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的数据化、标准化特点确实与AI天生契合。因为AI依赖结构化的数据,比如影像、基因序列,这些现代医学已经具备。而传统医学的经验化、个性化处理方式,虽然AI能辅助,但转化过程更复杂。
虽然,人工智能在技术上更容易契合现代医学的话语体系,但在潜力上,它可能对传统医学产生更革命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语言、逻辑和标准——来拆解这个结论。
为什么说AI更容易契合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的话语体系与AI的“母语”几乎是同一种语言。
1. 语言:数据
现代医学:其语言是量化、结构化的。例如,血压的毫米汞柱、血糖的毫摩尔/升、基因的碱基序列、CT影像的像素矩阵。这些天生就是计算机可以理解和处理的数据。
AI:其基础是数学和统计学,依赖的就是清晰、标准化的数据。两者无缝对接。
2. 逻辑:因果与关联
现代医学:追求清晰的线性因果关系(如:病原体感染 → 炎症指标升高 → 组织损伤)。其诊断逻辑是“如果-那么”的决策树,这与AI中的规则引擎和逻辑回归模型高度契合。
AI:尤其是机器学习,擅长从数据中寻找复杂的相关性和模式。它可以轻松学习“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影像特征 → 细菌性肺炎”这样的映射关系。
3. 标准:标准化与循证
现代医学:建立在标准化流程和循证医学之上。同一个病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如ICD编码),治疗方案基于大规模的临床实验证据。
AI:需要大规模、高质量、标注一致的数据进行训练和验证。现代医学提供的正是这样的环境,使得AI模型可以被客观地评估和复制。
4. 结论:现代医学为AI提供了一个“舒适区”。在这里,AI可以被直接用作一个强大的赋能工具,如医学影像识别、基因序列分析、药物靶点发现等,其价值立竿见影,评价标准清晰。
为什么说AI对传统医学的潜力可能更革命性?
因为传统医学的话语体系充满挑战,而AI恰好拥有破解这些挑战的独特钥匙。
1. 语言:经验与隐喻
传统医学:其语言是定性、模糊和隐喻性的。例如“舌苔黄腻”“脉滑”“肝气郁结”。这些是高度依赖医师个人经验的“隐性知识”,难以量化传承。
AI的破解之道:①计算机视觉:可以学习将“舌苔黄腻”与舌象图片的RGB值、纹理特征关联起来,使其可量化。②自然语言处理(NLP):可以分析千年来的医案和古籍,将散落的、非结构化的经验知识结构化,构建出“症状-证候-方药”之间的复杂关系网络。③多模态学习:可以融合舌象、脉象、面象和患者主诉,共同判断一个证型,实现客观化。
2. 逻辑:系统与整体
传统医学:其核心是系统论和整体观。它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疾病是网络关系的失衡。这种非线性的、多靶点的逻辑,恰恰是现代还原论医学的短板。
AI的破解之道:AI(尤其是图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天生擅长在复杂、高维的数据中寻找隐藏的模式。这正好可以用来模拟和验证传统医学的“整体观”。例如,分析一个中药方剂如何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来协同起效。
3. 标准:个性化与传承
传统医学: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和高度个性化。没有两个病人的方子是完全一样的,这使得其难以用现代医学的“标准化”来评价。
AI的破解之道:①个性化推荐:AI可以根据一个患者的全部数字化信息,在海量医案中找到最相似的案例,为医师提供个性化的方剂建议,辅助“辨证论治”,使个性化治疗规模化成为可能。②知识传承:AI可以成为“超级助手”,帮助年轻医师学习和掌握名老中医的诊疗思路,解决传承难的问题。
小 结
与现代医学的契合是“顺势”:AI沿着现代医学已经铺好的标准化、数据化道路,做的是加速和增效。这是一种技术叠加。
与传统医学的契合是“破局”:AI是在为传统医学构建一套全新的、能被现代科学理解的“数据语言”,做的是翻译、验证和升华。这是一种范式革新。
因此,可以说:在当下,AI无疑更“容易”融入现代医学,因为它阻力最小,见效最快。在未来,AI若能成功解码传统医学,其影响将更为深远。它有可能帮助我们超越还原论的局限,建立一个融合了现代医学的“精准”与传统医学的“系统”的下一代医学范式。
精准医学与系统医学的融合如何从传统医学之中获得灵感?
传统医学是获取这种融合灵感极其宝贵、甚至独一无二的源泉,但它并非唯一的源泉。将传统医学视为“唯一”的灵感来源可能会限制我们的视野,但忽视它将是巨大的损失。
1. 为什么说传统医学是“极其宝贵”的灵感来源?
因为传统医学(尤其是中医、阿育吠陀等)是经过数千年、在“系统论”和“整体观”的框架下,对人体、健康与疾病进行大规模、持续性“临床实验”的成果库。
2. 它提供了现成的“系统级”假设
现代科学从“还原”走向“系统”,需要提出系统层面的假说。而传统医学直接提供了这样的假说。例如,中医的“脏腑相关理论”(如“肝与胆相表里”“肝开窍于目”)、“经络系统”“气血津液”等,都是一套完整的、描述人体内部网络关系的模型。
科学价值在于,这些理论可以作为探索的起点和路线图。现代科学家可以问:“肝开窍于目”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是否存在于肝-胆-眼之间的神经-免疫-内分泌调控网络?这远比盲目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要高效。
3. 它擅长处理复杂功能性疾病
现代医学对许多慢性病、亚健康状态、复杂身心疾病(如慢性疲劳、某些类型的失眠、抑郁等)往往缺乏特效药,因为它很难找到一个单一的“靶点”。
传统医学通过调整系统平衡(如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来治疗这些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这为研究复杂疾病的系统干预策略 提供了现成的方案。例如,研究一个调和肝脾的方剂如何通过多靶点协同作用来改善肠易激综合征,可能比开发单一药物更有前景。
4. 它蕴含了“个性化医疗”的原始智慧
“辨证论治”的本质就是高度个性化的医疗。同一种现代医学诊断的疾病,在中医看来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证型”,因此治法方药各异。
这为现代精准医学提供了超越“基因标签”的、更动态的、基于全身功能状态的分型思路。AI可以在这里大显身手,帮助找到不同“证型”对应的特定分子网络图谱。
5. 为什么说它不是“唯一”的源泉?
因为“系统思维”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现代科学范式,其灵感可以来自多个领域。
现代系统科学自身的发展:复杂科学、网络理论、控制论、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并不依赖于传统医学。它们从数学、物理学、工程学中诞生,提供了研究复杂系统的通用工具和理论框架。
例如,我们可以直接研究基因调控网络、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大脑神经网络,从中发现疾病的“关键节点”和“鲁棒性”特征,而不必先引用“阴阳”理论。
从现代医学的“失败”和“局限”中学习:还原论的局限性本身就在催生系统医学。当我们发现单一靶点药物会产生耐药性,当我们发现 microbiome(微生物组)对健康有巨大影响时,我们就已经被“逼迫”着走向系统思维。这种驱动力是内生于现代科学发展的。
其他传统知识体系:虽然我们主要讨论中医,但全球各地的传统医学(如阿育吠陀、尤纳尼医学等)都提供了不同的系统视角,它们都是灵感的来源。
未来医学的图景,既不是用现代医学“验证”或“取代”传统医学,也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在系统科学的通用框架下,促成两者平等的、创造性的对话。
这个过程中,AI将扮演至关重要的“翻译”和“催化剂”角色:将传统医学的“系统假说”翻译成现代科学可检验的“数据模型”。例如,用AI分析海量数据,构建“中医证候-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的多维关联网络,看看“肾阳虚”的网络特征到底是什么。
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和证据,来诠释和优化传统医学的实践。让“调和气血”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可测量的、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具体调节作用。
虽然,传统医学绝非系统医学灵感的唯一来源,但它是最丰富、最成熟、最经过历史“临床验证”的来源之一。忽视它,就等于忽视了一座指引我们走向系统医学的“灯塔”。未来的融合之路,必然是以现代系统科学为框架,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工具,同时深度挖掘和整合传统医学千年智慧的道路。这是一条“中西汇通”的之路,更是一条迈向更高维度“人类医学”的必经之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733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