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超分子系统在癌症精准诊疗中的最新进展

已有 432 次阅读 2025-7-26 08:23 |个人分类:人工智能|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用户想了解超分子系统在癌症精准诊疗中的最新进展。这应该是一个专业领域的查询,用户可能是医学或生物材料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学生或对前沿医学技术感兴趣的公众。 我看到了很多搜索结果,需要从中整理出超分子系统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进展。这些结果都比较新,基本都是2025年发布的文献或报道,具有很好的时效性。

先梳理一下各个搜索结果的关键信息:1介绍了超分子肽基胶束载体系统(SPMC),这是一种基于肽自组装的纳米平台,能提升药物递送效率并实现实时影像监测。它具有pH响应释放特性,在肿瘤微酸性环境中能爆发式释放药物。2讨论了钌(II)配位超分子药物自组装体系(RuSDSAs),利用β-环糊精与钌-姜黄素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构建自组装体系,实现了肿瘤微环境响应性药物释放。3是一篇综述,提出"超分子自组装、AI驱动蛋白质设计、癌症诊疗一体化"三位一体框架,整合超分子相互作用与AI工具实现靶向治疗与多模态成像的智能协同。4是一项临床研究注册信息,关于基于超分子组装体的纳米材料用于膀胱癌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验证。57介绍了活性氧指示的超分子组装用于胰腺癌的生物正交活化蛋白降解,解决PROTACs的脱靶毒性问题。6报道了AI设计的靶向癌症细胞的"分子导弹",将免疫治疗的研发周期从数年缩短至4-6周。8是关于超分子纳米递送系统的精准医疗研究进展的论文。9讨论了超分子水凝胶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10介绍了抗原呈递细胞外囊泡(AP-EVs)作为一种新型癌症免疫治疗策略。

这些材料非常丰富,我需要将其系统化组织,构建一个全面的框架来呈现超分子系统在癌症精准诊疗中的最新进展。考虑设计以下几个主要部分:智能响应型超分子载体设计、超分子系统与免疫治疗创新、AI驱动的超分子药物设计、临床转化进展与挑战。 在回答时,会使用表格来对比不同类型的超分子系统及其特点,例如在智能响应型载体部分,可以列一个表格展示pH响应型、活性氧响应型、酶响应型等不同类型的超分子系统的材料组成、作用机制和代表研究。在免疫治疗创新部分,也可以列一个表格展示不同超分子免疫治疗平台的机制和应用特点。 还会在关键概念处适当加粗,比如肿瘤微环境响应性、生物正交活化、诊疗一体化等术语,使内容更有层次感。会在开头给出一个整体框架,让用户一目了然地了解将要阐述的内容结构。

从时效性来看,这些资料都非常新,甚至包含2025年7月的最新进展,因此可以充分体现"最新进展"的要求。特别是6中提到的AI设计"分子导弹"将研发周期从数年缩短至4-6周,代表了最前沿的技术突破。 最后,会在结语部分总结超分子系统如何推动癌症精准诊疗的范式转变,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这样的结构应该能够全面、专业且有条理地回答用户的问题。 超分子系统凭借其动态可逆的分子识别机制和精准的环境响应能力,已成为癌症精准诊疗的核心技术平台。以下从载体设计、免疫调控、AI驱动及临床转化四个维度,系统梳理该领域的最新进展:

⚗️ 一、智能响应型超分子载体设计 通过精巧的分子工程,新一代载体实现了对肿瘤微环境(TME)的精准感知与按需释药: pH响应型胶束/纳米粒 肽基胶束(SPMC):由两亲性肽链自组装形成核壳结构(疏水核心载药,亲水外壳延长循环),在肿瘤弱酸环境(pH 6.5–7.0)下构象变化触发药物爆发式释放,肿瘤蓄积效率提升3.2倍,并整合近红外荧光基团(ICG)实现治疗同步成像1。 钌配位超分子(RuSDSAs):利用β-环糊精与钌-姜黄素(Ru-Cur)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构建135 nm球形颗粒。酸性环境(pH 4.5)下药物释放量达65%(中性环境仅21%),通过透明质酸(HA)介导的CD44靶向增强肿瘤富集2。 活性氧(ROS)响应系统 PROTAC前药激活平台:针对胰腺癌设计,利用癌细胞高ROS特性触发生物正交反应,控制PROTAC(靶向蛋白降解嵌合体)的时空特异性激活。体内实验显示肿瘤生长抑制率显著提升,且正常组织毒性显著降低57。 酶响应水凝胶 三阴性乳腺癌(TNBC)免疫治疗:注射型超分子水凝胶(Abe-NF(g))持续释放阿贝西利(CDK4/6抑制剂)和NLG919(IDO抑制剂)。局部注射后形成药物储库,促进CD8⁺ T细胞浸润,小鼠肺转移率降低92%9。

🛡️ 二、超分子系统与免疫治疗创新 抗原呈递细胞外囊泡(AP-EVs) 工程化EVs共表达pMHC-I、CD80和IL-2,直接激活肿瘤内CD8⁺ T细胞。 单囊泡分析显示>50% AP-EVs同时携带三种信号分子,联合PD-1抑制剂后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10。 免疫微环境重塑 RuSDSAs中的钌配合物可穿透细胞核诱导DNA损伤,与姜黄素协同增强抗肿瘤效果,HeLa细胞IC₅₀显著低于游离药物2。 超分子水凝胶局部缓释免疫调节剂,减少全身暴露导致的免疫毒性9。

🤖 三、AI驱动的超分子药物设计 结构预测与优化 AlphaFold 3 & RFdiffusion:精准预测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辅助设计靶向pMHC的“微型结合体”(minibinder)。传统研发需数年,AI平台缩短至4–6周,且通过虚拟交叉反应筛查降低脱靶风险36。 动态相互作用模拟 分子动力学(MD)模拟:解析π-π堆叠和氢键网络对肽基胶束稳定性的贡献,指导优化载药核心的疏水作用力1。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量化β-环糊精与Ru-Cur的结合能(-20.3 kcal/mol),确保组装体在循环中的稳定性2。

🏥 四、临床转化进展与挑战 在研临床试验 膀胱癌术中成像:超分子纳米荧光探针(ChiCTR2500101687)旨在提升荧光亮度与稳定性,指导精准切除,预计2027年完成4。 实体瘤免疫治疗:人源化AP-EVs(hAP-EVs)通过CRISPR-Cas9编辑实现MHC匹配,已证实可激活原代T细胞,临床前数据优异10。 转化挑战 规模化生产:超分子组装体的批次一致性难控(如RuSDSAs粒径分布需DLS/TEM双重验证)2。 体内命运追踪:需发展多模态成像技术(如PET整合近红外荧光),实时监控载体分布310。

💎 结语 超分子系统通过整合环境响应性释放、免疫微程序重编和AI赋能设计,正推动癌症诊疗向“时空精准化”和“个体定制化”跃迁。未来突破依赖于三大方向: 👉 计算-实验闭环:利用AI模拟优化组装动力学,同步湿实验验证功能(如PROTAC前药活化效率)57; 👉 多模态诊疗一体化:开发同时负载靶向药、造影剂和免疫调节剂的智能载体(如肽胶束与AI设计蛋白耦合)13; 👉 临床适配性提升:简化制备流程(如AP-EVs的冻存稳定性验证),推动从动物模型到患者应用的转化10。 欲进一步了解技术细节,可参阅: AI驱动的“分子导弹”设计原理 6 钌配位超分子药物自组装机制 2 抗原呈递囊泡的免疫激活机制 10 本回答由 AI 生成,内容仅供参考,请仔细甄别。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95253.html

上一篇:肿瘤发病机制中的脑-体神经回路与新兴治疗前沿
下一篇:书画创作 7 - 27
收藏 IP: 223.72.64.*| 热度|

8 雒运强 宁利中 孙颉 陆仲绩 王涛 刘跃 杨学祥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