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王辉,原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免疫科主任
口述时间:2024 年 5 月 21 日;口述地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壹
许多在深圳工作的老师和同学纷纷劝我回到正规医院当医生。于是,我索性停下脚步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医学是我的专业,也是我擅长的领域,我依然热爱这份职业。
从武汉到深圳的医学之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南下闯荡的浪潮席卷全国,那时候我在武汉协和医院皮肤科当医生,在我家人和朋友眼里,这是一份非常体面且稳定的工作,但对年少的我而言,这份工作周而复始,一眼就能看到头。我是一个不满足于待在舒适圈的人,觉得人生不应该止步于此,尤其是看着外面的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非常渴望投入到这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之中。
外出闯荡的念头一旦产生,就再也挥之不去。没过多久,我就下定决心离开武汉,于是快速办理停薪留职手续,安排好家事后就匆匆南下深圳。
深圳的簕杜鹃开了又谢,谢了又开。
在经历了6年的漂泊后,我的事业并没有什么起色,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当初的一时冲动让我走进职业生涯的“绝境”——这一年我已经38岁了。
许多在深圳工作的老师和同学纷纷劝我回到正规医院当医生。于是,我索性停下脚步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医学是我的专业,也是我擅长的领域,我依然热爱这份职业。
重回热爱的医学领域
告别过往,我决定重新出发。
2001 年,在老师和同学的举荐下,我正式来到东湖医院报到。当时,东湖医院看上去就像一个乡镇卫生院,全院仅有百十号人,专业优势也并不强。
初到东湖医院时,医院根据我的专业,安排我到皮肤科工作。东湖医院定位是传染病医院,所以当时的皮肤科算是边缘科室,人员配置很少,加上我只有两个医生,仅配有两间诊室,并且没有病房病床,我每天的看诊量大约仅有五六人。
当年我在武汉协和医院皮肤科的时候,那里日门诊量上千,床位有五六十张,并且武汉协和医院皮肤科是国家级的重点学科。两者一对比,让我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我也因此终日闷闷不乐,对未来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家人了解我的情况后,预测我不出三个月一定会回武汉,但谁都没想到,我就在这家医院待了下来,一待就是后半辈子,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贰
当时,医院的重点专科肝病科、结核科都已经聚集了一些优秀的人才,但在另一个新兴的传染病——艾滋病领域,却没有合适的人才。在那个年代,世人对艾滋病避之不及,谈“艾”色变,很多医生不愿从事艾滋病的诊疗工作。
主动请缨投身艾滋病专科领域
到东湖医院的第二个月,正好赶上医院调整领导班子,院长周伯平走马上任,他是一位正高级别的传染病专家,并且工作非常有干劲。
我与他年龄相仿,在事业上却落后他一大截,这激起了我不服输的劲头,我想不能再继续妄自菲薄,于是暗暗下决心以周院长为榜样,尽快迎头赶上。
经过全面的观察与慎重的思考,我认为应该根据医院的发展趋势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进步。
东湖医院是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所有工作都围绕传染病学科展开。当时,医院的重点专科肝病科、结核病科都已经聚集了不少优秀的人才,但在另一个新兴的传染病学科——艾滋病领域,却没有合适的人才。
在那个年代,世人对艾滋病避之不及,谈“艾”色变,很多医生不愿从事艾滋病的诊疗工作。为此,医院领导也很着急,正发愁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1993 年,我曾作为湖北省的唯一代表参加过中国-欧盟第一期艾滋病临床培训班,对艾滋病有一定的了解。于是,我主动请缨,向医院领导表达了希望进入这一领域探索耕耘的意愿。
作为一个刚入职的“新人”,医院领导并不清楚我的能力,自然没有完全答应,于是让我签下一份协议,先试用三个月,测试我的能力,如果得到医院领导的认可再继续干。
艾滋病诊疗的初步探索
在试用期内,我努力探索艾滋病诊疗的突破口。由于艾滋病病毒攻击对象是 CD4 细胞,其检测结果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判断和治疗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患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与 CD4 细胞计数这两个检测项目是判断艾滋病进展与疗效的重要指标。
因此,诊治艾滋病首先要有检测这两项指标的能力,当时,东湖医院虽然已经有相关的仪器设备,但没有人会做该类检测,也没有经验可循。
那三个月,我一头扎进研究所,一边学习一边摸索,把相关设备用起来了,一方面独自做 CD4 细胞计数,另一方面还检测艾滋病的病毒载量。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终于把这两项指标的检测技术搞明白了,我大喜,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那几个月取得的成果,医院领导看在眼里,也对我的工作能力表示肯定。最终,他们放心地把医院的艾滋病诊疗工作交给了我。
加深对艾滋病诊疗的认知
2000 年前后,深圳艾滋病患者很少,但在那个谈“艾”色变的年代,即使在传染病医院也没有人愿意来艾滋病科工作。而我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好几年了,这几年,我既是医生又是护士,同时也是检测人员。此外,我还经常去看守所、监狱做关于艾滋病防治的科普,处理一些突发事件。
在那个年代,面对患有艾滋病的嫌犯,警察都不敢抓,实在没办法就拿被子捂住,或者先用警用钢叉保持一定的距离再制服嫌犯,就算是把他们关到了看守所或监狱,也是单独收押。这时候,监狱长往往非常着急,不知道如何处置,就给深圳市卫生局打电话求助,卫生局就委派我去现场处理。
一开始我也非常害怕,害怕的不是病人,而是对这类场所比较恐惧,但我咬着牙还是去了,我给监狱长、警务人员等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科普,我告诉他们艾滋病被妖魔化了,它其实是传染病里面传染性相对较小的疾病,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吓人。
也是从这段时间开始,我意识到相比于其他疾病而言,艾滋病患者受到的歧视是最严重的,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最让我困扰的就是社会歧视,大众对于艾滋病的了解知之甚少,这也是我后来努力去做科普的初衷。
叁
然而,直到真正躬身入局之后,才发现所面临的困难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彼时,我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我自身专业知识不够;二是科室人员配备不足。
赴美求学提升专业水平
来东湖医院最初几年,医院并没有正式成立艾滋病科室,通过了三个月的考核之后,我正式投入到艾滋病诊疗的临床工作中。
然而,直到真正躬身入局之后,才发现所面临的困难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彼时,我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我自身专业知识不够;二是科室人员配备不足。
为此,我向医院领导汇报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医院领导十分开明,对于我学习艾滋病专业知识的需求,秉承鼓励和支持的态度,但并不能给我提供进修的渠道和资源,需要我自己去联系。
我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艾滋病诊疗的医务人员,十分清楚当时国内对艾滋病的诊疗研究几乎都处在起步阶段,没有足够的认知和经验。要想进修,只有去国外。后来,我终于联系到去美国进修学习的机会,在医院的支持下我很快就踏上了赴美求学之路。
“从 0 到 1”搭建艾滋病学科体系
从美国进修回来之后,东湖医院就成立了艾滋病科室,而我要着手协助艾滋病科的具体创建工作,并从零开始搭建艾滋病学科体系。
对于人员不足的问题,在医院领导的积极 支持推动下,通过专项补贴和政策支持等手段,各类人员才逐步到位,人员不足的问题也随之化解。
但来到艾滋病科的医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专业不对口,甚至都不是学传染病专业的。他们中有人之前是学中医的,有人是从事皮肤科专业的,甚至还有人曾是法医,但是他们愿意来三院艾滋病科倾力学习,这一点难能可贵。
专科队伍壮大之后,我让大家先熟悉艾滋病的学科专业知识,并根据医务人员各自的特长和兴趣,帮助大家寻找在艾滋病领域的发展方向。有的医生对艾滋病合并肝病感兴趣,有的人对艾滋病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感兴趣,还有的人对艾滋病合并皮肤病感兴趣。于是,我给科室的每一个医生都“定制”了培养方向,让每个医生都能在艾滋病领域里找到各自擅长的研究分支。
同时,我结合在外面讲学、交流学习所获得的经验与人脉,将发展比较“专业化”的医务人员进行结对捆绑,比如将临床能力比较强的有想法医生与做课题研究比较厉害的人结成对子,这样就能让双方各取所长,更加快速地进步,使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走得更远。
就这样,艾滋病科的团队有了,人员也逐渐稳定下来,不管是在诊疗、科研还是教学方面都有相应的人才,这也为后来能够成为国内顶尖的艾滋病专科团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2007 年,深港传染病研究中心挂牌及签约仪式举行。
实现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的突破
2008 年,科技部投入大量资金到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之中,主攻艾滋病、乙肝、结核病等传染病领域,医院领导决定在“十一五”期间要参与到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之中,而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了我和陈心春的肩上。为此,我俩专程去北京,分别承担着主攻艾滋病和结核病两个重大专项的任务。
当时正值奥运会期间,北京的酒店几乎爆满,我就在协和医院附近一个不起眼的小酒店里住下,每天在医院门口等待艾滋病专业的项目牵头人,积极主动参与到专项分配方案相关的各种具体工作之中,帮助他整理各个参与单位的资料,当时手提电脑还不普及,因此每次我都要去医院旁边的网吧整理材料。
或许是我的认真和努力打动了他,艾滋病专业的项目牵头人终于同意三院参与艾滋病的重大专项。由于“十一五”期间三院项目完成得非常优秀,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获得了更多的重大专项,三院成为了重大专项的“大户”,高峰时研究经费达到了1000多万元,这也为三院艾滋病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培养了多名专科人才。
此后,三院艾滋病专科正式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获评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成功举办全国艾滋病学术大会,获得深圳市卫健委“三名工程”的资助,完成“三甲”医院创建等等,不断迈向新高度。
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间,三院的艾滋病专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最终稳固地站在了国内艾滋病专科领域的第一方阵。
与此同时,三院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卫生院”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百强医院之一。伴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我个人也在不断地成长进步,从一名不起眼的小医生成长为艾滋病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国家级专家,并最终担任了专科的首席专家。
尽管这一路上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但其中的苦与乐让我收获颇丰, 也让这段旅程变得格外珍贵。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50056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