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是一种复杂的行为现象,其神经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而神经调控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干预手段,也显示出潜力。以下是对这两方面的详细阐述:
一、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神经机制
NSSI的神经机制涉及多个脑区和神经环路的功能失调,主要集中在情绪调节、疼痛处理、冲动控制和奖赏系统等方面: 情绪调节环路功能障碍: 前额叶皮层(PFC): 尤其是背外侧前额叶(dlPFC)和腹内侧前额叶(vmPFC)。这些区域负责执行控制、抑制冲动、决策和情绪调节。在NSSI个体中,这些区域的活动常常表现出功能低下,导致难以有效调节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悲伤、愤怒、空虚感),抑制冲动行为的能力减弱。 前扣带回皮层(ACC): 特别是背侧前扣带回(dACC)参与对情绪冲突的监控和反应,腹侧前扣带回(vACC)参与情绪评估和自主神经调节。NSSI个体中,dACC活动可能增强(对情绪痛苦更敏感),而vACC活动可能减弱(情绪调节能力下降),导致个体陷入负面情绪难以自拔。 杏仁核: 是处理威胁和恐惧的关键脑区,对负面刺激高度敏感。在NSSI个体中,杏仁核的活动常常过度活跃,使得他们对负面情绪刺激(如社会排斥、批评)的反应更加强烈和持久,容易引发强烈的情绪痛苦。
疼痛处理系统异常:
痛觉敏感性改变: NSSI个体在阈上痛觉刺激(即达到痛阈以上的刺激)时,主观疼痛感受可能降低或具有更强的疼痛耐受性。这可能是长期自伤行为导致的内源性阿片系统适应或调节异常的结果。 内源性阿片系统: 自伤行为被认为可能触发内源性阿片肽(如内啡肽)的释放,产生镇痛和欣快感。这可能是NSSI具有“情绪调节”效果的重要神经生物学基础。长期反复的自伤可能导致阿片系统功能失调,产生耐受和依赖,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达到相同的情绪缓解效果。 岛叶: 负责接收和整合身体感觉(包括痛觉)以及内感受信号(感知身体内部状态)。NSSI个体可能在感受身体内部状态(如情绪唤起)或处理身体疼痛信号方面存在异常,导致他们通过自伤这种强烈刺激来“确认”自身存在感或调节麻木感。
冲动性和行为控制系统失调:
眶额叶皮层(OFC): 参与评估行为后果、抑制不适当反应和基于奖赏的决策。OFC功能受损与冲动控制障碍密切相关。在NSSI个体中,OFC功能可能减弱,导致他们在强烈的负面情绪驱动下,难以抑制实施自伤的冲动,并低估其长期负面后果。 纹状体(特别是伏隔核): 是奖赏系统的核心。虽然NSSI本身是痛苦的,但紧随其后的情绪缓解(内源性阿片释放)可能被伏隔核编码为一种“负强化”(移除负面刺激即痛苦情绪)。这种即时的“奖赏”体验会强化自伤行为模式。
社会认知与自我参照加工异常:
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后扣带回(PCC)、颞顶联合区(TPJ): 这些脑区参与理解他人意图(心理理论)、自我参照加工和社会疼痛处理。NSSI常与社会痛苦(如被拒绝、孤立)有关。这些区域的异常可能导致对社会威胁过度敏感、自我负面评价增强或难以理解他人的支持意图。 神经环路整合: 上述脑区并非孤立工作,而是构成复杂的神经环路: 前额叶-边缘系统环路(如PFC-杏仁核环路): 是情绪调节的核心。PFC对杏仁核的抑制控制减弱,导致情绪反应过度。 疼痛-情绪环路: 涉及ACC、岛叶、杏仁核和PFC。NSSI可能通过干扰这个环路(如释放阿片肽),暂时阻断强烈的情绪痛苦信号。 奖赏-动机环路(如OFC-伏隔核环路): NSSI带来的情绪缓解被编码为奖赏,驱动重复行为。 这些环路的连接异常(如PFC与边缘系统之间的连接减弱)被认为是NSSI神经病理生理学的核心。
二、神经调控治疗(Neuromodulation)在NSSI中的应用
神经调控技术通过非侵入或侵入性方式调节特定脑区或环路的活动,为目标脑区的功能异常提供直接干预。目前应用于NSSI研究的主要技术包括: 重复经颅磁刺激: 原理: 利用时变磁场在颅内诱导产生微弱电流,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高频rTMS(>5 Hz)通常增加皮层兴奋性,低频rTMS(≤1 Hz)通常降低皮层兴奋性。
靶点:
右侧dlPFC: 这是研究最多、证据相对充分的靶点。针对右侧dlPFC的低频rTMS旨在抑制该区域活动(或调节其与其他区域的连接)。理论基础是右侧dlPFC活动过度可能与负性情绪偏向和抑制控制不足有关,抑制它可能有助于改善情绪调节和减少冲动行为(包括NSSI)。也有研究使用高频刺激左侧dlPFC以增强情绪调节能力。 ACC/dMPFC: 针对情绪调节和疼痛处理的关键节点。 效果: 初步研究(多为小样本或病例报告)表明,rTMS(尤其是针对右侧dlPFC的低频刺激)可以减少NSSI行为频率、降低自伤冲动强度、改善共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其效果可能与调节了前额叶-边缘环路的连接有关。 优点: 非侵入性、副作用相对较少(最常见头痛、头皮不适)、门诊可操作。 经颅直流电刺激: 原理: 在头皮施加微弱直流电,阳极通常增加皮层兴奋性,阴极通常降低皮层兴奋性。 靶点: 常采用阳极刺激左侧dlPFC(以增强其情绪调节和认知控制功能)结合阴极刺激右侧dlPFC(以抑制其潜在的负性情绪加工优势)。 效果: 相较于rTMS,tDCS在NSSI中的研究更少,证据更初步。一些研究显示其可能改善情绪症状和冲动性,但对NSSI行为的直接减少效果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验证。 优点: 设备便携、成本较低、副作用更轻微(主要是皮肤刺激感)。
原理: 通过手术植入电极到大脑深部核团,施加高频电脉冲进行慢性刺激。 靶点: 针对严重、难治性且伴有其他精神疾病(如重度抑郁症、强迫症)的极少数NSSI案例,可能考虑靶向伏隔核、内囊前肢/腹侧纹状体、胼胝体下扣带回等与情绪、奖赏和冲动控制相关的深部核团。这些靶点更多是基于其在治疗难治性抑郁或OCD中的效果推断。 现状: 在NSSI治疗中应用极少,仅限于极个别案例报告。属于侵入性治疗,风险较高(手术风险、感染、设备故障等),仅作为最后手段。 效果: 个案报告显示对部分极难治性患者可能有效,但缺乏系统研究。
迷走神经刺激:
原理: 通过植入设备刺激颈部迷走神经,影响孤束核,进而广泛调节边缘系统和皮层活动,具有抗抑郁和抗惊厥作用。 在NSSI中的应用: VNS主要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和抑郁症。NSSI作为抑郁症或其他情绪障碍的症状之一,可能在VNS治疗这些原发疾病时得到间接改善。目前缺乏专门针对NSSI的VNS研究。 效果: 可能间接减少NSSI(通过改善核心情绪障碍)。 总结与展望 神经机制: NSSI涉及复杂的前额叶-边缘-纹状体环路的失调,核心是情绪调节失败、疼痛处理异常(痛觉迟钝与内源性阿片释放)、冲动控制减弱以及自伤后情绪缓解带来的负强化。
神经调控治疗:
rTMS(特别是针对右侧dlPFC的低频刺激) 是目前最有前景且研究相对较多的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方法,初步显示能减少NSSI行为冲动和频率。 tDCS 研究较少,效果有待证实。 DBS和VNS 仅用于极少数难治性案例或作为治疗共病的附带效果,风险高,应用受限。
现状与挑战:
神经调控治疗NSSI的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样本量普遍较小,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RCT)。 最佳刺激参数(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疗程)、最佳靶点(是右侧dlPFC,还是其他如ACC、vmPFC?)尚未完全确定。 个体差异大,需要探索预测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如脑影像、脑电图特征)。 神经调控通常作为辅助治疗,不能替代心理治疗(如辩证行为疗法DBT)和必要的药物治疗。 理想的模式是整合神经调控与心理社会干预。
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研究。 总而言之,理解NSSI背后的神经环路异常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如神经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rTMS等非侵入性技术展现出希望,但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来优化方案、确认疗效并明确其在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对于受NSSI困扰的个体,寻求专业帮助(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至关重要,以获得全面的评估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重要提示: 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正在经历NSSI或心理健康危机,请务必立即寻求专业帮助。可以联系当地的心理健康热线、危机干预中心或前往医院急诊。您并不孤单,有效的帮助是存在的。
参考文献(示例,实际研究更多): 有关神经机制的综述可以参考期刊如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Biological Psychiatry 的相关文章。 有关rTMS治疗NSSI的研究可检索 PubMed 上近年的临床试验报告(如搜索 "rTMS" AND "nonsuicidal self-injury")。 (知识截止日期:2024年7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9 1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