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祥.新古典针灸学大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202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新古典针灸学大纲》是黄龙祥教授的最新专著。该书原名计划是“中国新针灸学大纲”,后来为什么改名?肯定与书稿内容有关。本来一版又一版的《针灸学》现代教材已经可以称之为“中国新针灸学”,但黄教授显然不满意,故一而再再而三地从“古典针灸学大纲”到“新古典针灸学大纲”,希望为当代“针灸学”提供其几十年文献研究之后的新模式。尽管他做了很大的努力,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还获得重点出版项目资助,无论他是否最终满意自己的成果,但他独一无二的努力毕竟留在了世间。
这本小书是笔者“大纲”系列的收官之作,期望以最小的篇幅承载更多的研究所得而又不失简明,因而对关键学术问题的思考也格外地深长,思考时间最长的是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存在,又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最终它能延伸多远?能否成为通往未来医学的大流量干道?
什么是中医针灸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规律?“守正创新”,何为“正”? “传承精华”,何为“精华”?
01在天曰阴阳,在人曰血气。古典针灸学的逻辑起点以血气为本。
04脉有俞,脏有俞,四海有俞,气街有俞,俞有上下标本,标本相应,皆脉气所发;脉之大者曰经脉,以示人体上下表里关联之常规,是谓“经脉学说”。
05脉有经纪,筋有结络,其所生病各异,别其分部。经筋行处以经脉为纪。
010刺灸处据其有无固定的部位和名称分为两大类曰“经俞”和“奇俞”。
011刺灸处据其形态特点可分为两大类:一为气血出入之会,曰俞、曰穴、曰原、曰募;一为气血运行之道,曰脉、曰经隧、曰分间、曰肓膜。
013俞穴的结构特征有三:虚空之所、脉动之处;脉络出入之会;外“关”内“机”的立体结构。
018五脏之俞上出于背腹俞募,下出四末之原;六腑之俞上出于背腹俞募,下出于肘膝之合也。经脉要俞在四末之五输。
038基于“气血行虚空”的身体观,古典针灸学更关注以膜为用的虚空结构。
040营卫循环次序:手太阴脉→手阳明脉→足阳明脉→足太阴脉→手少阴脉→手太阳脉→足太阳脉→足少阴脉→手厥阴脉→手少阳脉→足少阳脉→足厥阴脉→手太阴脉……
041原气生成、运行路径:生于下焦肾间命门,为诸气之源、气血之海,内循冲脉而行,至胸中为宗气,出于上焦者为卫气;其下者出气街,下行至足,渗灌溪谷,以温足胫。
042气行三焦之道:卫气出于上焦,营气生于中焦,原气发于下焦。
062干细胞研究证明干细胞与其微环境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结构功能统一体,那么其他细胞能否独立于环境而存在?
067筋膜与肌肉是什么样的关系?在肌筋膜疼痛中各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070现代医学在治疗路径的选择上常与古典针灸相反,为什么在重症和绝症的诊疗中表现出与针灸学诊疗理念渐行渐近的趋势——关注机体的内环境和实体的微环境?
071现代医学的神经电刺激与古典针灸学的近神经干俞穴针刺的性质是否相同?如是,神经电刺激能否取代相关俞穴的针刺或电针疗法?四、问作用机制
073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典针灸学就对人体的各层膜结构进行细密的观察,膜也成为针刺治疗的主要靶区。为何现代医学却不关注筋膜,直到近年才有少数医家开始重视膜解剖对外科手术的意义?
074古典针灸诊、疗皆重血脉,为什么当代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却重神经,且多为躯体神经,而忽略自主神经,特别是与血管密切相关的交感神经?
077为何针灸治疗,以及经穴作用的特异性研究难过循证医学关?
081原子及原子间复杂的空间位置关系决定普通物质的性状和功能。
082生物与环境是相反而立又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且以环境为主动一方。
085干细胞及其微环境“巢”共同组成造血器官的基本结构功能单元。
087人体是由生物体与生命环境共成的统一体,是形神合一的整体,且人体构成中还包含了正常微生物群。
088稳定的内环境是人体比其他生命体更能适应多变的外环境的基础。
091人体各级内环境调控结构最终都作用到肌细胞,特别是微血管、淋巴管及内脏的平滑肌细胞。
096人体不同层次的结构模式存在统一性,统一性的基础在于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不仅是人体基本结构功能单元,且是组织器官结构的模板。
098细胞结构可简单分为膜结构与非膜结构两类;细胞层次之上的结构同样也皆可分为膜结构与非膜结构。
099细胞的很多生命过程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组织器官的物质能量传输、信息调控结构也多在膜中。
101膜结构是生命诞生的标志,也是原核与真核生物的界标;在人体则构成组织通道,是血管、神经、淋巴管的载体,是组织器官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03膜大者为器。体内最大的膜为横膈膜、肠系膜,在古典针灸学皆被视为重要的脏器。
107躯体最大的虚空处在皮下浅筋膜,是生命物质储存地和信息传输带。
109神经传入与传出纤维伴行,血管静脉与动脉伴行,神经与血管伴行于筋膜之中。
110循环、神经、内分泌是机体各部信息连接的三个系统,三者之间有程度很高的交互作用,且三者又共同受高级神经中枢相关脑区的调控。
111筋膜既是血管、神经、淋巴管的载体,又将人体上下内外连成一个整体。
112人体各部之间存在关联,整体中某一部分存在着至少一个与之相关联的部分。
113如果两个部位存在着诊断上的关联,则存在着治疗上的关联。
121诊脉和验血在反映内环境状态上各有短长,二者合参可取长补短。
122没有环境的刺激就没有生物的进化,增强机体调节内环境自然力的最有效方式是适时适当的刺激。
123在突然的、强烈的环境刺激之前先行低强度、渐进式刺激是提升机体内环境稳衡自然力的有效方式。
124针灸和运动是提升人体内环境调节力的安全有效方式,二者合用效果更佳。
133内环境稳衡根本上取决于机体亿万年进化而成的自然力,人为干预治疗的意义在于必要时激发、调节人体这种自然力,而不能抑制或取代。
134针刺效应的大小与刺激点敏感度的高低及刺激时间呈正比,与针尖距敏感点的距离呈反比。
135针刺留针时间长短与针尖距俞穴最敏感点的距离呈正比,与刺激强度呈反比。
136器病治膜,脏、膜间隔的层级越多则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器病治膜,脏、膜间隔的层级越多则治疗范围越广而针对性越低。
138先辨病性,继辨表里寒热,病在表以解表疏风为要,痛证取分肉间治以分刺法;热病取头项背风穴热俞用汗法。
139久痹入络、热甚血瘀,必先去血脉,而后视脉调气血以平为期。
143病在分肉曰众痹,治以分刺法,此为痛证通治法。皮下刺激区域越大效越好,粗针比细针好。
144病在脉曰周痹治以脉刺法,或刺脉外膜,或取脉俞,有结者先刺血解结。
146久痹入络治则先去血脉后调其虚实,常取本俞、背俞或井穴放血,配合治神法。
147见有肌紧张或肌硬结者则粗针贯刺令柔,配合运动效更佳。若筋柔而脉未平者,以毫针调平乃止。
154脉症不合或上下脉不应者先解结通脉而后再诊脉凭脉调血气令和。
155重症的主要病因多直接来自于内环境紊乱,重症血液净化的干预靶点是患者紊乱的内环境。
156脉不见或脉症不合者,刺结络血络出血,血络不显者刺十指间或尖出血。
157现代医学长于人工内环境的创建,古典针灸善于调动机体的自然力,二者合用可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
163针灸与其他适宜疗法的合用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而且可以拓宽治疗域。
178血管周神经及血管自身调节结构是针灸作用机制的重要构成。
179神经机制的研究不能忽略与血管舒缩功能和内脏功能皆密切相关的交感神经。
184为何针灸治疗作用,以及经穴主治的特异性研究难过循证医学关?
200发现-证明-呈现,一步不落;客观化-标准化-普通话,三管齐下。
204讲清楚针灸对医学已经做出的贡献及未来最可能的重大发现。
215疾病的本质是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自然因素是引起机体内稳态失衡的基本因素。
216“生物-环境模式”是未来医学模式最简单且最完整的表述。
219肿瘤治疗除肿瘤细胞本身,肿瘤微环境作为肿瘤细胞“生长与发芽的土壤”,渐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为针灸治癌提供理论支撑。
220重症医学已将重症诊疗的主路径定位于机体内环境的分析与调节,为中西医对话提供了融合平台。
223疾病的内环境机制研究及基于内环境的治疗受到更多的重视,以内环境为诊疗中心的针灸学的理念和方法将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224神经干预疗法从神经毁损到神经阻滞、神经刺激、神经调治;从药针向水针、干针的转向,凸显出机体自然力在疾病治疗中的主导作用。
225针灸学以膜为针刺主靶区,以“节之交”“脉之会”为主靶点的内环境调控规律将为现代医学从实质结构向膜结构的转向提供路标。
226阴阳学说对人体对立互补结构功能的发现将启示现代医学发现神经解剖及功能定位的漏洞,完善现行的理论框架。
227血管医学与经络学说的互证互启将启发现代医学从注重实体研究转向实体间关联规律的研究。
228中西医预处理研究的互补互启,将使得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从治疗走向预防和康复。
229现代医学实质结构视角与古典针灸虚空结构视角的互补互启,将为创立基于针灸面向未来医学的“人体空间结构解剖学”“人体空间医学”,践行“生物-环境”先进医学模式提供难得的机遇。
近现代中西医结合/整合/融合,为何百年难合?
近几十年来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为何没能构建出能容纳、处理这些数据的统一框架?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决定医学发展方向的理论基石——人体生命基本结构功能单元的认定存在着如此明显的逻辑漏洞,为何百年来无人发现?究竟是什么遮挡了现代主流医学的双眼?
一日阅《甲乙经》,目光在一篇篇名驻留——“针道自然”,忽有所悟:天道自然,针道自然,医道自然,中西医的融合——假定原本就是相反相成的统一体,就应当自然无痕,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看了都会说“本来就应当如此”。而且如此看去,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能看到不曾看到却又相见恨晚的景观——看到针道气血的灵魂在现代医学躯体中的复活与超越;看出细胞学说日用不知的漏洞。
实现中西医的融合首先要有一个基本判断:二者的逻辑起点是否为一个整体的两个要素。如果经过严谨而系统的论证得到肯定的答案,那么二者融合便存在一个天然的结合点,这个点就是二者的逻辑起点,这是最基本的点也是最佳点,只要找到这个点并关联上,二条路径就会自然自动地成为一道无痕的大道,根本无需人工挖渠铺路。
已知,现代医学建立在细胞学说之上。回看细胞学说,从中读到第一性原理“A cell is the basic unit of all living things”(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元)。整个现代医学的庞大体系都从这第一性原理一步步延伸而来。
又知,古典针灸的逻辑起点在“气血”——所谓“人之所有者,血与气尔”;现代医学的逻辑起点——“细胞是人体生命的基本单元”,如果换成古典针灸学的表达式则为“人之所成者,细胞也。”
因此,要实现中西医两条路径的自然对接,需要复习“细胞学说”和“气血学说”路径的来龙去脉。
先来回看细胞学说的发展历程:
细胞学说是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理论根基,而且今天的医学家还预言:“在未来时代,细胞生物学仍然是生命科学的领头学科,是支撑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科学”①。
“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元”是细胞学说的基本点,正如美国生物学家威尔逊(E B Wilson)指出的那样,“所有生物学的答案最终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因为所有的生命体都是或曾经是一个细胞”。由这一基本点延伸出“神经元学说”和“细胞病理学”,但直到法国大生理学家贝纳德(Claude Bernard)的“内环境平衡”学说(后经坎农进一步发展成“内环境稳态”学说)才补上了细胞学说缺失的一半,使细胞学说得以站稳脚跟。正是由于贝纳德的工作,现代医学才能在细胞学说的基石上建立,临床医学才正式进入了细胞医学阶段。
由此可见,人体生命结构功能基本单元包含了细胞和细胞微环境两要素,如果将细胞比作“鱼”,则其微环境为“水”——而且是昔日生命诞生地的海水②。显然,鱼病的治疗不能只研究鱼而不考虑鱼赖以生存的环境“水”。
可惜的是贝纳德、坎农的先进思想和研究成果百年来一直没有被主流医学重视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始终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细胞上,细胞研究的重点又放在了实质细胞上。也就是说,自细胞学说创立近两百年来,主流医学深入研究的只是人体生命活动基本单元两个组分之一——细胞的一部分,缺失了一大半的研究内容,因而无法构建出一个真实的、完整的人体生命世界。
再看气血学说的基本点:
从本书第 1 篇的解题示例“气血本质新解”及第 2 篇“规律与原理——导航”的详细论证,已知古典针灸学的基石“气血”用细胞学说的语言可作如下表述:气血作为人体有形结构和无形结构的共有基础,相当于细胞学说的细胞及其微环境;气血作为人体的体液及循环控制系统,相当于细胞学说的机体内环境及其调控系统。
古典针灸学的“气血”身体观有以下特征:“血气”乃人身之阴阳,阴阳对偶存在,故身形结构也表现为相反而立的特征——有“实”有“虚”,且于虚实之间更注重虚空结构。
从细胞学说看,电镜下的细胞可以简单分为膜结构和非膜结构,而古典针灸学则将肉眼能见之形体分为膜的虚空结构与非膜的实质结构两部分,且更大程度上关注了虚空的膜结构。
从以上粗略的分析不难看出,中西医双方在对人体底层结构功能单元的研究过程中都正确认识到了其一体两面的属性,由于受技术方法限制,特别是哲学背景的影响,各自选择其中的一个侧面重点研究,走了一条不同的路径。一个个“意外”的新发现让以往以神经元为神经组织基本结构功能单元的传统观点的漏洞被暴露在阳光下,促使现代主流医学重新认识神经元与胶质细胞之间的关系。透过这缕光亮,古典针灸学关于机体内环境度量与调控的2000年探索之路呈现出它本来的意义。
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解剖学是通往医学圣殿的基石”。
而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段,中国医学“圣经”《黄帝内经》更明确指出,人体形态学应当包括实质结构和空间结构两部分,且以后者更为重要。
现代主流医学只发展出了面向实质结构的解剖学,缺失了对针灸学“更为重要”的空间结构的解剖学,“通往医学圣殿的基石”最多只立起了一半。只有建立起基于空间结构解剖学,补上缺失的另一半“基石”,古典针灸学才能“说明白,讲清楚”,“人体空间医学”才能立足生根,现代医学才能找回平衡,新古典针灸学所追求的理想也才能真正实现。
在古典针灸学走向“新古典”之际;
在现代医学从还原分析走向系统综合的今天;
在这本小书即将收尾的时候,蓦然回首,千万里千万次苦寻的至简至美的画面在眼前缓缓展开:
万物由原子与场构成,生物也不例外;
生物之所以拥有生命在于其通过原子、分子形成了细胞,出现了将细胞与外界环境相隔的“分离之墙”——细胞膜;
大自然用一套模板修修改改造就了万千生物;
人体也基于同一套模板构建出组成完整人体的所有构件;
大自然的一条法则支配了万千物种的进化以及相互间的竞争与和谐;
生物学和医学的大厦也由同一条法则支撑——“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是多细胞生物基本结构功能单元”。
现代医学从实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出发走过近两百年,走出了一条风光诱人的大道;古典针灸学则从内环境调控出发走过了两千年,从山重水复走向了柳暗花明。中西医从同一起点两端趟出的两条路正渐行渐近……
目睹这幅令人震撼的至简至美的画面,不由得想起写在上一本《大纲》中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对“如何雕成绝美的大卫像”之问的回答:“大卫就在那大理石里,我只要把多余的部分去掉就行了”。
参考文献
①李玉中,王朝晖. 临床医学检验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10.
②细胞内液相当于寒武纪前远古的海洋;而细胞外液的成分与寒武纪后、现代之前的海洋成分相当。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046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