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从铜矿遗址、铸铜技术、古蜀国文化,看三星堆青铜文明原创性的实证基础(3)
2025-10-26 17:37
阅读:1638

三星堆青铜造型与古蜀国信仰文化的关联

三星堆青铜器的独特造型与功能,目前的主流意见是直接源于古蜀国自身的信仰体系,是其神灵崇拜、宇宙观和巫祭文化的物质体现。它们并非中原青铜文化的简单复制,展现了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青铜文明。附表展示的是大多数学者的认识。

附表  三星堆青铜器与古蜀信仰的核心关联

信仰核心

代表性青铜器

具体表现与解读

太阳与神灵崇拜

青铜太阳轮、神树

太阳轮:可能象征太阳,是古蜀人太阳崇拜的直接物证。神树(如一号神树):可能代表连接天地的“建木”,是沟通人神的工具,反映了对宇宙的想象。

祖先与神权政治

青铜人头像、黄金面具青铜人像、大型青铜面具

人头像与黄金面具:可能代表古蜀国历代统治者或群巫,被神化后成为祭祀对象,体现了“人神合一”的政教合一体系。纵目面具:巨大眼球和纵目特征,可能代表其崇拜的祖神“蚕丛”,或具有超凡视力的神明。

眼睛崇拜

各种青铜器上的眼睛图案、眼形饰件

将“眼睛”视为拥有神力、洞察一切的象征,大量突出的眼睛造型表达了古蜀人对“通神”能力的渴望。

巫祭与通天仪式

青铜立人像、顶尊跪坐人像

立人像:可能代表蜀王或大巫师,手中原应持有所执之物(推测为象牙或玉琮),正在主持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顶尊跪坐人像:将中原的尊转化为祭祀法器,展现了古蜀祭祀礼仪的独特性。

三星堆青铜器在技术上(范铸法)与中原有关联,但其造型与内涵完全服务于古蜀国的本地信仰。它们是一个拥有独立神话体系、发达祭祀制度和独特审美观念的青铜文明的产物。这些青铜器不是实用器,而是古蜀国神权政治的“道具”,共同构建并维系了整个社会的精神世界。

古蜀国信仰文化的考证概况

通过对古蜀国信仰文化的考证,专家认为以下几大核心依据,共同构建了这个失落文明的认知体系。

1. 考古发现(最直接、最核心的证据)

考古发掘出的器物及其在遗迹中的“语境”(位置、组合关系)是重建古蜀信仰的基石。一个根本的前提是,这是一系列的祭祀坑群(一、二号坑为代表,及后续新坑)。当然,如果不是祭祀坑则以下所有认知都将被彻底推翻。

性质判定:坑内器物大多经过有意的焚烧、砸毁,然后按一定顺序分层掩埋。这符合古代“燎祭”(焚烧祭品祭天)和“瘗埋”(埋祭品祭地)的特征,表明这是一个国家级的、毁器献祭的祭祀行为,而非外敌破坏。

器物组合:青铜器、黄金器、玉器、象牙、海贝等大量珍贵物品被一同埋藏,显示了祭祀的规格极高,奉献给神灵的祭品极为丰厚。

器物的象征意义:①青铜神树不仅是太阳崇拜(树上的太阳神鸟),更是宇宙树、建木的化身,是连接天地人神的阶梯。巫师通过它实现与神灵的沟通。②大量青铜人像、面具具有突出的菱形巨眼,可以被解释为古蜀人认为“眼睛”具有超凡的神力,能“看见”神灵世界,或代表神灵的“洞悉一切”。纵目面具更是将这种崇拜推向极致,可能象征着一位具有千里眼功能的神灵或祖先。

人像体系:青铜大立人像,其华丽的服饰、空握的双手、立于祭坛之上的姿态,普遍被认为是最高级别的巫师兼蜀王的形象,正在主持一场通天地的祭祀;青铜人头像,可能代表古蜀国内不同的部族首领或群巫,他们共同参与了祭祀。

动物造型:青铜神鸟,是太阳神鸟的象征;龙、蛇、虎等形象,可能代表不同的自然神或图腾。

玉器与象牙:玉琮、玉璧,这些礼器与中原良渚、石峁文化有相似之处,但在三星堆有其本地化特征,同样用于祭祀天地,表明古蜀国存在一套复杂的玉礼器系统。

大量象牙:象牙在古蜀可能被视为具有通神法力的珍贵祭品,也可能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

2. 文献记载(间接但重要的线索)

中原的文献为解读考古发现提供了背景和方向。

《蜀王本纪》(汉代扬雄撰,已佚,散见于其他古籍引文):记载了古蜀国“蚕丛、柏灌、鱼凫”三代蜀王,以及“杜宇(望帝)化鹊”“开明(鳖灵)治水”的传说。“蚕丛目纵”的记载,直接与考古出土的纵目面具相印证,为将这类器物与蜀王祖先崇拜联系起来提供了关键文本依据。

《华阳国志·蜀志》(东晋常璩撰):同样记载了古蜀王世的谱系,并提到“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进一步强化了文献与考古的关联。

局限性:这些文献成书较晚,带有传说和神话色彩,不能完全视为信史。但它们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考古发现则为其填充了血肉。

3. 人类学与比较神话学(提供解释模型)

通过与其他古老文明的对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蜀信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萨满信仰:三星堆的神树、神鸟、人像等元素,与全球范围内萨满文化中“世界树”“助手精灵”“通神仪式”等概念高度契合。支持了“三星堆信仰体系具有浓厚萨满色彩”的观点。

太阳崇拜:对太阳和神鸟的崇拜,在世界各地早期文明中普遍存在,三星堆的太阳轮和神鸟是这一普遍现象的古蜀版本。

神权政体”:从祭祀坑的规模和不计成本的投入来看,古蜀国很可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王国,国王(或大祭司)通过垄断与神灵沟通的权力来统治国家。

四、科技考古(提供微观与溯源证据)

成分分析:对青铜器、金器进行成分分析,可以追溯矿料来源,探讨古蜀国与周边地区的资源贸易和文化交流网络。

工艺研究:通过研究范铸法、铆接、贴金等工艺,可以理解古蜀工匠如何将信仰理念物化为具体的器物。

环境考古:通过分析古环境,可以理解古蜀人的生存背景,以及某些自然崇拜(如对河流、太阳的依赖与敬畏)产生的原因。

但是,这些客观的证据链条尚未清晰地建立起来。

一个多维度的考证体系

对古蜀国信仰文化的考证,是一个“考古发现为核心,文献记载为线索,人类学理论为模型,科技分析为支撑”的综合性体系。

考古器物告诉我们“是什么”——古蜀人创造了什么;文献传说告诉我们“可能是什么”——它可能对应哪些人物和故事;人类学比较告诉我们“为什么可能”——从人类精神世界的普遍规律来解释这些创造;科技考古告诉我们“如何制造与来源”——从技术上还原其生产链条。

只有这些依据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才能够让我们穿越三千年迷雾,逐渐触摸到古蜀国那神秘、瑰丽而又震撼人心的精神世界。

三星堆与西亚文明的相似点(未完待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7530.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