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黄龙祥教授撰写、华夏出版社于2001年4月出版的学术著作。
全书由“引论”“经络部”“腧穴部”“刺灸法部”“治疗部”五部分组成,系统考辨针灸史中经络学说形成、腧穴演变、针具发展及古代诊脉法等学术问题。作者采用夜间撰写初稿日间修改的写作模式完成书稿,并由妻子黄幼民核对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及日本文献等原始资料。该书被引量达310次,王宗欣在《医学信息学杂志》中称其为中医药学领域的“入门之钥”和“学术之筛”。书中对敦煌卷子佚名灸方“天窗”的考证成果未被充分引用,导致相关错误延续。
黄龙祥.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笔耕中的黄龙祥
提 要
本书是首部研究中国针灸学术发展史的专著,全书由“引论”“经络部”“腧穴部”“刺灸法部”“治疗部”五部分组成,全面阐述了中国针灸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系统考辨了针灸发展史中的重要学术问题。
所论述的问题或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而久无定论的学术难题,或是作者首次提出的新问题。对这些重大或疑难学术问题,作者力求在全面占有、细考辨史料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各种学术思想的形成、演变,做出尽可能客观的叙述,提出了有理有据的独特见解,结论可能与当下流行的一些观点不同。
本书史料的收集极为广博,许多史料、版本、图片均为首次公开发表,而通篇考辨之精,研究之细密,问题之深刻,更见功力。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将其多年治史实践及他人的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论述了史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基本方法及研究模式等。
本书在写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首先以“引论”开篇,总览通观,勾勒出了针灸学术发展的全景;而主体部分则以专题为主线,条分缕析,翔实考辨了针灸学术思想的源流。这样纵横交汇,远瞻近观,既可见森林,又可见树木,从而使学术史考镜源流的功用得到立体化、全方位的体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改变了以往同类著作那种以时代先后为序,以医家、医籍为中心的编年史式的模式。
它既是一部全面论述中国针灸学术发展史的专著,同时也是一部具有鲜明特点的史学方法、史学理论的概论。可供中医针灸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中医科研人员以及对中医史有兴趣的文史研究者阅读。
著作目录
第一部 引论——关于中国针灸史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第一篇 史料的收集与整理
一、传世针灸古籍的数量与价值
二、亡佚文献
三、出土文献
四、古今医籍整理失误举例
(一)宋代校正医书局私改医书之弊
(二)现代整理中医古籍的常见问题
第二篇 史料的鉴别
一、版本鉴定及版本源流考察
二、针灸伪书、伪本的鉴别
(一)针灸伪书
(二)针灸伪本
三、针灸史料的溯流讨源
四、针灸古籍的基本构成
(一)《针灸甲乙经》
(二)《针灸资生经》
(三)金刻五卷本《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第三篇 史料的理解
第四篇 针灸文献的基本特点
一、一般特点
(一)文献的积累不呈层累型
(二)文献体例特殊
(三)异穴同名现象
(四)脉、穴同名现象
(五)文献的混淆错乱
二、时代特点
(一)汉代及汉以前针灸文献
(二)三国至唐代针灸文献
(三)宋代针灸文献
(四)金元针灸文献
(五)明代针灸文献
(六)清代针灸文献
第五篇 针灸史学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式
一、研究方法
(一)整体研究法
(二)推求义例,分析史料构成
(三)实验的方法
(四)文献计量学方法
(五)比较研究法
二、研究模式
第六篇 针灸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形式
一、基本特征
(一)结构特点
(二)本质特点
(三)形式特征
二、演变形式
(一)同化现象
(二)分化现象
(三)泛化现象
(四)链接现象
三、影响针灸学术演变方向及进程的常见因素
第七篇 针灸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与史学研究的衔接
一、形成现行经络研究思路的背景分析
(一)经脉-脏腑相关研究
(二)“循经感传”现象研究
(三)经络的客观检测
二、对“经络问题”研究的几点认识
(一)准确全面把握研究对象
(二)“经络问题”的求解步骤
(三)各环节之间的衔接
附 篇
附一、中医古籍版本鉴定常见问题例说
(一)据序文误定刊刻年代例
(二)据刻书牌记定刊刻年代的常见失误
(三)重修本、递修本误作原刊本例
(四)重刻本误作原刊本例
(五)残本误作足本例
(六)丛书零种因欠总序面误定版本例
(七)坊刻本托名例
(八)影印本鉴定
(九)版本源流考察举例
附二、本书采用文献选介
(一)出土文献
(二)传世文献
(三)日本文献
第二部 经络部
概 说
第一篇 “经脉”概念的形成与经络学说的建立
一、“标本”脉法与“经脉”概念的形成
(一)十二“标本”部位
(二)十二“标本”意义
(三)“标本”脉法的产生
(四)“标本”脉法的演变
(五)“经脉”概念的形成
二、十二“经脉穴”与十二经
(一)十二“经脉穴”与十二经脉口
(二)帛书灸方“经脉穴”
(三)《内经》中的“经脉穴”
(四)“经脉穴”与“原穴”
(五)“经脉穴”与“络穴”
(六)“经脉穴”命名考
(七)古代“经脉穴”针灸方选解
三、脉口病候与经脉病候
(一)“是动”病的来历
(二)脉厥与“是动”病
(三)脉绝与“是动”病
(四)《脉解》病候与“是动”病
(五)《热论》六经病候与“是动”病
四、经脉的形态、功能与脉诊认识
(一)关于脉动的认识
(二)经脉的功能
(三)经脉的形态
(四)《内经》中经脉别称举例
(五)古人对经脉、络脉实质的认识
第二篇 经络学说的演变
一、经络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一)经、络的一般概念
(二)经、络的特殊内涵
(三)经、络的分类
二、经脉数目的演变
(一)十一脉
(二)十二脉
二、经脉命名源流考
(一)三阴三阳命名解
(二)《阴阳十一脉》脉名考
(三)《足臂十一脉》脉名考
(四)其他命名法
四、经脉循环与营卫气行
(一)营卫与血气
(二)营卫环周与经脉连环
五、经脉循行的演变
(一)起止点的变化
(二)分支的出现及其不同意义
(三)经脉循行的某些特殊变化
(四)不同来源经络学说的经脉循行路线及方向
六、经脉分布规律与循行方向
(一)经脉分布规律
(二)经脉循行方向
七、宋以前经脉图考
(一)《产经》十脉图
(二)王惟一“三人经络图”
(三)杨介《存真环中图》
(四)朱肱《经络图》《内外二景图》
八、经脉病候的演变
(一)“所生病”的产生
(二)“是动”与“所生病”的结合
(三)经脉病候的演变
(四)《至真要大论》病候
九、经脉循行与经脉病候
(一)经脉病候对经脉循行的影响
(二)针灸腧穴证治对经脉循行的影响
(三)经脉循行对经脉病候的影响
(四)经脉循行与病候演变的时间差
十、经脉与脏腑联系的建立与演变
(一)阴经与五神脏
(二)阳经与六腑
(三)经脉与内脏表里关系的建立
(四)经脉、络脉、经别与脏腑之间联系的异同
(五)经脉与脏腑联系的形式
(六)关于古代“经脉-脏腑相关”文献的几点说明
十一、经络学说与藏象学说
(一)“脏腑”概念之差异
(二)与五窍关系之异同
(三)病候之异同
(四)三阴三阳属性之异同
十二、经别、络脉、皮部、经筋与经脉的关系
(一)络脉学说
(二)经别学说
(三)经筋学说
十、奇经八脉考
(一)冲脉
(二)任脉
(三)督脉
(四)跷脉
(五)带脉
(六)维脉
第三篇 经络专篇研究
一、《内经》经络专篇研究
(一)《灵枢·经脉》
(二)《灵枢·经别》
(三)《素问·皮部论》
(四)《素问·脉解》解
二、帛书《十一脉》《灵枢·经脉》《灵枢·经筋》串解
(一)帛书经脉循行术语解
(二)十二经脉文献串解
第四篇 经络与腧穴
一、十五络穴与十五络脉
二、经脉与经穴
(一)经脉循行对腧穴归经的影响
(二)腧穴归经对经脉循行的影响
三、《内经》不同来源的经络学说钩沉
(一)《素问·热论》
(二)《素问·脏气法时论》
(三)《灵枢·经筋》
(四)《素问·缪刺论》
四、文史类古籍中的经络学说
(一)《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二)郑玄注《易纬·通卦验》卷下
(三)贾公彦注《周礼》
(四)《太平经》
经络部结语
第三部 腧穴部
概 说
第一篇 腧穴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篇 古代取穴法的演变
一、尺量法
二、绳量、竹量法
三、“骨度”折量法
四、“手指同身寸”比量法
第三篇 腧穴部位的演变
一、腰背穴
二、腹部穴
三、前后发际穴
四、其他常用穴
(一)犊鼻与膝眼
(二)清冷渊与青灵
(三)三阴交与“足太阴”
第四篇 腧穴主治病症的形成与演变
一、腧穴主治的形成
(一)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从中医理论类推
二、腧穴主治的演变
(一)《黄帝明堂经》腧穴主治的总结
(二)唐代的腧穴主治整理
(三)宋代的腧穴主治演变
(四)金元时期腧穴主治整理
(五)明代的腧穴主治整理
三、针灸腧穴主治错误举例
(一)因穴名字形相近而致二穴主治症相混例
(二)同名穴主治症相混例
(三)误解原方而致腧穴主治症相混例
(四)穴位辨别失误而致主治症相混例
(五)因穴名脱落致二穴主治症并作一穴主治症例
第五篇 腧穴归经源流考
一、不同的归经方法
二、历代腧穴归经异同
(一)头面部穴
(二)肩颈项部穴
(三)胸腹部穴
(四)上肢部穴
(五)下肢部穴
第六篇《明堂经》中的汉以前医学思想
一、经络学说
(一)经脉病候
(二)络脉病候
(三)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四)经脉循行
二、藏象学说
(一)五神脏之说
(二)十二原之说
(三)命门学说
(四)三焦学说
三、谿谷学说
四、脉诊认识
(一)人迎脉口诊法
(二)十二标本诊法
(三)对于脉动的认识
腧穴部结语
第四部 刺灸法部
概说
一、刺法源流
(一)迎随补泻
(二)徐疾补泻
(三)宋以后针刺补泻法的演变
二、灸法源流考
(一)艾条灸
(二)隔物灸
(三)焠法
(四)神针火与桑柴、桃枝火
(五)石药火灸
三、针与灸的关系
(一)针灸单行例
(二)针灸合用例
第一篇 针具与针法
一、九针的形状与适应证
二、九针的临床运用
(一)鑱针
(二)圆针
(三)鍉针
(四)锋针
(五)铍针
(六)圆利针
(七)毫针
(八)长针
(九)大针
第二篇 寒热刺法的形成与演变
第三篇 特殊灸穴法考
一、骑竹马灸法考
二、“四花”灸法考
三、横三间寸灸法
刺灸法部结语
第五部 治疗部
概 说
第一篇 古代诊脉法
一、一种特殊的诊络法
二、三部九候诊脉法
(一)诊脉部位及诊法
(二)三部九候诊法运用举例
三、十二经标本脉诊法
四、足大指间脉诊法
五、耳后间络脉诊法
六、痈疽脉诊法
七、手肝脉诊法
八、少数民族医学诊法
(一)土家医诊脉法
(二)壮医诊脉法
(三)藏医诊脉法
九、脉法与针法
(一)凡将用针,必先诊脉
(二)脉象——判定针灸疗效的客观指标
第二篇 针灸治疗原则的形成及其内涵的演变
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二、寒则留之,热则疾之
三、陷下则灸之
第三篇 腧穴证治与针灸方
一、腧穴文献与针灸治疗文献的交叉现象
二、由腧穴证治到针灸方的演变过程
第四篇 针灸治疗量化概念的形成
一、针灸间隔时间
二、针灸刺激量与疗程
(一)五日一疗程
(二)七日一疗程
(三)每日递增例
(四)先增后减例
第五篇 针灸配穴组方原则及病症取穴规律
一、配穴组方原则
(一)近道取穴法
(二)远道取穴法
(三)辨症取穴法
二、病症取穴规律
第六篇 针灸禁忌法的演变
第七篇 禁咒之法对针灸学的影响
一、针咒之法
二、运用举例
第八篇 古代针灸方选解
一、《五十二病方》灸方解
二、《内经》针灸方选解
(一)刺灸标本脉方
(二)其他针灸方
三、《明堂经》针灸方选解
治疗部结语
插图目录
关键词索引
后 记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增修版补记、目录
(资料来源:黄龙祥《鍼灸明堂》2023年01月21日 00:00 北京)
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增修版)[M].台北:知音出版社,2002.
增修補記:较之簡體版,此版做了如下增補、修訂:①於第一部《引論》增加了一篇關于史學研究理論探討的專篇"困惑、思索、開拓";②原簡體版《引論》第七篇"針灸基礎理論的現代研究與史學研究的銜接",經修改、調整,改作"對經絡問题現代研究的若干思考”,置於第二部《經絡部》第四篇之後;③重寫了第二部《經絡部》结語及全書的後記。
黄龍祥撰於1999年1月,修於2000年1月,增修於2001年10月。
(明堂觀按:此补记在增修版“前言”文末)
增修目录
(明堂觀按:具体参见《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后记、目录,此处仅展示增修版目录與原版不同之處)
第一部分 引论
第七篇 困惑·思索·開拓
一、史學是什麼?
(一)歷史認識的客觀性
(二)局部與整體
(三)史料與史學
(四)歷史信息數字化與史學研究現代化
(五)中醫史學研究與中醫師著作的編纂
二、中醫文獻、史學與理論研究
(明堂觀按:此增修版書為台灣知音出版社出版,國內見者少,故此部分方法學內容黃老師曾發表在2006年中國針灸學會年會上,標題相同,文章內的小標題編次稍異,可參考下面年會論文內容學習,对医史文献理论研究极具参考价值。)
第二部分 经络部
第五篇 對經絡問题現代研究的若干思考
一、形成現行經絡研究思路的背景分析
(一)經脈-臟腑相關研究
(二)“循經感傳”現象研究
(三)經絡的客觀檢測
二、經絡學說的理論結構與科學內涵
三、經絡研究進入實驗室前的五道程序
(一)過濾——鑒別分離兩種組成要素
(二)詮釋——理解翻譯第一種要素
(三)表達——提出一個或一組科學命題
(四)衡量——判斷命題的價值
(五)檢驗——考察命題的真假
四、經絡問題實驗研究的總體思路
(一)體表與體表的遠端特定聯繫與調控
(二)體表與內臟的遠端特定聯繫與調控
(明堂觀按:此部分内容曾发表在《中医杂志》《科技导报》等期刊上,对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现代研究均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建议认真学习原书、原文,同时可参考下列文章。)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9938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