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从问题本身看,“野性思维”和“驯化思维”是一对隐喻性概念,需要先建立这两个概念的清晰映射:
“野性思维”明显贴近形象思维——那种万物有灵的、隐喻的、整体性的认知,像原始人面对森林时瞬间联系所有迹象的能力;“驯化思维”则对应抽象思维——强调分类、逻辑、线性因果,就像用篱笆把知识圈成整齐的田地。
但要注意避免简单二元对立,它们之间存在如何互补乃至转化的关系。比如科学史上很多突破其实依赖“野性”的直觉(凯库勒梦见蛇咬尾巴想到苯环结构),最终却要靠“驯化”的逻辑来验证。
“驯化”这个词还有一重暗喻——抽象思维在规范化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禁锢。现代教育是否过度强调逻辑而压抑直觉?因此,“野性思维”并非落后,而是人类认知的底色,在艺术、创新、危机处理中永远活跃。
最后要回归到“动态平衡”这个关键点。它们之间不是二选一,而是理解如何像开关一样灵活切换:用野性思维打破框架产生创意,用驯化思维落地执行;用野性思维共情世界,用驯化思维构建体系。这需要用更生动的文化概念重新包装了。
因此,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投射到“野性思维与驯化思维”这一更具文化和社会学意义的维度上,可以极大地丰富讨论的深度。其背后蕴含着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提出的经典概念。让我们从二者关系的角度,来深入解读“野性思维”与“驯化思维”(或称逻辑思维)。
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野性思维像一片原始森林或旷野。它充满生机、纷繁复杂、万物交织。这里的植物(知识、现象)按其本然的状态生长,彼此通过隐秘的根系和生态链相连。
驯化思维像一座精心打理的花园或农田。它秩序井然、界限分明、类别清晰。园丁(理性)为了特定目的(如生产粮食、观赏)而规划、修剪和培育植物。
“野性思维”:形象思维为体,抽象思维为用
“野性思维”并非没有抽象,而是其抽象方式深深植根于形象之中。
1. 基于“具体”与“类比”的抽象
野性思维极度依赖形象思维的丰富素材——具体的动植物、自然现象、感官体验。但它不停留于此,而是通过类比、隐喻和象征,在这些具体事物之间建立起庞大的分类系统和意义网络。这是一种“用形象进行抽象”的思维。
例如,一个原始部落可能将“熊”视为“祖先”或“勇气的象征”。这里,“熊”是一个具体的形象,但“祖先”和“勇气”已经是抽象概念。他们不是通过逻辑定义来理解“勇气”,而是通过观察熊的习性、力量等形象化特征,将其类比到人的品质上。再如,用“葫芦”的形象来隐喻“孕育”“宇宙”,这都是形象的抽象。
2. “修补匠”式的逻辑
列维-斯特劳斯说,野性思维像是一个“修补匠”,他手头只有各种现成的、零碎的“零件”(即具体形象和世代相传的神话、图腾)。他的创造不在于设计全新的蓝图,而在于将这些有限的、具体的零件进行重新组合、拼装,以解释和理解世界。其逻辑是关联性的,而非分析性的。
3. 价值体现
整体性:它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神秘联系,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意义的整体(“万物有灵”)。
诗意与创造力:它是神话、艺术、宗教和原始科学的土壤,充满了生命力和想象力。
实践的智慧:它在应对具体环境、进行手工艺创作、以及建立社会凝聚力方面,具有极高的效能。
“驯化思维”:抽象思维为体,形象思维为用
“驯化思维”是现代科学和理性主义的典型思维模式,它试图将思维从具体形象的“荒野”中开垦出来。
1. 基于“概念”与“推理”的抽象
关系:驯化思维以抽象思维为主导。它致力于剥离事物的具体形象和次要属性,提炼出纯粹的本质、概念和规律。形象思维在这里退居次要,成为辅助理解或展示结论的工具,而非思维过程的核心。
例如,现代生物学对“熊”的研究,会将其抽象为“哺乳纲、食肉目、熊科”的动物,研究其DNA序列、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这些是纯粹的概念和关系。我们可能会用一张图表(形象)来展示其进化树,但图表本身是为抽象的理论服务的。
2. “工程师”式的逻辑
与“修补匠”相对,驯化思维像“工程师”。他首先会构思一个抽象的蓝图、理论和计划(纯抽象),然后去寻找或制造最适合实现这个蓝图的材料和方法。其逻辑是线性的、因果的、演绎的。
3. 价值体现
精确性与普适性:它产生了数学、物理等精确科学,其结论可以被严格检验和普遍应用。
高效性与可操作性:它使得大规模的技术创新、社会管理和制度建设成为可能。
批判性与清晰性:它强调概念的清晰界定和逻辑的一致性,是哲学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辩证关系:互补与张力
1. 历史维度:从“野性”到“驯化”并非简单的取代
人类思维的发展,确实呈现出从“野性思维”主导到“驯化思维”日益强大的趋势。但这并非一个低级到高级的线性进化。“野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底层操作系统,它从未消失。即便在最尖端的科学家身上,直觉、灵感、类比(这些都是野性思维的痕迹)也常常是突破性发现的起点。
2. 共存与交织:现代人思维中的“原野”与“花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两种思维时刻在交织。当你欣赏一幅画时,你首先动用的是野性思维——感受其色彩、线条带来的情感冲击和意象联想。随后,驯化思维可能介入,帮你分析画作的构图、艺术史流派。当你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你可能先凭直觉(野性)有一个模糊的方向或猜想,然后再用逻辑(驯化)去一步步验证和推导。
3. “驯化”的陷阱与“野性”的呼唤
驯化思维的危机:过度“驯化”可能导致思维的僵化、创造力的枯竭和生命的“祛魅”。当我们把世界完全简化为数据和模型时,我们失去了与世界那种活生生的、整体性的联结。这正是现代性危机的一部分。
野性思维的价值重现:因此,在当代,我们反而开始重新发现“野性思维”的价值。在艺术创作、生态保护、心理学(尤其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乃至复杂性科学中,那种强调关联、整体和隐喻的思维方式,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小 结
“野性思维”与“驯化思维”的关系,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这一认知基本矛盾在社会文化与历史维度上的宏大展开。
野性思维是以形象为载体的抽象,是具体的、关联的、诗意的,它为我们保留了世界的丰富性和神秘感。
驯化思维是以概念为核心的抽象,是普遍的、分析的、理性的,它为我们带来了世界的清晰度和控制力。
一个真正健全的个体和文明,不应是试图用“花园”完全覆盖“原野”,而是要学会在两者之间自由穿行。既要有“驯化”的秩序来构建知识和社会的基石,也要有“野性”的生机来滋养灵魂和创造的源泉。让“花园”的边界外,永远保留一片令人敬畏和遐想的“荒野”。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572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