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去见山水
---我的教学日志---
---文/蓝莲花瓣---
有人说认识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到第三重,则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起初我并不能理解这种说法,尤其是第三重,它与第一重又有什么不同?竟然在文字上如此地重复,而在认识层次上相差这么大!
2024年的秋天,学校中心广场回廊上垂挂着的地锦已经红透了叶子,成熟的绚烂让人心醉。早上三四节,我们在不远处的九教听课。窗外是阳光灿烂的秋日,讲台上的教师竟自从容,显得自信满满。过后我把这个发现告诉我的好朋友,她都没问是谁,直接对我说:“肯定是个中年男老师!”当我表现出一脸疑问时,她笑着说:“要是年轻人,青涩局促,缩手缩脚地,还能让你表扬?!”听了她的分析,我也只能笑着认可了。
这个老师的课我在2014年的时候听过,那时我是中青年,他就是个“青涩局促”的青年教师,他的那一节课真心没有打动我。十年之后再听他的课,他已读了博士,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显示出他对课程的热爱和他驾驭教学的雍容。这让我有些感慨,十年光阴,他的辛苦和努力都在讲台上展现出来了。
2025年9月15日下午,我去参加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再一次看到了这样的情形。Q老师和M老师就是刚刚读了博士回来的,但她俩之前已上了几年的课之后才去读博士的,所以,在较好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攻读博士学位辛劳收获的自信,就讲得逻辑清楚、层次分明。CH老师是以博士入职的,他已工作四年了,他的课件、竞赛内容的组织架构、图形公式的配色等,都做得很好。ZH老师也是博士入职的,他工作两年。他的说课部分,文字内容过多。课堂演示部分选取的内容也多,时间根本不够用。另一位ZH老师,是今年新入职的博士,很明显,在做老师这件事情上,他是一个完全的新手。
在大家讨论的时候,两个ZH老师以不同的方式提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选取讲解内容的问题。新老师认为,要保证内容的完整性或者连贯性,他们选讲几乎一节课的内容。这让我想起自己刚开始做教师时面临的与他们同样的难题。那时,在不断熟悉教材内容的同时,就觉得“人家”的逻辑性那么强,既不能减少也不能增加,这种感慨也同时使自己的课堂其实很是依赖于教材。这个阶段其实没有能力“很好地选择或者截取教材内容”。这也许就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那种状态,山水如此美好,自己又为这样的“山水”付出了反复观摩、备课的时光,真心希望把自己感受到的都讲给听众。仿佛增加或者减少都是不合理的,破坏了山水的整体美感。所以,刚工作那几年,尤其是上新课,教材内容讲完,课也就讲完了。那个课堂时间不够用的体会很少。
过了十多来年,在教学实践中,我把给理工科专业上的《普通物理学》讲过三遍以上,物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我讲过五门了。这时候我发现,我经常感觉到上课时间不够,准备的内容我讲不完。有一段时间我很郁闷,纳闷自己在这么长时间的努力之后,居然给学生“讲不清楚了吗?”后来在上课时留心,才发现那段时间讲课,就会观察学生表情,若果发现哪里他们没有听懂,会把那个“点”拿出来重新阐释,如此反复“增加”,当然时间不够用了。
事实上,这种感觉不是我一个人有,我想做教师做久了,就是这个样子。这是课堂的“旁征博引”嘛。刚见山时,山是一幅画,它很美,但是它很单薄。动能就是动能,我不知道它还被称为“活力”。为了保证讲解的科学性,我不敢讲概念之外的东西。可这个概念在我进一步讲了《热学》,甚至研究生期间努力地学了有机和无机化学之后,它就变得饱满起来了。从东坡爬山,从西侧爬山,虽然爬的是同一座山,可看见的风景是不一样的。这座山就多变而且丰盈了。
这就让人不能不相信:你所有的努力,每一步都算数。即使闲来无事,把高等数学课本拿出来再看一回,也总有特别动人的新感受、新发现。尽管自己这些“新”未必不是别人的“旧”,可对自己而言就是一种进步,是一种享受。时间如金,让我们走进山中,走进森林深处,在岩石的褶皱里,体会到如此丰富美丽的内涵。可这个时候,你说你见到的哪一部分是山的真容呢?真的说不清楚。这就该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了吧。
细细想来,对我自己而言,这第二层次境界,本身是很深远的,我可能无法走出去了。就在这一层次,用心体会山水之美,我也是心满意足了。如果有人,穿过了山水,再回首辽望,他可能就达到了第三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那样的美景,即使我无法到达,我也深信它极其美好。那种美好,既是简单又是深蕴,既是纯真又是成熟,它应该是我们毕生追求的方向。
一座宝藏的山峰
把时间隐藏在它的心里
不知是怎样开启了我们的路途
遥远的高峻的美好的山的画像
横的岭侧的峰
山里的岩石和西坡的草木
述说不尽的珍宝
花掉一生的光阴
有人找到了洞穴
某一种或者多种的链接
还没有办法描述它的全部
山和水都密谋着永恒
只给时间赋了初值
于是,我们走了的路
每一步都是金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葛素红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594-150248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