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简介
齐家文化是世界闻名、中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新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过渡的一种遗存,是人类灿烂古文化瑰宝。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考古发现并命名为“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比马家窑文化的诸类型更为广泛。东起泾、渭水流域,西至湟水流域,南达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附近。现已发现的齐家文化遗址有350多处,除了齐家坪遗址外,较为典型的有甘肃省广河县阳洼湾遗址,永靖大河庄、秦魏家、张家嘴遗址,武威的皇娘娘台遗址,临潭磨沟遗址,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大通上孙家、贵南尕马台遗址等。这些文化遗存基本展现了齐家文化的内涵特征、葬制葬俗等基本特征,也反映出当时的经济形态、社会性质等多方面内容。齐家文化出土了青铜时代的五大器型:
铜器:我国最早的一面铜镜就出自于齐家坪,被称为“中华第一镜”,当时出土的铜器器物当中还有匕、锤、环等等。这里的青铜器制作精美,种类繁多,造型奇特,纹饰瑰丽,铭文丰富而且铸造技术复杂。证明东西方文化之间,在古丝绸之路上曾有过碰撞和交流,并将双方接触、交流的时间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陶器:不仅品类繁多,而且造型也很独特注重美观与实用相结合。陶器是齐家人最为常用的生活器具。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像这种罐、钵、斗、盉、瓶等都是饮食,贮存用具。还有一类像鬲、甑、斝、巘等都是蒸煮用具。陶质有红陶、黑陶、橙黄陶,灰陶和夹砂红陶,陶质细腻,陶色纯正。雕塑艺术在齐家文化中也颇为发达,三足人形器、兽形器、鸟行壶、陶鸽等陶制品,雕刻十分精美,造型逼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是齐家文化陶器的特色之一。同时,陶器制作注重实用性,素陶多,彩陶少,所出现的彩陶,以红褐色为主,纹饰简单,以菱形网纹和三角纹及其变化纹样为主,图案简单舒朗。
玉器:早在青铜器出现之前,华夏先民就已经开始雕琢各种玉器,并将玉器视为财产的象征与神圣的器物。……在距今5000年到4000年的时代,北至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南至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西北到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都广泛地分布着各种远古玉器,人们将玉雕琢成各种形状,供部落的通神者——巫师和首领使用。这些丰富的考古成果说明,约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可以被称为华夏的‘玉器时代’。玉器中的尺壁、镇圭、牙璋等在古代被誉为“王者之器”,象征权力、地位、财产。
石器:石器是最主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常见的石器有石刀、石镰、石斧、石锤等等,种类非常多。齐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时青铜器、玉器、牙角骨器已经出现,石器作为辅助工具使用,齐家文化是铜石并用时期。
骨器:动物的骨骼有家养,也有野生。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骨镞。镞的发现与当时的狩猎经济息息相关,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兵器。此外,齐家文化时期出现的骨针是当时的生活用品,而且先民们掌握的钻孔技术、磨制技术已经相当纯熟它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告别了蒙昧,进入了文明时代。
大夏古城:广河县是齐家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历史上被称为大夏。大夏古城遗址,位于现广河县城以西的阿力麻土乡古城村,广通河(古大夏水)贯穿而过,兰郎公路纵横全境。遗址分为上古城与下古城,中间由巴家沟分开。下古城东临寺沟,西到巴家沟,北至棺木山根,南临广通河(夏水),南北宽600米,东西长600米,共约36万平方米;上古城东临巴家沟,西临红壑岘,南北宽600米,东西长1200米,面积72万平方米。上古城有条壕沟,当地群众叫“马壕”,马壕宽约7米,深约4米,长约400米,人工挖掘痕迹明显。寺沟以东至贾家村为“驯马场”。《汉书·地理志》记载,“陇西郡,秦制,县十一,大夏。”秦汉时期,广河县已在其版图之内。大夏古城是古代羌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大禹的故里、齐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大禹建立的国家形态。
大夏古城北靠的赵家遗址,是一处典型的齐家文化聚落址,西面的红壑岘,是中外闻名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从临洮过洮河,经流川到大夏川,过夏水,经大夏古城和红壑岘往西,经东乡县到临夏(古枹罕),经过黄河到西宁,出扁都口,到甘州(张掖),或经日月山和青海湖,进入藏区;另一条,从古枹罕进土门关,进入甘南藏区。历史上的红壑岘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商品贸易往来的重要驿站。
论文摘要
齐家文化是一支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本文运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齐家文化的内涵、年代、类型、源流、铜器、玉器等进行了基础研究。
第一,齐家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房屋的地面和墙壁以白灰抹面,盛行成年男女合葬,拥有成熟的冶铜工艺和发达的用玉文化;陶器的陶色以泥质红陶、夹砂褐陶为主,器类流行双大耳罐、高领罐、侈口罐等;黄河上游的渭河流域、洮河流域、湟水流域与西汉水流域、河西走廊都有发现,分布范围东起渭河下游地区,西至河湟地区,南到白龙江流域一带,北抵宁夏中南部,辐射至丹江上游、青海湖北岸、内蒙古中南部、川西高原等地区。
第二,齐家文化兴起、发展、繁荣、衰亡的过程可分为四期九段,其中第一期以页河子遗存、北塬和师赵村七期早段遗存为代表,第二期以北塬和师赵村七期晚段、柳湾墓地早段为代表,第三期以柳湾墓地中晚段、皇娘娘台遗址、秦魏家遗址、大何庄遗址为代表,第四期以齐家坪遗址晚段、尕马台墓地、老牛坡遗存、磨沟墓地早段遗存为代表,磨沟晚段时期基本消亡。齐家文化的绝对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至前1400年左右,延续了近9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龙山时代至早商时期。
第三,齐家文化不仅接受了来自西方的冶铜技术,还吸收了东方的用玉文化,并不断地模仿、创新,如欧亚草原铜刀、铜镜、铜矛的传入和晋南地区玉璧琮、陕北玉璋的使用,在不断丰富自身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第四,依据不同的地域传统和文化特征,齐家文化可分为九个地方类型,不仅区别了齐家文化地域上的文化内涵差异,也明晰了其阶段性特征和源流。具体而言,齐家文化是在菜园文化、客省庄文化、常山类型的碰撞与互动中诞生;第一期晚段传至渭河上游地区,形成师赵村类型;第二期时西进至河湟地区和洮河流域,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柳湾类型;第三期时齐家文化已遍布甘青宁的大部分地区,逐渐形成皇娘娘台类型、秦魏家类型、齐家坪类型;至第四期,齐家文化渐趋衰亡,其中皇娘娘台类型、柳湾类型、秦魏家类型、齐家坪类型、尕马台类型、老牛坡类型、磨沟类型的优势逐渐被削弱,至磨沟类型晚期阶段,齐家文化彻底瓦解,或分化为卡约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等,或逐渐融入到甘青宁地区以外的文化之中。
因此,齐家文化起源于宁夏南部和陇东地区,扩张至渭河流域、洮河流域、河湟地区,挺进河西走廊,鼎盛时遍布陕甘宁青的大部分地区,并辐射周邻地区,联结东西方文明,沟通南北文化,是一支独树一帜、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区域青铜文化。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甘青宁地区自然环境
一、地形地貌
二、河流水系
三、气候
四、资源
第二节 齐家文化研究综述
一、发现与研究简史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齐家文化内涵考辨
第一节 研究检视
一、从“齐家期”到“齐家文化”:1949 年前
二、齐家文化内涵的逐渐清晰:1949-1990 年
三、“齐家文化”概念的扩大与泛化:1990 年至今
四、小结
第二节 典型遗存分析
一、齐家坪遗址
二、大何庄遗址
三、秦魏家遗址
四、阳洼湾墓地
五、磨沟墓地
六、柳湾墓地
七、喇家遗址
八、总寨墓地
九、尕马台墓地
一〇、皇娘娘台遗址
一一、小结
第三节 相关遗存辨析
一、“常山下层”为代表的遗存
二、页河子“龙山时代”遗存
三、师赵村七期遗存
四、川口河、老牛坡为代表的遗存
五、河套地区“齐家文化”遗存
六、齐家文化玉器
七、小结
第四节 齐家文化的分布特征
一、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
二、甘青宁地区发现概况
第三章 齐家文化的分期与年代
第一节 研究检视
第二节 典型遗存分析
一、秦魏家遗址
二、大何庄遗址
三、柳湾墓地齐家文化遗存
四、皇娘娘台遗址
五、齐家坪遗址
六、尕马台遗址齐家文化遗存
七、北塬遗址
八、师赵村遗址第七期遗存
九、磨沟墓地齐家文化遗存
第三节 典型陶器分析
一、双大耳罐
二、高领罐
三、侈口罐
四、彩陶
第四节 分期与年代
一、分期
二、年代
第四章 齐家文化铜器研究
第一节 发现与分布
第二节 分期与年代
第三节 典型铜器研究
一、铜刀
二、铜矛
三、铜镜
四、铜牌饰
五、小结
第四节 相关问题
一、制作工艺
二、与周邻文化的互动
第五章 齐家文化玉器研究
第一节 研究检视
第二节 发现与分布
第三节 典型玉器研究
一、玉琮
二、玉璧
三、玉刀
四、玉璋
五、玉钺
六、玉斧锛
七、玉凿
八、权杖头
九、绿松石饰
第四节 用玉特征分析
一、分期特征
二、用玉制度——以皇娘娘台遗址为中心
第五节 齐家文化玉器与玉石之路
第六章 齐家文化的类型与源流
第一节 齐家文化的类型
一、页河子类型
二、师赵村类型
三、柳湾类型
四、皇娘娘台类型
五、秦魏家类型
六、齐家坪类型
七、尕马台类型
八、老牛坡类型
九、磨沟类型
第二节 齐家文化的渊流
一、齐家文化的渊源
二、齐家文化的流向
第七章 结语
插图
参考文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786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