皇冠明珠下尘凡 。
注:筛法计算结果证明:
[1].小于X的素数个数,不少于根号X个、(即个);孪生素数对的对数,不少于二分之一根号X对。偶数X的[1+1]对数,不少于四分之一根号X对。从而证明不小于16的所有偶数,都一定有[1+1]存在。而3+3=6、3+5=8、5+5=10、5+7=12、7+7=14等例证,又证明了大于4、小于16的偶数,存在[1+1]。
[2].筛法n层筛网的存留率,是n个分式的连乘积。其每个分式之分母Pi,绝不大于其后一个分式分子(P(i+1)-2 )。所以,用各Pi置换掉其后一分式之分子,再相互约分,其结果等于首个分式分子、除以末尾分式分母Pn;该值绝不会大于原式值。从而便以取不足近似值为代价,一箭三雕:
(A).将趋于无穷多的n个分式、转化成了只与首尾相关、分母只剩Pn的 1个分式。极大地简化了算式,从而赋予了该算式的可操作性。
(B).将算式筛网筛选基数中的X,写成两个相乘;再用不大于
的Pn、置换掉其中的一个;进而与分母中仅剩的Pn相互约分。使变量归一为
一个;使算式分母中不再含有任一个Pi。
(C).更为重要的是、约尽了分母中所有的Pi,便铲除了因分母中存在这些Pi、而产生的非线性误差,绕过了这个根深蒂固、且含岐议的理论瓶颈。
请有意者对各证明结论尽兴检验。(1暂且算作1个素数)
请有意深入了解者参看附件中《偶数X[1+1]数目下限之计算.和对计算结论的实践检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3 0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