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建院40周年口述史(15):抓住非典后迁址工程的契机,建设以传染病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

已有 1091 次阅读 2025-9-6 09:30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微信图片_2025-09-05_165147_688.png

口述者:周伯平,1962 年 11 月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原院长。

口述时间:2024 年 12 月 10 日;口述地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深圳市作为我国首个经济特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中央的有力政策扶持,必然会迅速崛起。东湖医院刚成立不久,虽然软硬件条件较差,但对高素质专业人才求贤若渴。

从偏僻的小乡村走出来的博士

我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一个偏僻的小乡村,是一个农民家的孩子,自小学起,我便一边读书一边下地干农活。所幸学习成绩很好,父母一直供我读书。

1979年高考结束后,当我的高中老师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我手上时,我正在稻田里忙着收割稻子。

上大学前,我从未走出过乡镇,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满心欢喜,就此前往衡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踏上了学医之路。

在衡阳医学院,我度过了五年的大学生涯。因成绩优异,我得到了留校机会,进入衡阳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成为了一名感染内科医生。两年后,我考取了中山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入学仅两年,我又获得提前攻读医学博士学位的机会,并于 1991 年提前一年博士毕业。

听从导师建议前往深圳工作

我的导师彭文伟教授时任中山医科大学校长,是一名在国内外传染病学领域都颇具盛名的专家。在我博士毕业之际,他向我推荐了深圳市东湖医院的工作岗位。

起初,我对去深圳市东湖医院工作还是有些犹豫,因为我曾到深圳对东湖医院进行了一番“考察”。

当时,东湖医院给我的印象是规模较小,设施也较为简陋,对比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广州的一些大型综合医院相差甚远,这让我不禁心生犹豫。

当我把自己的这些顾虑告知彭文伟教授后,他语重心长地劝导我:深圳市作为我国首个经济特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上中央的有力政策扶持,必然会迅速崛起。东湖医院刚成立不久,虽然软硬件条件较差,但对高素质专业人才求贤若渴。倘若你能投身东湖医院,不仅可为医院的发展添砖加瓦,自身的专业特长也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最终,我听从导师的建议,选择了东湖医院。回首这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事实充分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正是在他的指引下,我才在人生的抉择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我一直认为,学科与医院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研与教学的支撑,医、教、研协同并进,才能跑得更远,光靠医疗“一条腿”是跑不起来的。因此,我对于推动研究所的建设有着很深的执念。

承担重任筹建肝病研究室

初入东湖医院,我以普通住院医师的身份开启了从医之路。1992 年,医院计划建设肝病研究室,作为医院的第一位博士,我被委以重任,承担起了筹建工作。

筹建之初,困难重重。经费匮乏、场地狭小、人员短缺如三座挡在眼前的“大山”。经过努力,我们好不容易从市卫生局申请到几十万元的经费,可实验室场地仅有四间总面积不足百平米的小房子,工作人员算上我也才三人。

尽管如此,我还是没有放弃,缺少设备仪器与试剂,我就去广州采购,搭乘火车把这些设备仪器一件一件地背回来。那段日子,我频繁往返于深圳、广州两地,常常是早出晚归。

很快,研究室的硬件设备和试剂等试验用品有了,但是我意识到自身的科研实力还不够,我又先后申请到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香港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进修。在这些高水平的科研院校,我沉浸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学习,并逐一掌握了 PCR、基因测序、分子克隆、重组蛋白表达分析等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回到医院后,我将这些技术引入研究室,并推广至临床诊疗,为医院科研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将肝病研究室升级为肝病研究所

研究室建立并常态化运转后,我意识到并不能仅满足于此。我一直认为,学科与医院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研与教学的支撑,医、教、研协同并进,才能跑得更远,光靠医疗“一条腿”是跑不起来的。因此,我对于推动研究所的建设有着很深的执念。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996年,新上任的马为民院长提出了“科教兴医,实干兴院”的发展理念,带领新一届领导班子更加重视科研,决定在肝病研究室基础上成立深圳市肝病研究所,筹建工作落在了我身上。

自此,肝病研究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实验室面积扩充至 500平方米,科研设备投入超1500 万元。分子生物学室、免疫室、病毒室等多个科室相继设立。

此外,肝病研究所还引进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像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免疫学博士陈心春的加盟,以及多名博士和硕士生的招收,为研究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标志着医院在科研之路上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研究所为临床、科研、人才成长提供沃土

2010 年,三院迁址并正式投入运营后,肝病研究所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用房面积扩大到5000平方米,并建立了独立的P3实验室和动物室,新购置近5000万元的先进科研设备,引进了一大批包括博士后在内的高层次的科研人员。

研究所自建立以来,先后承担了数百项国家、省、市科研项目,所获得科研经费达数亿元人民币,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科研成果,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多篇高水平科研论文,极大提高了医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以研究所为基础,医院先后成功获批广东省科技厅“新发传染病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新发传染病重点实验室深圳分室”,助力医院成功通过卫生部“国家传染病重点临床专科”评审。

研究所的成功建立与快速发展,对三院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是研究所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极大促进临床诊疗水平的提升;二是研究所在历次新发传染病疫情防控与救治中,承担多项诊断技术研发应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助力临床精准抗疫。三是在对外交流与合作、高端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凭借智慧与毅力从死神手中夺回一个个生命。4 个月里,全院数百名职工、后勤及基建人员无一感染非典,医务人员零感染,院内患者零死亡,铸就了“东医神话”。

非典战役拉开帷幕

在 1991 年至 2001 年的十年间,我在专业领域不断成长,从住院医师逐步晋升为主任医师,还先后在肝病科、感染科以及肝病研究相关部门担任重要职务。39 岁那年,我被市卫生局任命为东湖医院院长兼深圳市肝病研究所所长。

没想到上任才不到两年,我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挑战——抗击非典。

2003 年春节前夕,我们听说广州出现了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怪病”,凭借职业敏感,我马上给广州的同学打电话询问情况。同学告知,确实发现了不明原因肺炎,广东省已派专家组前往调查。

彼时病因不明,又传闻广州有医务人员感染,业内也对该疾病认知有限,尚未找到有效防治手段,社会上恐慌情绪开始蔓延。

2 月 9 日,深圳市卫生局召开首次疫情防控会,我代表医院参会。局党委初步确定东湖医院为唯一的定点收治医院,全市非典病人都将在此集中收治。局领导还专门询问了我的意见,我当即明确表态完全同意。

东湖医院作为全市唯一的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收治传染病患者本就是我们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当时仅有东湖医院具备收治条件,如隔离病房以及经过传染病专业训练的医护队伍,这对控制院内感染至关重要。

抗击非典铸就“东医神话”

卫生局会议刚结束,我便匆忙赶回东湖医院主持中层干部会,决定将一病区用于收治非典患者。当日下午,一辆救护车就载着重症非典患者疾驰而来。

东湖医院此前从未遇过此类呼吸衰竭病人,医务人员对抢救这类病症经验匮乏,面对这前所未有的烈性传染病,内心难免紧张。

身为院长,我深知必须沉着冷静以寻解决之策。针对设备与技术力量不足,我迅速请求紧急支援,卫生局旋即抽调其他医院呼吸科专家赶来指导抢救。

为安抚一线医护的紧张情绪、缓解压力,我与副院长杨大国即刻奔赴病房,在组织抢救的同时讲解非典防治知识,助大家卸下思想包袱,使病区工作由慌乱渐趋有序。

至 4 月下旬,危重病人持续增多,病房同时有五六位患者使用呼吸机,救护任务繁重,加之医务人员体力消耗巨大,抗疫战斗愈发艰难。4 月 28日,医院收治一位怀孕 3 个多月的特殊患者。因怀孕导致免疫力下降,其体内非典病毒大量繁殖,肺部病变加剧,呼吸困难、全身缺氧。

为救治患者,我与同事日夜坚守病房,多次组织专家会诊拟定方案,然而依临床经验,其生存希望仅 20%。

5月4日,患者出现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危急。此时我突发奇想:“常规药物效果不佳,可否试用康复患者恢复期血清治疗?”此为新方法,深圳尚无先例。我提出后获卫生局领导与专家组专家一致认可。经紧急查找病案,找到符合条件的张先生,他毫不犹豫答应相助。市血液中心连夜提取 500 毫升血浆,凌晨 1 时,看着救命血浆缓缓输入患者血管,我们不禁落泪。

5月5 日清晨,患者呼吸功能改善,或因血液中抗体起中和抑制作用。此后病情逐步稳定,7 日胸片显示大片病灶明显吸收,患者脱离危险,医护人员欣喜若狂。

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凭借智慧与毅力从死神手中夺回一个个生命。4 个月里,全院数百名职工、后勤及基建人员无一感染非典,医务人员零感染,院内患者零死亡,铸就了“东医神话”。这场胜利也得到了国家和省市政府的肯定和表扬。

经过多番沟通与努力,市政府在专题会议上最终认可了医院的提议,这标志着东湖医院向综合性医院转型发展的正式开始。

向综合性医院转型迫在眉睫

关于东湖医院向综合性医院转型发展的构想与探讨,在非典暴发之前便已开始。只是因为当时各种条件限制而难以实现,尤其是医院场地不够,占地面积小,业务用房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建设综合性医院的要求。因此,市卫生局也一直没有做出东湖医院转型为综合性医院的建设规划。

在医疗服务能力层面,东湖医院作为传染病专科医院,已无法适应传染病人对综合医疗的需求。像艾滋病人并发外伤骨折、肛周脓肿、眼疾、咽喉病需手术,HIV 阳性孕妇待产等情况屡见不鲜,因无相关专科病房,只能让病人转至综合医院,这既给病人造成不便,又给接收医院带来院感风险。

东湖医院综合救治能力的短板,在非典时期尽显。当时众多重症患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诸如呼吸衰竭、心衰、肾衰、凝血障碍等,而医院当时尚未设立 ICU,对严重并发症的处置能力严重欠缺。

无奈之下,只得从全市多所综合性医院调集力量驰援。比如,当时市人民医院就关停了整个呼吸科,全员奔赴东湖医院。这一系列状况凸显出东湖医院转型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也促使相关部门在后续重新审视医院发展战略,为其综合化转型之路奠定了基础。

从“大专科,小综合”到“强专科,大综合”

非典过后,市政府决定为东湖医院另行选址重建,医院紧紧抓住这一绝佳契机,及时向市卫生局提议,将新建的东湖医院打造为“以传染病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同时请求预留充裕的用地,以便未来转型发展,并建议更名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经过多番沟通与努力,市政府在专题会议上最终认可了医院的提议,这标志着东湖医院向综合性医院转型发展的正式开始。

2010 年,全新的深圳三院落成并投入运营,初期规划为“大专科,小综合”模式。然而,运营不久后,500 张病床便难以满足需求。

2013 年 9 月,医院向市政府申请改扩建工程以增加病床数量,次年 3 月,市政府批准立项,新增 500 张综合病床。开工建设期间,又申请将床位调整至 850 张并获批准。2015 年,鉴于深圳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医院预计 1350张床位仍显不足,再次向市政府申请二次改扩建工程,获批新增编制床位 950 张。

历经两次改扩建,深圳三院的床位规模从2010年的 500张大幅扩增至 2300张,有力地支撑了其向“强专科,大综合”转型的战略布局,为医院在新时代的全面转型与长远发展筑牢了根基,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与复杂多变的医疗挑战。

在三院度过 24 载黄金岁月

自 1991 年 7 月至 2015 年 12 月,我在深圳三院度过了 24 年半的珍贵时光,这是我人生的黄金岁月。从初出茅庐的年轻博士,一路成长为主任医师、知名传染病学专家乃至院长,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今,我已光荣退休,每当路过三院,往昔与同事们携手奋斗的场景便浮现眼前。

深圳三院历经四十年风雨,从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起步,一路砥砺奋进,如今,它已发展成“强专科,大综合”的现代化综合医院,更是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单位。这份荣耀,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承载着全体人员的梦想。

在深圳三院即将迎来四十华诞之际,我衷心期望它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续写华章,为守护大众安康不懈努力,创造新的辉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0708.html

上一篇:黄龙祥《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简介(2)
下一篇:黄龙祥 黄幼民《针灸腧穴通考——中华针灸穴典研究》简介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3 郑永军 范振英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9 0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