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脚气病的历史

已有 448 次阅读 2025-5-17 21:52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的历史跨越数千年,其病因认知、流行特征与社会影响在不同文化和时代中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以下是其历史发展的综合分析:

一、古代中国的脚气病认知与流行

1. 名称与早期记载:中国古籍中提到的“脚气”并非现代的真菌感染脚癣,而是维生素B1缺乏症。早期医书如《内经》称其为“厥”或“痿躄”,描述症状为下肢无力、行走困难等。晋代称“脚中”,梁武帝时期(527-528年)首次明确使用“脚气”一词。

2. 流行特征:脚气病多发于江南、岭南等潮湿地区,隋唐时期随南粮北运扩散至北方;南朝贵族因食用精白米而多发,隋唐统一后北方士族受南方饮食习惯影响亦出现病例;战争与饥荒,如梁朝侯景围城时台城内大规模脚气病暴发,隋炀帝征林邑时士兵因脚肿死亡过半,均与营养不良相关。

病因争议:传统中医多归因于“湿气”“风毒”或“肾虚”,但近代学者提出不同观点:侯祥川等认为与精米导致的维生素B1缺乏有关;廖育群则质疑古代脚气病实为丹砂、水银中毒引发的多发性神经炎,与饮食关联性有限。

二、日本的脚气病危机与医学突破

1. 明治时期的国民病:日本自德川幕府推广精白米后,脚气病逐渐流行。明治时期蒸汽碾米技术普及,军队与平民发病率激增,被称为“国民病”。甲午战争中日军因脚气病死亡4,064人(远超阵亡人数);日俄战争期间25万士兵患病,死亡2.8万人。

2. 海军与陆军的应对差异:军医高木兼宽通过航海实验发现饮食结构(精米为主)与脚气病的关联,1884年推动海军改食麦饭和肉类,显著降低发病率。陆军军医森鸥外坚持“细菌感染说”,拒绝饮食改革,导致日俄战争期间陆军死亡率居高不下。

3. 科学验证:高木的实践与后续研究发现,精米加工破坏维生素B1,而麦麸、肉类可补充硫胺素,最终确立脚气病的营养学病因。

三、全球脚气病研究的科学进程

1. 早期观察与实验:1890年荷兰医生艾克曼发现糙米可治愈鸡的神经炎,首次将脚气病与饮食关联。1926年硫胺素(维生素B1)被成功提取,1936年人工合成,彻底明确病因。

2. 流行病学特征:高危人群以谷物为主食且副食匮乏的地区(如东南亚)、酗酒者、代谢疾病患者等。尽管发病率下降,但在今天发展中国家及特殊群体(如ICU患者)仍面临维生素B1缺乏风险。

四、病因学说的历史争议

1. 传统医学与近代科学的碰撞:中国古代的“湿毒”“饮食中毒”等学说与现代营养学部分契合,但缺乏系统性验证。日本陆军与海军的对立反映19世纪末医学界对细菌学说与营养学说的争论。

2. 廖育群的质疑:通过对云南知青群体的观察,廖育群指出单纯以精米为主食未必导致脚气病,认为古代病例可能混杂矿物药中毒或其他神经炎疾病,呼吁重新审视历史记载。

五、现代防治与历史启示

饮食调整:增加全谷物、豆类、动物内脏等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避免过度加工粮食。

公共卫生意义:脚气病的历史揭示了社会结构(如阶级饮食差异)、技术进步(碾米工艺)与医学认知的互动,警示单一饮食模式的风险。

脚气病的历史不仅是医学史的一部分,更折射出文化、战争与科学观念的演变。其防治经验至今仍对全球营养学与公共卫生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古代西方医学为什么没有脚气病的记载?

古代西方医学对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的认知较晚,其系统性记载主要集中于近代科学医学兴起之后。以下是综合分析:

一、西方古代医学中无明确对应记载

术语与概念的缺失:在古希腊、罗马及中世纪欧洲医学文献中,未发现与“脚气病”直接对应的疾病名称或系统性描述。西方古代医学更关注体液失衡理论(如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说”),对营养缺乏性疾病的认识有限。

症状的潜在混淆:脚气病的典型症状(如周围神经炎、水肿、心力衰竭)可能被归入其他疾病范畴。例如:古罗马医学家盖伦曾描述过“水肿”和“肢体麻痹”,但未将其与饮食关联;中世纪欧洲的“坏血病”或“麻痹症”可能混杂了多种营养缺乏症的表现。

二、近代科学医学的突破

术语来源:西方语言中“脚气病”称为Beriberi,源自僧伽罗语“不能不能”,反映了患者严重衰弱的状态。该词在19世纪通过殖民医学传入西方。

病因发现:荷兰医生克里斯蒂安·艾克曼(Christiaan Eijkman)于1890年代通过鸡的糙米实验首次发现脚气病与精米饮食的关联,后与格里金斯(Gerrit Grijns)于1901年提出“抗脚气病因子”假说,最终确认为维生素B1缺乏。

历史案例的再解读:部分学者推测,古代西方可能偶发类似脚气病的病例,但缺乏明确记录。例如16世纪欧洲航海时代,船员因长期食用精制谷物可能出现过周围神经炎,但被归因于坏血病或中毒;18世纪欧洲监狱中记录的“水肿病”可能混杂了维生素B1缺乏症。

三、文化差异与饮食结构的影响

饮食模式的保护作用:古代西方以小麦为主食,且未普及精加工技术(如精白米脱壳),膳食中维生素B1的摄入相对充足。此外,欧洲人较早食用肉类、乳制品等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降低了发病风险。

地域性流行特征:脚气病的大规模流行主要集中于以精米为主食的亚洲地区(如日本、中国南方)。西方直到19世纪工业化后,因贫困群体依赖精制面粉和酒精,才零星出现类似病例。

四、医学史的意义

西方对脚气病的认知滞后,反映了其医学传统在营养学领域的局限性。直到近代实验医学兴起,才通过跨文化观察(如日本海军病例)和实验室研究揭开病因。这一过程凸显了科学方法在疾病认知中的决定性作用。

综上,古代西方医学中并无脚气病的明确记载,其系统性研究始于19世纪末的殖民医学与实验科学。这一历史差异既受限于医学理论框架,也与饮食结构的保护性特征密切相关。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86100.html

上一篇:《疾病史:15种重大疾病认识与干预的重大转折》——维生素缺乏症(1)
下一篇:古代显学墨家缘何淡出历史舞台?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5 王涛 孙南屏 范振英 郑永军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9 1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