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付巧妹团队2020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重要研究的报道,更新的研究进展分别来自2025年和2024年。然后分别详细阐述南北方人群的格局与融合、南岛语系起源、技术突破和后续研究进展。
中国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经分化,但至少在8300年前就开始融合,4800年前融合加强。这与欧洲人群不断被“换血”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东亚人群表现出显著的主体连续性。
关于南岛语系起源,福建及毗邻地区距今8400年的古南方人群是南岛语系人群的祖先来源。这一发现还修正了关于东亚人群来源的“两层假说”。
在技术方面,付巧妹团队开发的古DNA捕获技术等关键技术突破,使得从中国南方恶劣环境中提取微量DNA成为可能。
2025年黄土高原史前人群基因研究,发现南方基因跨越千里输入北方。2024年北大团队对河南八里岗遗址的研究,揭示了南北人群交汇的细节。
关于我国科学家在古基因组学领域的这项里程碑式成果,其核心发现可以概括为:中国南北方人群在至少9500年前已分化,但至少8300年前就开始了持续的融合与交流;整个东亚主体人群表现出显著的遗传连续性;并首次通过古基因组数据确认南岛语系人群起源于中国福建及毗邻地区的古南方人群(附表)。
附表 该研究中最核心的几组证据与结论
核心发现 | 关键证据与内容 |
南北格局与早期融合 | 分化时间:中国南北方古人群在至少9500年前已遗传分化。 早期融合:南北人群的融合交流在至少8300年前已经开始,并在约4800年前呈现强化趋势,至今仍在延续。 |
人群的主体连续性 | 与欧洲模式对比: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南北方人群的演化基本是连续的,未受到明显的外来人群影响,迁徙互动主要发生在东亚区域内。这与欧洲人群不断被外来农业人群“大换血”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
南岛语系起源 | 祖先来源:首次通过古基因组数据确认,福建及毗邻地区距今8400年的古南方人群(以奇和洞人为代表)是南岛语系人群的祖先来源。 遗传联系:福建奇和洞人与中国台湾岛的阿美族和泰雅族人群具有最强的遗传联系。 |
沿海人群的迁徙互动 | 广泛联系:研究确认整个东亚沿海族群之间都存在遗传联系,迁徙和流动在亚洲沿海人群史前史中起着重要作用。 修正假说:该发现修正了关于东亚南方人群演化的“两层假说”,证实该地区古人群是现今东亚人群及南岛语系人群的直接祖先,而非更早的“第一层”人群。 |
除了上述核心结论,这项研究还有一些更深层的发现和意义:
1. 现代人群的遗传构成:研究观察到,现今的东亚人群,无论南北,都同时混合有古北方和古南方人群的遗传成分,但古北方人群成分的影响更为广泛。这表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南北互动融合,以及其后黄河以北人群的向南迁移,共同塑造了现今东亚人群的遗传构成。
2. 技术突破助力发现:中国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使得古人类DNA保存极差、提取极难。研究团队通过共同开发古DNA捕获技术(例如从大量土壤微生物DNA里“钓取”极微量的人类内源DNA)等技术突破,才成功获取了南方大陆的关键古基因组数据,填补了东亚南方核基因组研究的空白区域。
3. 后续研究的持续印证:自这项开创性研究之后,后续的古基因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我们的认知。例如,2025年一项对黄土高原古人群的研究发现,在陕北的石峁文化圈个体中检测到高达50%的南方起源遗传成分,这将史前南北方人群交流的已知范围从中原北推了约800公里至陕北高原,揭示了更远距离的人群互动。另一项对河南八里岗遗址的研究则细致地揭示了这个“南北路口”在约6500年至2500年前的人群混合历史,并发现文化的采纳(如稻作农业)与人群基因的交流并非总是同步发生。
总而言之,这项系统性的古基因组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它描绘了一幅以主体连续性为主旋律,内部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史前人群演变图景,同时也确认了南岛语系人群的中国南方起源,为中华文明和太平洋文化的探根溯源作出了重要贡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772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