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能去了哪里
---我的教学日志 ---
文/蓝莲花瓣
费能去了哪里?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个无解的、说不清楚也说不具体的问题。但它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乎到我们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以及生活细节的问题。
关于废能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界定它。它最基本的定义来自热力学,当锅炉提供的总热量只有一部分被发动机转化成了机械功,剩下的那一部分则散失在比锅炉温度低的环境之中。这部分“剩下”的能量就被称为“废能”。这个事实大家都知道,而且大家也知道,废能是被构成“环境”的物质吸收了,变成了这些物质的内能。
但把它的这个定义扩展,形成第二层次概念的话,就有些抽象而不好理解了。那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发于我们本心的努力或者工作,一定不可能取得百分之百的效果。我们的努力或者工作与其效果之间的差值,便是“废能”。
2025年9月5日我把自己写的文章《你为什么要上大学》发布在科学网博客上,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要劝戒大一新生好好学习功课的。9月6日,同样是大学老师的同路人Wang老师,给我留言,提出了这个问题。“话虽然是你精心思考的,但其实没几个人听进去。”实际上Wang老师提出的,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在学校里每一次课堂上,总有几个人是不听课的(不要说听进去啦),而听课的人,也不能保证他们都听懂了。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工作的“效能”,在当下,是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一定有“废能”产生。
不仅如此,在我们全部的生活中,在所有领域的每一项工作中,也不可能存在效能为百分之百的情况。当然大家都知识,这是由于这个世界的秩序,在实质上遵循着物理定律---这个定律就是熵增加原理。这个世界上一切现实的过程都要朝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它是“废能”产生的根本原因。
所以穆旦说“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所有人的普通生活,就是用尽全力也阻止不了“废能”的产生的生活。杭州灵隐寺的一幅对联说了社会生活的真相“人生哪能多如意 万事只求半称心。”南怀瑾先生称这幅对联为“中国人最健全的生活理想”,这种“健全”就是因为它符合大道,符合规律。规律本来就是这样的,因此无法要求自己的“付出”获得百分之百的回报,拥有百分之百的效能。
当然,人天生就希望获取“百分之百”,这是人类天性之中叫做执着的品质。在这里,我们不能认为“执着”是一个单纯的贬义词。如果把它是明智加和在一起,那么人会因为“执着”而在做事的各个环节尽最大努力,尽管效能不会达到百分之百,也会获得最佳结果,所谓自助者天助之。若把它和贪婪加和在一起,则执着变味,过犹不及,最终会害人害己。
有人会问为什么,为什么就“必须”有“废能”的产生?因为我们的世界是由多个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体意志”,也就是个体的独特性,所谓众口难调,无法出现一个整齐划一的全局。所以,它是一个“耗损”体系。“废能”之所以为“废”,就是因为它被分配到每个个体那里了,你想把它再收回来、万众一心对外界做功---让它变成有用功,那总有一些“个体”是不同意的,不同意的个体所携带的那部分能量可不就“废”了吗?
这同时也就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废能去了哪里”,废能进入了环境,成为组成环境物质的“内能”,落实在那些物质的每一个“分子”或者“个体”的头上。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比熵增定律更古老更牛掰的定律,那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即便是“废能”,它还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在某个角落,属于某个“个体”,它并没有消失。 那么在这个层次上,“废能”又是什么呢?它仍然是我们的努力或者工作的一个结果,一个在世界上“存活”着的结果,只不过我们在当下、在短期内无法看到或者发现它而已,它在,它潜藏,它隐蔽,它也有可能休眠,它也许是一颗暂时睡着了的“种子”。
这也许就是这个世界,是我们人类社会生活的精彩部分吧。试想,如果自然界或者人类所做的事情的结果全部都在当下,只有当下的结果和百分百的效能,那么,我们拿什么留给未来呢?无垠的时间轴线啊,它又有什么办法向着未来延伸?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说“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他没讲物理定律,但他说明了物理的道理。我们的努力或者工作,是产生效能的前提。即使由此而产生的“废能”也将在更广阔和更深远的世界上存活和延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葛素红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594-150361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