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黄龙祥《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简介(1)

已有 543 次阅读 2025-8-31 17:21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01.png

黄龙祥. 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内容简介

此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理论体系:还原与诠释”,通过对经脉理论的核心概念和构成要素的梳理,重现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掘并呈现经脉理论的意义。其中既有对学术界长期忽略的血脉理论的开垦与划界,也有对当今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老官山出土扁鹊医籍”的蹊径另辟。

第二部分“理论重构:从结构到内容”,以具有典型结构的“元素周期律理论”为参照,对古典经脉理论的结构进行层层剖析,揭示其不同构成的不同意义和价值,并在找准其结构和内容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脉理论的重构方案。

最后一篇“经脉别论十九条”,是关于全书(包括附篇)提出的新问题、新观点、新思路的撷要,可当作全书的结语或提要阅读。

第三部分“回到文本:错乱与重拼”,主要是关于古典经脉理论的文本学研究,还原“经脉理论”的本来面目及其演变的动态过程。

在这一篇您不仅可以读到以往用传统文献研究方法没能解决的一个个学术难题,更可以看到基于新的视角发现并提出的新问题;不仅有对文本本身的关注,还有对方法学艰难而又坚定的探索。

著作目录

第一篇  理论体系:还原与诠释

序篇  经脉学说说什么——尴尬而绕不过去的问题

第1章  经脉、络脉与营、卫——古代血脉理论的新概念

第1节 关于血气与血脉的认识

一、血脉以通为用

二、行血与行血气

第2节  经、络、支、别与气血运行“潮汐说”

一、“经”“络”“支”“别”源于水系

二、气血运行“潮汐说”

第3节  “营卫”与气血运行“循环说”

第4节  “经脉”的多义性

一、经数之脉

二、正常脉象

三、指妇人“月经之脉”

结语:解结

第2章  脉、络——“经脉”理论的术语

第1节  发现联系之脉

第2节  十二脉的确立与被经脉化和血脉化

第3节 “脉”“络”的意义(附:系)

第4节  联系之脉的描述模式

模式一:只述“出”处不描线

模式二:“出”“入”接续成线

模式三:同类关联只例举一脉

模式四:“经”外之脉的描述

第5节 联系之脉与血脉的离合

一、血脉以水为喻而经脉以树为喻

二、血脉理论以气血释百病,而经脉理论分部辨形体

三、始于血脉而不止于血脉

四、血脉理论对经脉理论的影响

五、援经脉于血脉连环之中

结语:解脉

第3章 扁鹊医学与脉之离合——从诊脉到血脉、经脉理论的创立

第1节 扁鹊医学的特征

一、血脉理论与色脉诊

二、阴阳、藏象学说

三、针灸诊疗

第2节 经脉理论与扁鹊脉法的“血缘”

一、扁鹊脉法

二、脉口、脉候与“经脉”候

三、脉死候与经脉绝候

四、脉候解与经脉学说的诞生

五、经脉病的治则与取穴

六、色诊与经脉

结语:追根

第4章  “经脉连环”——联系之脉串连的血脉之环

第1节 实现“经脉连环”的四步

 第一步:标本诊法改为人迎寸口脉法

 第二步:建立经脉-内脏表里关联

 第三步:确定脉数、脉长及脉行启动部位

 第四步:添加“人工链环”连二十八脉成一脉

第2节  “经脉连环”环中套环

一、十二脉连环

二、十四脉连环

三、隐蔽的“侧支循环”

第3节 “经脉连环”的性质

第4节  “经脉连环”背后的脉法之力

第5节  “经脉连环”设计者面对的难题及解题失误

结语:解链

第5章  标本与根结似而非——习非胜是终不悟

第1节  标本乃“十一脉”胚胎

一、标本的本义

二、标本之输及其演变

三、标本与经脉、经穴命名

四、本输与循经取穴

五、标本的关系

第2节 根结为“经脉连环”根基

第3节  “根溜注入”系气血运行“潮汐说”的产物

结语:解惑

第6章 十五络脉的脉络——整合与重生

第1节 极不相称的临床应用

第2节 相冲突的文本特征

第3节 移花接木以应经数

结语:解蔽

第7章 奇经之奇——八脉谜网冲脉为纲

第1节 冲脉

一、不同的名称

二、与足少阴脉、足阳明脉、任脉之离合

三、百变一宗

四、错综复杂的循行

五、与肾同源的病候

第2节 任脉、督脉

第3节 跷脉、维脉、带脉

一、跷脉

二、维脉、带脉

第4节 八脉与十二经脉的本质区别

结语:解谜

第8章  经脉学说的发展——内外因素合力的作用

第1节  解剖新发现——以足太阳脉、手太阴脉为例

一、尸体解剖——以足太阳经为例

二、表面解剖——以手太阴经为例

第2节  标本诊法的内驱力——以手少阳脉为例

第3节  “阴阳法则”的无形之力——以手足太阳脉为例

一、三阴三阳分部的应用

二、经脉循行描述规范化

结语:树与支架

第二篇  理论重构:从结构到内容

引言:经脉学说怎么说——明事求理

第1节 “理”如方解“事”如方

第2节 事有实据而理无定形

第9章 理论结构与科学内涵——照“镜子”与过“筛子”

第1节 结构分析

第2节 概念与假说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假设

第3节 价值判定

一、科学问题

二、论证逻辑

三、科学价值结语:从对照中找回迷失的自我

第10章  重构思路与方案——三步两阶段

第1节 发现问题

一、概念术语不统一

二、理论与经验不对应

三、病候与循行不同步

第2节 发现事实

一、重发现

二、新发现

第3节 重构思路

一、文本结构化思路

二、理论重构思路

第4节 重构方案

一、理论框架重构方案

二、文本结构化方案

三、理论重构方案

第5节 待解决的问题

一、皮、脉、筋病的诊断与评价

二、经验的检验结语:重构的重心

第11章  确证与否证——目标与路径的选择

第1节  古人的实证与选择

第2节 现代实验研究的问题

结语:大自然只回答正确的提问

经脉别论十九条——写在书后的提要

第一条:经脉乃常脉即经数之脉

第二条:经数本无定数,脉行亦无定型

第三条:经脉学说是关于“机体远隔部位纵向关联律”的解释

第四条:经脉学说只是解释“机体远隔部位纵向关联律”的假说之一

第五条:以经脉解脉候是对“阴阳脉解”旧说的革命

第六条:扁鹊医学是经脉理论诞生的摇篮

第七条:“经脉病候”决定“经脉循行”,本输主治决定脉之终始

第八条:经脉辨症重在部位,循经取穴主取本输

第九条:“标本”是十一脉的胚胎,“根结”是经脉连环的根基

第十条:“诊-疗一体”研究机体各部关系的三鸟一石

第十一条:“阴阳法则”促进了经脉循行描述的规范化,也僵化了经脉理论

第十二条:“经脉连环”成则“经脉之树”倒

第十三条:“十五络”改编自某种早期版本的经脉学说

第十四条:“经别”作为“理论补丁”已嵌入经脉之中

第十五条:百变之冲脉记录了血脉理论的一次革命

第十六条:《气府论》是腧穴分部的产物

第十七条:《经脉》篇混乱不堪的根源在于编者三个不该有的疏漏

第十八条:经脉理论的价值不在于“经脉线”而在于线上关联点

第十九条:经脉本质、针刺镇痛、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实为一脉三歧

附篇:回到文本:错乱与重拼

第12章  从误解看理解的路径与境界

第1节 经脉文本理解示例

第2节 古典经脉文本误读例

例一:“经脉”的误读——不辨源流

例二:“经脉穴”之误——一叶障目

例三:《脉解》的误解——知识的缺失

例四:任脉之络病候误读——背景与语境的忽略

第3节 当代经脉文本误读例

结语:再现问题

第13章  十二经脉路径——“直”“支”“别”“络”的规则

第1节 文本重现与重构

第2节 术语与定义结语:剪辑错位

第 14章 十五络脉——于无疑处寻破绽

第1节 文本重现与重构

第2节 术语与定义

结语:关键词的脱失

第15章 经别——原型与影子

第1节 文本重现与重构

一、足太阳、足少阴正别

二、足少阳、足厥阴正别

三、足阳明、足太阴正别

四、手太阳、手少阴正别

五、手少阳、手厥阴正别

六、手阳明、手太阴正别

第2节 术语与定义结语:被整合之后的意义

第16章  气府与气穴——《内经》穴图的重拼与新解

第1节 《气府论》新解

第2节 《气穴论》新解

第3节  热俞与灸寒热病俞新解

第4节  《内经》时代腧穴总览

第5节  从脉为气穴所发到穴为脉气所发

结语:腧穴背后的秘密

第17章 扁鹊医籍辨佚与拼接

第1节 从扁鹊《脉法》到王叔和《脉经》

第2节  谢士泰《删繁方》

第3节 孙思邈《千金翼方》

第4节 《素问》《灵枢》

第5节  《难经》

结语:书佚而术存

后记:面“璧”十年破皮壳

关于书名

十多年前,我在《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后记中提到,计划再写一本拟名“针灸学大纲”的小书,至于具体写什么怎么写当时还没有清晰的思路。但有一个主题——经脉学说的结构分析与理论重构,在写《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时已经构思,并在该书出版之后一直成为我的主攻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取得突破一直是我的梦想。

2009年读到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Medical Acupuncture[1](《西医针灸学概论》)时,发现书中“西医针灸学”是以“古典中国针灸学”为参照系构建的,这时才想起2006年与出版社签订的“古典针灸学纲要”出版合同。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尝试,遂将十多年前草拟的“针灸学大纲”计划限定在“古典中国针灸学”的范围,并初定书名为《从经脉理论到针灸学大纲——还原·诠释·重构》。

自2013年起,国外关于“针灸生于中国,长于西方”的议论渐渐在国内传开,不断有国外朋友一遍遍地问我:针灸的定义是什么?针灸学的定义是什么?究竟有没有“现代中国针灸学”?前二个问题我时有思考,而最后一个尖锐的问题却未曾想过。当时也只能是默默地问自己:如果“现代中国针灸学”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实在,我有没有能力把她呈现出来——至少让针灸人能触摸到她的存在?

后来,在一半责任心和一半好奇心的驱动下,我踏上艰难的探寻之旅,可越走越迷茫,而这时我在另一条道上——古典经脉理论的探索却峰回路转见到了光亮,借着这缕亮光,我终于看清:不论寻找古典中国针灸学,还是当代中国针灸学的答案,都无法绕过、也不能回避“古典经脉理论的溯源、诠释与重构"这一全民关注、世人瞩目的关键问题。在历尽千难,终于觅得打开这一难题的钥匙之后,关于是否存在“现代中国针灸学”的探寻也在不知不觉中柳暗花明:虽然当代中国针灸学已经超出“传统”的边界,却还未至“现代”的高度。然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却真真切切地存在着针灸学的“新枝”,称作“中国新针灸学”可也。

这样,这本十多年前拟定的小书就有了三个可供选择的主题:经脉理论;中国古典针灸学;中国新针灸学。曾反复尝试将三部分内容在一本书中展开的可能性,但终因结构过于复杂,远非一本小书所能承载,而不得不在一次次失败之后放弃;后又试着写成两本书,可是三部分内容不论怎么组合皆无法协调,最终还是决定写成三部独立的书:《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和《中国新针灸学大纲》。

这三本书对于中国针灸学的意义不用多言,然而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是一回事,有没有能力、有没有资格则是另一回事。

目标一经确立,倒计时的指针就在耳边响起,还不时伴随着来自海外针灸前辈和朋友的督促、期待的话语。然而正是由于这份清醒与警觉,1年、2年、3年……时光飞逝,星移斗转,而心静如水,一直到9年过去了,仍然没有提笔——不是没时间,不是没用心,更不是改主意了,而是一直在耐心等待,等待那种足以令我激动的东西出现,以及那种按捺不住地想告诉读者的内心冲动。在第10个年头快要走完的时候,惊喜忽至,一个发现引发一连串发现,不到两周时间便完成了《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全书的框架设计和素材剪辑,简直喜从天降,兴奋难抑。我担心此时写序可能会不自觉地带进过多的个人情感而影响读者的理性判断。于是我决定先写后记——这正需要激情,待全书完成后再写序。而此刻,我发现当初激动的千言万语浓缩成了二句话:

第一,之所以学术界在经脉理论研究上存在着极大的分歧和无休的争论,根源在于从未对“经脉理论是关于什么问题(或命题)的解释”这一最基本问题进行过认真的论证并取得共识,甚至在很长时间内,无人提出这个首要问题。欲知“经脉理论说什么”?先要知道她原先长什么样?又是如何变成今天的模样?为此,我尝试文本学研究的原理与路径,从大量“误解”的实例中推出“理解”的本质与路径,不断向古典经脉理论的本来面目和本来意义逼近。我把在这一路径上的探索与发现集中在第一篇“理论体系——还原与诠释”和附篇“回到文本——错乱与重拼”两篇中呈现。

第二,在我参与“九五”攀登项目“经络的研究”过程中,听到的最受刺激的一句话是:“经络是个筐,什么都能装”。当时我不知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当一年又一年过后,经脉理论实验研究的成果都没能在经络这个“筐”中留下的那一刻起,我便坚定地告诉自己:一定尽最大努力尽快为这个“筐”补上明确的边界,好让后来者的工作能一点点地在“筐”中不断积累。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痛定思痛,终于醒悟:挑战这一难题,单凭我之前熟悉的“学术史研究”以及后来探索的“文本发生学研究”这两条路径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寻找到经脉学说结构分析和理论重构的明确思路和有效方法,才有可能攻坚。本书第二篇“理论重构:从结构到内容”记录了我在这一路径上跋涉的艰辛和千虑一得的收获。

知道自己可以写《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差不多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而只过了数月,便将本已从我的写作计划中删除的《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出版合同重新放在了手边;在完成了第一本书的写作之后,才明确告诉自己:攀登第三高度——《中国新针灸学大纲》,可以启步了!

黄龙祥 二〇一五年八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99839.html

上一篇:星言星语和星月(427):凉爽的海水
下一篇:星言星语和星月(428):新学年开始了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2 王涛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3 0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