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从铜矿遗址、铸铜技术、古蜀国文化,看三星堆青铜文明原创性的实证基础(5)
2025-10-28 21:45
阅读:354

三星堆的铸铜技术来自于本土吗?

引 言

本文探讨三星堆文明的独特性如何形成,以及考古学界如何证明技术自主性?

技术路线的独特性最重要,比如范铸法和组合工艺,这和中原、西亚都不一样。然后是器物风格,那些神秘面具和神树完全本土审美。还有作坊遗迹,虽然没找到大规模作坊,但出土的陶范和工具能证明本地生产。

疑问是,如果没有外来影响,为何三星堆如此奇特?需要强调技术可以借鉴,但消化后创新才是关键,像青铜神树这种复杂铸造,外人教不来,只能是本土长期实践的成果。

关于三星堆的铸铜技术来源,主流观点认为,其技术基础可能受到外来影响,但技术的具体应用、艺术表达和终极产品,是古蜀国人极具独创性的伟大成就。换言之,铸铜技术本身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可能并非完全独立发明,但三星堆的青铜文明应该是本土生长和绽放的。

以下是为这一论断提供的重要佐证,分为支持“本土独创性”和反映“可能的技术交流”两个方面。

核心佐证:证明其高度“古蜀特色”与“本土性”

这些证据强有力地表明,三星堆青铜器是在古蜀国自身的社会、宗教和文化环境中孕育产生的。

1. 独一无二的器物造型与信仰体系

佐证器物如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纵目面具、太阳形器、大量青铜人头像。这些器物的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绝无仅有。它们不是对中原或西亚器物的模仿,其夸张的巨眼、奇特的纵目、通天的神树、太阳崇拜的符号,完全服务于古蜀国自身独特的神权政治和巫祭文化。如果只是引进了技术,而缺乏深厚的社会精神需求,绝不会产生如此具有指向性的产品。

2. 独特的铸造工艺与技术选择

佐证工艺如高超的大型中空分铸技术。为了制造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这类大型、复杂、中空的器物,古蜀工匠发展出了一套极其复杂的铸造流程:先分别铸造出各个部件(如神树的树干、树枝、龙、鸟),然后再通过铸接(二次浇铸铜液连接)或铆接的方式组合成一个整体。这种为了解决自身独特器物造型而发展出的特定技术,是其技术本土化的最硬核证据。

3. 独特的合金配方

佐证数据如三星堆青铜器的铅含量极高,属于高铅青铜,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高放射性成因铅。这种特殊的铅同位素信号,与中原地区的商朝青铜器(多为铅锡青铜,但铅料来源不同)有明显区别。这表明古蜀国拥有自己独立的、或至少是不同于中原的矿料来源和流通网络。独特的原料体系是其独立生产体系的重要一环。

4. 陶范与作坊的本地化证据

佐证发现如,在三星堆遗址内部发现了与青铜铸造相关的陶范(模子)残块、熔铜渣、浇铸坑等。这直接证明了青铜器的生产是在三星堆本地进行的,而非从外部输入成品。虽然目前尚未发现像河南安阳殷墟那样集中宏大的铸铜作坊,但这些遗存足以构成“本地生产”的直接物证。

关联佐证:反映“可能的技术交流”

这些证据表明,古蜀国并非与世隔绝,它可能吸收和借鉴了外部的一些技术理念。

1. 技术基础的相似性

三星堆使用的块范法(范铸法),与中原和世界其他早期青铜文明的基本原理一致。这暗示了可能存在一个跨越欧亚大陆的早期技术知识传播网络。古蜀国很可能接触并学会了“如何铸造青铜”这一基本知识。

2. 个别文化元素的关联

佐证器物如黄金面具和金杖。用黄金制作面具和以杖作为权力象征,在同时期的中原文明(商朝)中极为罕见,但在西亚和中亚的文明中却非常普遍。这强烈暗示,古蜀国可能通过遥远的、间接的文化接触,吸收了一些外来的文化符号或观念,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表达。

综合结论

1. 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理解:古蜀国从外部学到了“语法”(如何铸铜的基本原理),但他们用这套语法创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诗歌”和“史诗”(青铜神树、立人像等)。

2. 重要的佐证链

发现问题:古蜀国有独特的精神世界和祭祀需求(神树、太阳崇拜、祖先神)。

本地解决方案: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他们利用获取的基础铸铜知识,独立发展出了铸造大型、复杂、中空器物的分铸铸接技术。

使用本地资源:他们寻找并使用了本地特有的高放射性成因铅矿料,形成了独特的合金配方。

在本地生产:他们在三星堆遗址本地设立了作坊,进行从制范到浇铸的全套生产流程。

产出独有产品:最终生产出的,是全世界只此一家的、充满古蜀神秘主义色彩的青铜器群。

因此,最重要的佐证,正是三星堆青铜器本身。它们那与任何其他文明都截然不同的、强烈的、自成体系的风格,以及为解决其独特造型而诞生的高超技术,本身就是其技术本土化和独创性的最有力证明。古蜀国不是一个被动的模仿者,而是一个天才的、充满想象力的再创造者。

“三星堆祭祀铜器外来说”的几种观点

引 言

黎海超等人2023年在《四川文物》发表的论文,通过微量元素和铅同位素分析三星堆铜器产地问题。则是关于成都平原先秦时期铜器生产体系的系统研究,这两篇都是高质量的学术资料。

黎海超教授关于三星堆文明“跨越式发展”和互动网络的研究观点,虽然不是直接讨论铜器外来说,但对理解三星堆与外部文化交流很有帮助。陈坤龙教授在2023年三星堆研讨会上的研究成果,提到了三星堆铜器可能存在多个铸造地的观点。

接下来,需要详细解释每种观点的具体内容和证据基础。科技分析显示,三星堆铜器原料与殷墟、长江中游等地关联密切;尊罍等容器与非容器类铜器的铸造泥芯存在明显差异等。

此外,需要梳理三星堆与其他区域的互动网络背景,三星堆作为“资源中转站”的角色,三星堆与中原、长江流域的文化技术交流。这些背景信息有助于理解为什么会产生铜器外来的观点。

当然,这是一个尚未定论的学术问题,不同观点各有依据,而多学科综合研究正在推动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三星堆铜器的复杂来源问题。目前的主流认识是,三星堆铜器的来源很可能是多元和复杂的,是本地生产、外来输入以及特定定制等多种可能性并存的局面。

附表  “三星堆祭祀铜器外来说”的几种观点

观点

核心主张

主要依据

多元融合与网络流通说

三星堆铜器是资源、技术、文化观念跨区域流动与本地创新融合的结果,不应简单以“本地”或“外来”界定。

铅同位素分析显示,三星堆与殷墟、长江流域等地铜器使用相同类型的特殊铅料,同处于一个宏大的金属资源流通网络。器物在风格、技术、原料上呈现多来源特征,并被古蜀人创造性重组,形成独特面貌。

多地铸造与输入说

三星堆不同类别的铜器可能来自不同的铸造地点

科技分析表明,尊、罍等容器与神树、面具等非容器类铜器的铸造泥芯(范土)来源不同,暗示它们产自不同的作坊或地区。有研究推测,容器可能来自长江中游,而非容器为本地铸造。

本地生产说

所有器物均为古蜀本土生产,外来文化因素属于借鉴。

部分与中原相似的器物被视为对中原青铜文化的借鉴。可能存在外来工匠携带原料在三星堆进行铸造的情况。

定制生产说

三星堆通过“定制”方式,从其他地区获得铜器。

祭祀坑中发现的外来风格铜尊,其圈足上有疑似铸造时特意钻出的圆孔,这种在外来器物上加入三星堆特色改造的现象,提示了“定制”的可能性。

多元融合与网络流通说

这个观点更侧重于从宏观的互动网络视角来理解三星堆铜器的形成,认为其是晚商时期资源与技术流通网络下的产物,并强调了古蜀人强大的融合创新能力。

资源流通网络:科技考古,特别是铅同位素分析法,为我们提供了关键证据。研究表明,三星堆祭祀坑中的铜器,与同时期中原的殷墟、陕西汉中、江西新干等地的铜器群,都使用了一种极为特殊的高放射性成因铅(一种特殊的铅同位素组成)。这种罕见的、相同的原料来源特征,强烈暗示在晚商时期存在着一个覆盖范围极广的金属资源流通网络。三星堆的铜器原料,正是这个宏观网络的一部分,而非完全孤立的本土开采。

技术与文化的融合:三星堆铜器在技术、风格上呈现出“多元融合”的鲜明特点。

技术层面:其基本工艺体系源于中原的范铸技术,但发达的分铸、铸接技术是为了适应自身复杂的造型。同时,以大量铜箔饰为代表的锻打技术,则与亚欧大陆中西部的技术传统更为接近,而尊、罍等容器的某些技术特征又属于长江流域的特点。

文化表达层面:古蜀人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将外来元素进行重组和再创造。例如,驭兽顶尊跪坐人像这件器物,其人像部分属于三星堆本土要素,所顶的尊是长江流域的风格,尊内盛放的海贝来自南方热带海域,而骑乘大象的动作也在南方地区流行。这一切被巧妙地整合在一件器物中,服务于三星堆自身的宗教信仰体系。

多地铸造与输入说

这个观点侧重于从铸造地点的差异来探讨问题,认为三星堆铜器可能产自不同的作坊或中心。

科技证据的差异:对祭祀坑出土铜器的铸造泥芯(陶范的內芯)进行科技分析发现,尊、罍等容器与神树、面具等非容器类器物的泥芯,在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上存在明显区别。这表明两类器物的铸造地来源不同。

产地的具体推测:基于上述差异,有研究者推测,尊、罍等容器可能来自长江中游地区,而神树、面具等最具地方特色的非容器则应为本地铸造。这解释了为何三星堆同时存在外来风格器物和独一无二的本土器物。

本地生产与定制说

这两个观点分别强调了古蜀文明的主体能动性和在资源网络中的主动性。

本地生产说:此观点承认外来影响,但强调最终的生产和创造行为发生在古蜀本土。可能通过“外来工匠在本地工作”的模式实现技术引进。对中原风格器物的模仿与改造,也被视为本地生产的证据之一。

定制生产说:这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很有趣的假设,指三星堆可能通过“定制”的方式,向其他青铜铸造中心(如殷墟、长江中游地区)订购产品。一个关键的考古学线索是:在三星堆发现的一些具有长江流域风格的铜尊,其圈足上出现了疑似在铸造时特意钻出的圆孔。这种在外来器物上加入三星堆特色改造的现象,强烈暗示了这是一种有目的的“定制”行为,而非简单的商品流通。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7876.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