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人类形象与抽象思维的形成与价值
2025-10-13 07:31
阅读:827

人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形成及其价值,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创造文明的根本能力。下面,将从两者的形成、特点与价值以及它们的协同关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形成:从感知到概念的进化之路

这两种思维并非截然分开,而是在人类进化和发展史上,呈现出一种递进且交织的关系。

1. 形象思维的形成

形象思维是思维的基础层和起点。

进化根源:源于生物最基本的感知能力。我们的祖先需要识别食物、躲避天敌、寻找伴侣,这些都依赖于对具体事物(如形状、颜色、声音、气味)的快速识别和记忆。大脑中负责处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信息的区域(如枕叶、颞叶)首先发展起来,为形象思维提供了生理基础。

个体发展:在儿童认知发展的早期阶段(皮亚杰理论中的“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动作来认识世界。他们先认识“这个苹果”“那个球”,脑海中储存的是具体的图像、声音和感觉。做梦、幻想和艺术创作都强烈依赖于这种思维。

核心机制:其核心是表象——即事物不在眼前时,我们头脑中仍能浮现出该事物的形象。这是一种对感知信息的直接加工和再现。

2. 抽象思维的形成

抽象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层和飞跃。

进化推动力:首先是工具制造与使用。当原始人开始制造石器时,他们脑中需要有一个“工具”的模板,这个模板超越了任何一个具体的石块,是一种对“功能”和“形状”的抽象。

接着是语言的出现,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语言中的词汇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符号。“树”这个词,不代表任何一棵具体的树,而是所有树的共同属性的抽象。语法规则则进一步允许我们将这些符号按逻辑关系组合,表达复杂的思想。

再就是社会协作。复杂的狩猎、分配资源、建立社会规则,都需要交流无法直接感知的概念,如“权力”“公平”“明天”。

个体发展:以儿童发育为现实例子考察。随着语言能力的获得和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规划、推理和自我控制)的发育,儿童逐渐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开始能够理解数量、时间、因果律,并能进行假设、演绎和推理,不再局限于具体事物。

核心机制:其核心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它剥离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其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

二、价值:双轨并行的认知引擎

两种思维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巨大价值。

1. 形象思维的价值

认知的根基与直觉来源:它是我们与世界建立直接、情感化连接的桥梁。我们对“美”“危险”“亲切”的第一反应往往源于形象思维。它是直觉和灵感的源泉。

记忆的锚点:图像记忆通常比文字记忆更深刻、更持久。“一幅图胜千言万语”正是此意。我们常常通过形象来联想和回忆抽象知识。

创造力的引擎:艺术、设计、文学创作等都极度依赖形象思维。画家构思画面,音乐家捕捉旋律,作家构建场景,都需要在脑海中“看到”或“感受到”那个世界。

高效的问题解决:在需要空间想象、模式识别和快速反应的场合(如驾驶、运动、外科手术),形象思维比逐步的逻辑分析更高效。

2. 抽象思维的价值

知识的系统化与传承:它是科学、哲学、数学和法律的基础。通过抽象,我们才能形成概念、定律和理论,将零散的经验上升为普适的知识体系,并代代相传。

深度理解与本质洞察:它能穿透表象,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因果和逻辑。没有抽象思维,我们无法理解“重力”、“市场经济”或“相对论”。

规划与预见能力:它使我们能够进行复杂的规划、推理和预测。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模型预测天气,通过法律条文规范社会,通过战略分析制定商业计划。

沟通的精确与高效:抽象语言(尤其是科技术语、数学符号)使得复杂思想的精确交流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协作效率。

三、协同关系:并非对立,而是交融

在现实中,两种思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辅相成、协同工作的。

抽象源于形象:所有抽象概念最初都来自于对大量具体形象的归纳和提炼。我们对“圆”的抽象定义,来自于见过的太阳、月亮、车轮等无数圆形物体。

形象赋能抽象:为了理解抽象概念,我们常常需要借助形象化的方式。例如:

可视化:用图表来表示数据,用思维导图来梳理知识结构。

比喻和类比:将电流类比为水流,将原子结构类比为太阳系,都是用形象来理解抽象。

思想实验:爱因斯坦想象自己骑着光束旅行,这是用形象思维推动最前沿的抽象理论物理的典范。

创造性工作的典型模式:一个典型的创新过程往往是:形象思维(灵感、直觉)→抽象思维(分析、规划、逻辑化)→形象思维(具体呈现、设计)的循环。

小 结

形象思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具身的、情感化的认知方式,是艺术的土壤和直觉的源泉;抽象思维是后天习得的、符号化的、逻辑化的认知方式,是科学的基石和文明的支柱。

它们的形成,记录了人类从原始感知到理性文明的进化史诗;它们的价值,一个在于深度体验,一个在于高度概括。真正有智慧的人,并非偏废其一,而是能够根据情境,灵活地在两种思维模式间切换,并让它们交织融合,从而既能深刻地感受世界,又能清晰地理解并改造世界。这正是人类心智独一无二的伟大之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5691.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