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从“山竹”到“桦加沙”:深圳的台风记忆

已有 1667 次阅读 2025-9-24 13:55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在“桦加沙”即将离去的时候,我放下心思来回味深圳的台风。上一次记忆深刻的是“山竹”。

在“山竹”之前,我对深圳的台风记忆是:深圳是个福地,每次台风都擦肩而过,倒有点像夏天降温的“凉茶”;多几次台风的夏天一定很好过,那年的雨水就特多。

那天中午下了门诊,原打算与往常一样,在办公室呆到六点再动身回家。到职工饭厅一看,大家都煞有介事,还说下午4点台风才正式登陆。上午已经风大雨大,原来还只是个序曲。看来,这次不可小觑,我得赶紧动身回家。一位远在武汉的朋友提醒我:“赶紧回家!房屋结实吧?”

没想所有公交都停了,这才联系同事,大家该走的都走了,剩下的还要到明天早上才能回家。我已经很久没有开车,而且车子也被儿媳下夜班开回去了。看看风雨,实在不敢擅自步行,只好让侄子专程接我。

果然不同凡响,回到家看各个朋友圈,台风危害的视频一个接一个。我连忙赶去13楼,让他们多备些自来水。没想到,一对小夫妻竟然感觉家里不安全,跑到地下车库的车子里避难,他们肯定是高层建筑。

的确,我们在22楼感受狂风嘶哑的叫声,甚至有摇晃的感觉,真是担心怒吼的台风会随时掀去哪一栋32层高楼的一角。窗前石芽岭的树木折了一片。后来,整个小区的电梯都停了,晚饭是儿子从2A的13楼到4A的22楼爬楼梯送来的。让我们老两口,好好地体会了一把“养儿防老”的快意。

接着收到三姐的微信:25楼的房子摇晃了好几次。还有朋友打趣地说,“摇晃是正常的,不摇晃才可怕!”不过,又有朋友发来的信息:“‘山竹’正在通过距离深圳最近点,深圳和香港市区成功避开12级风圈,不会有太大破坏力。澳门和珠海挺住!”

如今2018年的“山竹”来袭,其情其景仍烙印在许多深圳人的记忆里。那时,台风像一头不受控制的巨兽,将整座城市搅得天翻地覆。我记得台风过后的街道,满地狼藉——倒塌的树木、破碎的玻璃、淹水的街区,仿佛一场战争刚刚结束。

从惊恐到从容,7年之间,台风依旧,而这座城市守护生命的态度已悄然升华。七年过去,当超强台风“桦加沙”逼近时,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恐慌,而是一种有序的紧张。2025年9月23日,深圳发布了有气象预警历史以来的第五个台风红色预警。

桦加沙”被气象部门称为“年度风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7级以上。它中心强度大于“山竹”,12级风圈也略大于“山竹”。专家早就预警,若“桦加沙”在深圳100公里之内掠过,深圳可能会面临堪比甚至超越“山竹”的灾难性天气。

然而,与“山竹”不同,这一次,城市提前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应对。23日14时起,深圳全市实行“停工、停业、停市”。18时起,地铁开始收车。20时起,公交及高速公路停运。就连外卖平台也在18时前停止了服务。

我站在窗前,看着这座平时永不停歇的城市缓缓按下暂停键。没有了车水马龙,街道显得陌生而安静。这种静不是无助的静,而是一种严阵以待的静。大家都在等待,有人打趣地说,就像等待一位久别的情人:又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

这一次,深圳人对台风的认知早已超越了对风雨的简单恐惧。我们学会了关注那些专业术语——风圈半径、风暴增水、天文潮位。“桦加沙”与“山竹”的比较不再只是民间议论,而是有着精确的数据支撑:尽管“桦加沙”中心强度更大,但它的10级风圈远小于“山竹”,且最终距离深圳比“山竹”远20—30公里。

这些数字背后,是科学的进步与经验的积累。深圳市三防指挥部总体研判,“桦加沙”风力影响比“山竹”小两级。预测的精准使得应对也更加从容。

截至24日7时,深圳平均雨量49.3毫米,全市最大累计雨量137.9毫米,出现在大鹏新区南澳街道。数字是冷静的,但背后是无数人的不眠之夜。

台风不仅是自然现象,也是一面镜子,照见城市的治理能力和公民素养。当“桦加沙”逼近时,全市865处避难场所开放,储备了充足的速食食品、饮用水等生活用品。全市共疏散转移约30万余人,避难场所集中安置约5.5万人。

这些数字背后,是对生命至上的坚守。公安部门增加接警员,交警封闭危险路段——这座城市在台风面前,展现出惊人的组织力和韧性。

窗外,风雨交加。但我知道,在这个夜晚,有多少人坚守岗位,守护着城市的安宁。深圳市三防办表示,他们“将继续按照省、市部署要求,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这是一种承诺,也是一种能力。

桦加沙”最终以强台风级从深圳南侧150公里的海面上掠过,趋向江门台山到湛江沿海一带。今天上午,深圳市三防办发布消息:全市未接报人员伤亡信息,城市运行整体平稳。

我想到2018年“山竹”过后的情景,与今天形成鲜明对比。7年时间,从“山竹”到“桦加沙”,台风依旧强大,但深圳已不再是原来的深圳。我们学会了如何与自然力量共处,既不轻视,也不过度恐慌。

台风不再是不可抗拒的灾难,而是可以管理的风险。这种转变,体现的不只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城市文明的成熟。

随着“桦加沙”西去,风雨渐弱。树木倒伏150余棵,但城市已开始恢复生机。明天,台风的风力将减弱,但仍有暴雨。深圳人知道,台风过后,生活将继续。

从“山竹”到“桦加沙”,变的不仅是台风的名字和路径,更是我们面对自然的态度。从容不迫源于充分准备,有序应对基于科学预警。当下一次台风来袭时,深圳或许会有更加成熟的表现。

这座年轻的城市,在一次次与自然的对话中,书写着自己的成长故事。台风成为深圳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年复一年,塑造着这座城市坚韧而不失从容的性格。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3338.html

上一篇:自然哲学:从知识积累到学术体系的建构
下一篇:为什么看似直奔深圳而来的台风,常突然转向西北奔阳江而去?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2 王涛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7 0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