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从铜矿遗址、铸铜技术、古蜀国文化,看三星堆青铜文明原创性的实证基础(4)
2025-10-26 22:11
阅读:1741

三星堆:考古学视野下的文明互鉴

9月28日,以“考古学视野下的文明互鉴”为主题,为期3天的“2025三星堆论坛”落下帷幕。出席会议的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印度国家委员会主席、剑桥大学考古博士莉玛·胡贾,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考古遗产管理专业委员会前主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美国国家委员会主席道格拉斯·寇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前馆长许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冉宏林,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稻畑耕一郎,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霍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教授吕艳婷,巴西驻成都副总领事卡拉·切洛蒂,一等国际考古文博领域顶尖学者。

会议后,《四川日报》组织了相关报道。2025年10月10日,在该报第009版中,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黎海超指出,“三星堆有可能是资源中转站”。他认为,三星堆通过北接中原、南连海洋、西通中亚、东融长江的四向交流体系,快速汇聚各方资源与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三星堆就像是青铜时代的一个‘资源枢纽’”,“它把中原的青铜铸造技术、长江流域的铜器成品、南亚的海贝与象牙,乃至中亚的锻打工艺和金器传统,全部网罗在一起,融合成自己独特的文明面貌。”

一方面,他强调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海贝和象牙,却几乎不见本地象骨,推测这些资源很可能来自印度洋或南海,经由早期‘南方丝绸之路’输入;三星堆金器数量丰富、工艺精湛,却缺乏本地传统;其锤揲、整刻等技术,可能受到亚欧大陆中西部的影响,大量薄至1毫米的锻打铜器,显示出与中原范铸体系不同的技术路径。沿长江水系,从汉中、三峡至江汉、皖赣,形成了一条“青铜文化带”。

另一方面,他坚信:“没有中原王朝在原料、工匠与技术上的支持,三星堆难以迅速建立起如此成熟的青铜产业。三星堆与沿江地区在金属原料来源上高度一致,说明晚商时期已形成资源与技术共享的网络。他推测,随着商文化收缩,长江流域本地文化兴起,三星堆凭借其地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西南端的区位优势,迅速建立起以资源交换为特征的社会体系,并在宗教仪式中直观体现出来,如“顶尊骑象”铜器,正是对资源进献仪式的神圣化表达。

目前,研究团队正通过铅同位素、汞同位素等科技手段,继续追踪朱砂、绿松石、丝绸等资源的来源与流通路线,试图更完整地复原这个推动三星堆崛起的网络。

另外,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李水城认为,“三星堆金杖可能蕴含跨越万里的文化交流”(四川日报2025年10月10日第 009 版)。三星堆出土的金杖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权杖文物对比,可以看见文化交流的影响。结合考古成果和同类文物出土地点、时间线,李水城说,权杖的起源非常古老,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一万年前。从更广阔的全球视野看,权杖从罗马帝国,经过西亚一带,向东经过中亚传播至东亚,这种路径有可能存在。

与西方文明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已经孕育、产生出一套以礼玉、青铜礼器等为代表和象征权力、等级的制度。在已有礼玉、青铜礼器的背景下,外来的权杖作为权力象征物,依然能得到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使用,可能是为了进一步显示权威和身份。他说,“我一直在思考,西南地区的权杖是否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这些权杖形制多样,上面有人物形象等。我认为,这种文化因素可能经由西北地区或滇西一带传入。”

鉴于以上,本文进一步比较三星堆与中西亚文明(包括更广义的近东)的相似性,它也是考古学界和公众都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些相似点暗示了在公元前第二千纪至第一千纪,欧亚大陆可能存在远距离、跨区域的文化交流。

尽管如此,目前主流观点认为三星堆文明是独立发展、具有强烈本地特色的,但这些相似性可能表明它接触并创造性吸收了一些来自西亚/中亚的文化元素、技术和观念。

1. 核心器物与技术的相似性(附表)

附表  核心器物与技术的相似点

三星堆例证

西亚/近东例证

分析与解读

青铜人像与面具

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人头像、青铜面具(包括巨大的“纵目”面具)。

两河流域(如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青铜/铜制人像、神像,以及埃及的青铜神像。

相似:都使用青铜铸造人形/神形器物,服务于宗教和祭祀。不同:三星堆人像风格极度抽象、夸张(巨眼、纵目),具有独一无二的本土信仰内涵,与西亚写实或程式化风格迥异。

黄金制品与应用

黄金面具金杖、金箔饰片(如贴于青铜人头像、神树上的金箔)。

两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大量使用黄金制作面具(如图坦卡蒙黄金面具)、权杖头、王冠和器物贴金。

相似:将黄金视为神圣、权力象征,并发展出金箔加工包金技术。金杖作为权力象征,在西亚常见,但在中原文明中极为罕见。不同:三星堆金器多为箔片,而西亚有大量实心黄金制品。

神树崇拜

青铜神树,高大、分节、有枝、有鸟(太阳神鸟)和龙缠绕。

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阿卡德、亚述)普遍存在“生命树”或“圣树”的意象,常见于浮雕、印章上,是连接天地的宇宙树。

相似:对“树”作为宇宙中心、沟通天地人神媒介的崇拜。不同:三星堆神树是立体的、具象的青铜铸造,形态复杂;西亚的圣树更多是图案化、象征性的。

眼睛崇拜

突出的巨眼、“纵目”面具、许多器物上装饰的眼睛图案。

两河流域的“眼睛偶像”石雕,以及在乌鲁克时期流行的大眼神像,认为眼睛是灵魂和神力的窗口。

相似:对“眼睛”赋予超自然力量,认为其能洞察一切、具有神力。不同:三星堆的“纵目”将这一观念推向极致,可能特指某位祖先神(如蚕丛),具有独特的地方解释。

2. 观念与符号的相似性

(1)权杖与王权象征:三星堆出土的金杖,是中国境内同期发现的最早的权杖实物。在古埃及、两河流域、安纳托利亚(赫梯帝国),权杖是王权和神权的核心象征,历史悠久。相比之下,同时期的中原商周文明,权力象征物以鼎、钺、圭等礼器为主,几乎不用权杖。这一差异强烈暗示,三星堆的权杖观念可能受到了来自西亚/中亚“权杖文化圈”的影响。

(2)“太阳—鸟”崇拜复合体:三星堆有太阳轮形器和立于神树上的太阳神鸟。在古埃及,鹰神荷鲁斯是太阳的象征;在两河流域,鹰、狮等动物常与太阳神联系在一起。这种将太阳与特定鸟类联系起来的观念,在欧亚大陆多个文明中均有出现,可能是一种共通的原始思维,也可能通过文化传播扩散。

(3)海贝与象牙: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大量海贝和象牙。这些海贝经鉴定为来自印度洋的环纹货贝,它们不是本地产物,而是来自遥远的海洋,证明了三星堆参与了一个广阔的贸易网络。象牙在西亚和南亚同样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3. 可能的交流路线与解释理论

这些相似性引发了关于“史前丝绸之路”或“青铜时代世界体系”的猜想。

(1)交流路线:可能并非直接往来,而是通过中亚的草原通道(如欧亚草原)和南亚的印度河文明作为中介,进行一步步的、接力式的文化传播。技术和观念(如青铜铸造、黄金加工、某些神话母题)随着人群的迁徙、贸易和战争,在欧亚大陆上缓慢扩散。

(2)解释理论:一是文化传播论,认为某些技术和观念是从一个文明中心(如西亚)向外传播,被其他地区(如三星堆)接受并本土化。二是趋同进化论,认为不同文明在相似的发展阶段,会独立产生相似的文化现象(如对太阳、黄金、神树的崇拜),这是人类心智的共性所致。

4. 总结

目前,学术界更倾向于一种“有限度的文化传播与本土创新相结合”的模型。从技术层面看,青铜铸造、黄金加工等技术,以及权杖这类物质文化符号,传播的可能性较大。从精神层面看,三星堆文明的内核——其神权政治体系、祖先崇拜(纵目面具)、独特的动物组合(龙、虎、鸟)、以及将外来元素彻底重铸为自身文化表达的创造力——是高度本土化的,是其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的产物。

三星堆与西亚文明的相似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联系紧密的早期欧亚大陆图景。三星堆既是高度独特的,也可能是这个广阔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三星堆的铸铜技术来自于本土的重要佐证有什么(未完待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7557.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