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郧县人2号”到“龙人”的发现,勾勒出了近两年来中国古人类学研究领域激动人心的图景。这两项重大发现正在深刻改写我们对于东亚古人类演化历史的理解。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两个发现,并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1. 郧县人2号头骨
发现地点在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的学堂梁子遗址。其实,“郧县人1号”头骨在1989年就已发现,但当时挤压变形严重。“郧县人2号”头骨于2022年12月在同一地点被成功提取出土。测定年代约100万年前(属于中更新世早期)。
“郧县人2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其保存完好的形态特征为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这具头骨同时呈现出直立人的原始特征和某些古老型智人的进步特征。比如,它有粗壮的眉脊和低平的头骨,但脑容量却比较大。这种“古老”与“进步”特征并存的现象,被称为“镶嵌性演化”,表明人类演化并非简单的线性替代,可能更为复杂(图1)。它将东亚古人类的历史明确地定格在100万年前,证明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自远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人类活动,并且其演化路径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图1 倪喜军团队复原郧县人头像图
2. “龙人”
“龙人”头骨化石据称于1933年在哈尔滨被发现,但之后一直由民间收藏,直到2018年才由捐赠者交给河北地质大学季强团队进行研究。经地质化学分析,测定年代为至少14.6万年前(属于中更新世晚期)。
头骨保存非常完好,脑容量达到1420毫升,落在现代人的范围内,同时兼具原始和进步的特征。那么,他是一个全新的古人类物种吗?研究团队在2021年发表论文,提出这是一个全新的古人类物种,并将其命名为“Homo longi”(龙人)。他们认为,“龙人”与智人的关系,可能比尼安德特人与智人的关系更为密切。
“龙人”的物种分类引发了学界巨大讨论。许多学者认为,它可能并不是一个新物种,而属于海德堡人的一个东亚分支,或者与在中国发现的其他化石(如大荔人、金牛山人)属于同一类群,可以统称为“古老型智人”或“丹尼索瓦人”的候选者。丹尼索瓦人是已知曾生活在东亚的另一支神秘古人类,但至今缺乏完整的头骨化石,“龙人”的形态特征与对丹尼索瓦人的基因预测有相似之处。
无论其最终分类如何,“龙人”都代表了在距今十几万年前,东亚地区仍然生活着一支体质特征非常特化、脑容量很大的古人类群体。它可能是我们智人最近的亲戚之一,也可能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丹尼索瓦人的真身。
从“郧县人2号”到“龙人”:一条怎样的演化脉络?
将这两大发现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描绘出一幅更清晰的东亚古人类演化长卷:
1. 时间的跨越:从100万年前的“郧县人2号”到14.6万年前的“龙人”,中间跨越了约85万年的时光。这期间,东亚大地上的古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演化。
2. 演化的连续性:“郧县人2号”所代表的早期直立人群体,可能在东亚这片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中,连续演化,产生了像“龙人”这样的后期形态。这种“区域连续演化附带有杂交”的模型,认为东亚古人类从直立人到智人,主体上是连续演化的,但中途也与来自非洲等其他地区的人群有过基因交流。
3. 复杂性与多样性:这两项发现共同强调了东亚古人类演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长达百万年的时间里,东亚可能并非只有单一的古人类支系,而是可能存在多个群体,他们可能并存、竞争、融合。
4. 尚未填满的空白:从“郧县人”到“龙人”,中间还有巨大的时间空白,需要更多的化石发现来填补。比如,距今50万到20万年期间的化石记录相对稀少,这正是连接早期直立人和后期“龙人”这类群体的关键时期。
倪喜军团队关于“郧县人2号”的研究成果
2025年9月26日,倪喜军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题为《郧县人头骨的系统发育定位揭示龙人与丹尼索瓦人的起源》的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复旦大学、山西大学、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完成,于美东时间2025年9月25日在《科学》杂志上正式发表。
研究团队采用高精度CT扫描与结构光表面扫描技术,清晰识别出郧县人2号化石中的裂隙、矿物填充和未变形的骨片,随后通过创新的数字重建方法,根据解剖结构和几何形态学标志点,以虚拟方式完成了头骨的精细拼接。此外,研究团队还开发出一套新型统计方案以检验重建结果的可靠性——这是古生物学中长期存在却难以验证的关键问题。通过随机引入误差进行了上万次模拟,结果显示,郧县人2号在系统发育树中的位置始终稳定。
重建后的郧县人2号头骨呈现出原始与进步特征交融的形态:低平的额骨和突出的吻部类似更古老的直立人或海德堡人;而扁平低矮的颧骨、更宽的后脑颅以及较大的脑容量,则与龙人以及大荔、金牛山、华龙洞、许家窑等地出土的中更新世人类化石相似。这件百万年前的头骨脑容量竟超过1100毫升(图2)。

图2 倪喜军团队复原郧县人2号头骨
研究团队以郧县人作为关键校准点,构建出全新的人属系统演化树,再借助贝叶斯支端定年法与简约性分析,推算出各个人类支系的分化时间。研究发现智人、龙人和尼安德特人这三支的分化发生得非常早,虽然早于目前化石记录所示,但与基因组数据推测的结果高度吻合。
郧县人并非直立人,而是与丹尼索瓦人密切相关的龙人支系的早期代表。这说明早在100万年前,人类祖先已经分化成多个独立演化的群体,其分化时间之早、程度之复杂,远超我们过去的想象。根据这一新的谱系框架,亚洲地区多数中更新世人类化石——包括大荔、金牛山、华龙洞、许家窑、夏河、澎湖及丹尼索瓦洞穴出土标本,以及发现于松花江哈尔滨江段的龙人正型头骨——都可归入龙人支系。该支系与智人拥有最近的共同祖先。
附表 倪喜军团队关于“郧县人2号”的研究成果的信息点
研究维度 | 核心发现与内容 |
研究对象 | “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 (1990年发现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 |
研究技术 | 采用高精度CT扫描与结构光表面扫描技术,通过数字重建方法对严重破碎的头骨进行了精细复原 |
关键形态特征 | 混合特征:低平额骨、突出吻部(原始性);较大脑容量(超过1100毫升)、宽大后脑颅(进步性) |
核心结论 | 郧县人并非直立人,而是与丹尼索瓦人密切相关的龙人支系的早期代表 |
新演化模型 | 构建了新的人属系统演化树,提出智人、尼安德特人和龙人三大支系的分化时间早于现有化石记录,但与基因组学推测吻合 |
学术意义 | 为澄清距今100万至30万年间的人类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将亚洲多地发现的中更新世人类化石(如大荔、金牛山等)统一归入了与智人亲缘最近的龙人支系 |
1. “郧县人2号”的定位转变:这项研究最根本的修正在于对“郧县人2号”的分类。过去,主要依据其古老的年代(约100万年)而暂将其归为直立人。但新的形态学分析表明,它虽然保留了一些原始特征,但许多关键特征(如脑容量、面部形态)与后来的龙人以及中国多地(如大荔、金牛山、华龙洞等)发现的中更新世人类化石更为相似。因此,研究团队将其重新定位为“龙人”这一支系的早期成员,并将其与主要通过古DNA识别的丹尼索瓦人联系起来。
2. 构建新的“人类家谱”:以“郧县人2号”为关键校准点,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新的人属系统演化树。这个新模型提出:
智人、尼安德特人和龙人这三支的分化发生得非常早,早于目前化石记录所显示的时间,但与基因组学数据推测的结果高度吻合。
根据这一框架,亚洲地区许多著名的人类化石,包括大荔人、金牛山人、华龙洞人、许家窑人,乃至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穴的部分标本,都可以归入龙人支系。该系统树还表明,龙人支系与智人拥有最近的共同祖先(图3)。

图3 人属系统演化树 倪喜军团队描绘
3. 挑战与意义:这项研究为困扰学界许久的、距今100万年至30万年这段“中间时期”的东亚人类演化提供了新的解释。它提示我们,在百万年前,人类祖先可能已经分化成多个独立演化的群体,其演化历程的复杂性和古老性远超过去的想象。正如合作研究者之一、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斯特林格教授所说:“它提醒我们,关于人类的起源,我们不知道的远比已知的要多。”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733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