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用于放射治疗研究的肿瘤与正常组织微环境建模的器官芯片系统

已有 427 次阅读 2025-7-27 08:51 |个人分类:肿瘤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用于放射治疗研究的肿瘤与正常组织微环境建模的器官芯片系统(Organ-on-a-Chip, OOC)是一种革命性的体外模型技术,它能够高度模拟人体器官/组织的复杂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其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在放射治疗研究中,这类系统为理解放疗对肿瘤和正常组织的生物学效应、探索放射增敏或防护策略、优化放疗方案以及开发联合疗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

以下是器官芯片系统在该领域应用的关键方面和优势: 核心目标:模拟复杂的微环境 肿瘤微环境: 包含癌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等)、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相关的生化信号(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缺氧梯度等)。芯片可以构建这些异质细胞的三维共培养体系。 正常组织微环境: 同样包含特定组织的多种细胞类型(如肺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肠上皮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免疫细胞等)、ECM和生理流体流动。 物理化学因素: 可以整合流体剪切力(模拟血流/淋巴流)、机械应力(如肺的呼吸运动、肠的蠕动)、气体交换(氧/二氧化碳梯度,模拟肿瘤缺氧)、pH值等关键物理化学参数。

在放射治疗研究中的关键优势(相比传统模型): 更高的生理相关性: 比2D细胞培养更能反映细胞在体内的三维环境、细胞间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比动物模型更能精确模拟人类特异性反应。 同时研究肿瘤与正常组织: 可以设计包含“肿瘤模块”和“邻近正常组织模块”的多器官芯片,实时观察放疗对两者的差异性效应,这是评估治疗窗口和安全性的关键。 整合微环境要素: 能够研究微环境中的特定成分(如特定的免疫细胞亚群、CAFs、ECM刚度、缺氧)如何影响肿瘤和正常组织对辐射的敏感性或抵抗性。 实时、动态监测: 结合显微成像、微传感器等,可以实时监测放疗后细胞行为(增殖、迁移、侵袭、死亡形态)、屏障功能(如肠屏障、血脑屏障通透性)、细胞间通讯、信号通路激活等。 高通量和可控性: 相对动物实验,芯片系统通常更小巧,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并行化实验。实验条件(辐射剂量、剂量率、化学药物浓度、流体条件)更精确可控。 减少动物使用: 符合3R原则(替代、减少、优化),在临床前阶段提供更人性化的研究模型。 研究放射-药物相互作用: 在模拟的生理微环境中,更容易测试放疗与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联合策略的效果和潜在毒性。 个性化医疗潜力: 理论上可以使用患者来源的细胞(类器官、原代细胞)构建芯片,用于预测个体对放疗的反应和毒性。

器官芯片系统建模的关键技术要素: 芯片设计与制造: 通常使用软光刻技术在聚二甲基硅氧烷上制造微流控通道和腔室。 细胞来源: 永生化细胞系、原代细胞、干细胞分化细胞、患者来源的类器官或细胞。 3D结构构建: 水凝胶(如胶原、Matrigel, 纤维蛋白)包裹细胞形成3D组织。 在通道中培养细胞形成单层(如血管内皮)。 将预形成的微组织(如球体、类器官)加载到芯片腔室中。 微环境控制: 微流体泵: 提供受控的培养基流动,模拟血流/间质流,输送营养物质、氧气、药物、细胞因子,并清除废物。 机械力施加: 通过真空或机械装置对薄膜施加应变,模拟组织(如肺、肠)的生理性机械变形。 气体控制: 精确控制流入气体的成分,在芯片上建立氧梯度(核心模拟肿瘤缺氧)。 集成传感器: (可选但越来越重要) 集成电极(TEER测量屏障功能)、pH传感器、氧传感器等,用于无创实时监测。

在放射治疗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方向: 辐射生物学机制研究: 在模拟的微环境中研究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阻滞、细胞死亡(凋亡、坏死、焦亡、铁死亡)、衰老、炎症反应、血管损伤、纤维化等机制。 放射敏感性/抵抗性研究: 探究微环境因素(缺氧、ECM、特定细胞类型、细胞因子)如何影响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 放射防护剂/增敏剂筛选: 在更生理相关的环境中高通量筛选能保护正常组织或增强肿瘤杀伤效果的化合物。 放疗毒性评估: 模拟评估放疗对关键正常组织(皮肤、口腔黏膜、肠道、肺、脑)的急性和远期毒性(如粘膜炎、肺炎、纤维化、认知功能障碍)。 联合治疗策略评估: 测试放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药物、化疗药物等的联合效果及其对肿瘤微环境(如免疫浸润)和正常组织的影响。 剂量-效应关系和分次方案优化: 在可控条件下研究不同剂量、剂量率、分次模式的效果。 放射抵抗机制与克服策略: 研究肿瘤微环境诱导的放射抵抗及其逆转方法。

挑战与未来方向: 复杂性与标准化: 构建高度生理相关的模型仍具挑战,且不同实验室的芯片设计、细胞来源、培养条件差异大,需要标准化。 完全模拟体内环境: 目前还难以完全模拟神经支配、全身性激素影响以及完整的免疫系统(尽管免疫化芯片是热点)。 长期培养稳定性: 维持复杂细胞共培养体系的长期(数周)功能和稳定性仍有难度。 集成放射源: 在芯片平台上精确、可控、安全地施加临床相关剂量(尤其是兆伏级光子或粒子束)是一个技术难点。目前常用方法包括: 将芯片移至实验室X射线机或临床直线加速器照射。 开发微型化辐射源集成到芯片平台(仍在研发中)。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溶液流经芯片微通道(模拟近距离治疗或放射性药物)。 成本与可及性: 制造和运行成本相对较高,操作需要专门技能。 数据分析: 实时监测产生大量复杂数据,需要开发强大的分析工具。 验证与临床转化: 需要更多研究将芯片结果与临床前动物模型以及最终临床结果进行严格对比验证。

总结: 器官芯片系统为放射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体外平台,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模拟肿瘤和正常组织的复杂微环境及其对辐射的动态响应。它克服了传统2D模型和动物模型的诸多局限性,在研究辐射生物学机制、评估放疗毒性、筛选放射增敏/防护剂、优化放疗方案(包括联合治疗)以及推动个体化放疗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尽管在标准化、复杂性模拟(特别是完整免疫和神经)、辐射源集成以及长期稳定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但该技术正在迅速发展,并有望在未来显著加速放射治疗的研究和临床转化进程,最终提高放疗的疗效并减轻患者副作用。 本回答由 AI 生成,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95371.html

上一篇:神经内分泌肿瘤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多学科管理的挑战与机遇
下一篇:书画创作 7 - 28 中伏
收藏 IP: 223.72.64.*| 热度|

5 宁利中 郑永军 孙颉 雒运强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