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思想观念的萌芽并非凭空产生,它根植于一个由多种知识要素交织而成的复杂背景之中。这个背景可以看作是人类从纯粹的本能反应走向有意识思考的过渡阶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知识背景”:
1. 生存实践与经验积累(最基础的原初知识)
这是所有思想萌芽的土壤。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通过数百万年的实践获得了关于世界的初步知识:
自然知识:对动植物习性、季节变化、天气规律的观察和记忆。什么植物可食、有毒,何时狩猎、采集,这些是最早的“生物学”和“气象学”。
技术知识:如何制造和使用工具(石器、骨器)、如何取火、如何建造简易住所。这包含了最初的“物理学”和“工程学”原理。
社会协作知识:在群体狩猎、防御敌害中形成的分工、协作和简单的社会规则。这是“社会学”和“管理学”的雏形。
意义:这些实践知识让人类意识到世界存在某种“规律”,并且自身的行动可以带来预期的结果。这为“因果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语言的出现与发展(思想的载体和催化剂)
语言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革命性事件。
从具体到抽象:语言最初可能只指代具体事物(如“水”“火”),但逐渐发展出可以表达关系、状态和抽象概念的词汇(如“之前”“之后”“好”“坏”“灵魂”)。这使得复杂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
知识的传承:语言使得经验和技术可以超越个体生命的限制,通过口耳相传代代相承,知识得以积累。
范畴化与分类:通过给事物命名,人类开始对世界进行分类(如“可吃的” vs.“不可吃的”),这是逻辑思维的起点。
意义:没有语言,思想只能停留在个体感知层面,无法形成可以被讨论、反思和发展的“观念”。
3. 原始宗教与神话(对未知世界的解释系统)
面对无法理解和控制的自然力量(雷电、洪水、生死),早期人类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形成了最初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万物有灵论”(Animism):认为自然界的山川、河流、动植物甚至石头都拥有灵魂或精神。这是一种试图理解自然现象背后“动因”的尝试。
神话叙事:用故事的形式解释世界的起源(创世神话)、人类的由来以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成因。例如,用“神祇的争斗”来解释雷电。
巫术与仪式:试图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咒语来影响自然或神灵,以满足愿望(如祈求降雨)。这背后隐含了一种关于“世界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朴素观念(如相似律、接触律)。
意义:原始宗教和神话是人类最早的、系统性的“解释模型”。它回答了“世界是什么”“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此”等根本性问题,尽管是以一种非科学的形式。它标志着人类开始超越眼前生存,进行终极追问。
4. 艺术的萌芽(情感的抒发与世界的再现)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如法国拉斯科洞穴)、雕塑(如“维伦多夫的维纳斯”)等,也是思想萌芽的重要体现。
象征性思维:壁画中的动物不仅是简单的描绘,可能蕴含着狩猎成功的祈愿、对繁殖力的崇拜或部落的图腾象征。这表明人类已经能够用符号来代表抽象概念。
自我意识与审美:艺术创作表明人类有了表达内心感受、记录所见所闻的需求,并开始形成初步的审美观念。
意义:艺术是观念和情感的非语言性表达,它证明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化,是抽象思维和象征思维能力的直接证据。
小结:知识背景的相互作用
人类思想观念的萌芽,是在一个实践、语言、信仰、艺术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发生的:
实践提供了“素材”:生存经验是知识的来源。
语言提供了“工具”:使知识得以精确表达和传承。
宗教/神话提供了“框架”:为知识(尤其是无法解释的部分)提供了一个自洽的解释系统。
艺术提供了“表达”:以感性方式展现了内心的观念世界。
这个背景的核心特征是:从具体的、感性的、实用的经验,逐渐走向抽象的、符号化的、寻求普遍解释的思考。当人类开始不满足于“怎么做”,而开始追问“为什么”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观念就萌芽了。这为后来哲学、科学、文学等各个学科的分化和发展埋下了种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9 0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