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糖化学发展史

已有 265 次阅读 2025-5-14 07:59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糖化学的发展史是人类对糖类物质从认知、利用到科学研究的漫长过程,涉及古代文明的应用、近代化学的突破以及现代生物化学的深入探索。以下是糖化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关键里程碑:

1. 古代文明中的糖利用(公元前至16世纪)

天然糖的早期应用:公元前8000年,新几内亚人可能已开始咀嚼甘蔗获取甜味;公元前500年,印度人发明了从甘蔗中提取粗糖(“sakkhara”,梵语“糖”的词源)的技术;古埃及、中国和美洲原住民利用蜂蜜或枫树汁作为甜味剂;唐代(7世纪)通过丝绸之路引入印度制糖技术,后发展出冰糖等精制糖工艺。

糖的贸易与传播:甘蔗种植随阿拉伯帝国扩张传入地中海地区,中世纪欧洲通过十字军东征接触蔗糖,糖成为奢侈品。

2. 近代化学的奠基(17-19世纪)

糖的化学性质初探:17世纪,化学家开始研究糖的物理性质,如溶解性、结晶性;1747年,德国化学家安德烈亚斯·马格拉夫(Andreas Marggraf)发现甜菜根中含有蔗糖,为甜菜制糖工业奠定基础;1792年,弗朗茨·卡尔·阿哈尔德(Franz Karl Achard)改良甜菜制糖工艺,推动欧洲糖业发展。

糖的结构解析:19世纪初,化学家发现糖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氧,并归类为碳水化合物(Cₙ(H₂O)ₘ);1847年: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发现葡萄汁中的两种旋光异构体(左旋和右旋酒石酸),揭示糖的立体化学特性;1884-1894年,埃米尔·费歇尔(Emil Fischer)通过系统的化学合成与降解实验,确定了葡萄糖、果糖等单糖的环状结构和立体构型,提出“费歇尔投影式”,因此获得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

3. 现代糖化学的突破(20世纪)

糖的结构与合成:1920-30年代,沃尔特·霍沃思(Walter Haworth)提出糖的环状结构(吡喃糖和呋喃糖),并完成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合成,获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1950年代,X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NMR)技术推动了糖分子三维结构的精确解析。

糖的生物化学与功能:1940-60年代,发现糖在生物体内的核心作用,如糖酵解途径(能量代谢)、糖蛋白(细胞识别)和糖原(能量储存);1970年代,糖生物学(Glycobiology)作为独立学科兴起,研究糖链在细胞通讯、免疫反应和疾病中的作用。

工业与医药应用:酶法糖工程,利用淀粉酶、葡萄糖异构酶等生产高果糖浆(HFCS);糖类药物,肝素(抗凝血剂)、多糖疫苗(如肺炎球菌疫苗)的研发。

4. 当代前沿(21世纪至今)

糖组学与系统生物学:高通量技术(质谱、糖芯片)用于分析复杂糖链的结构与功能,揭示糖基化在癌症、感染性疾病中的调控机制。

合成糖化学:化学-酶法合成复杂糖链(如血型抗原、糖疫苗),推动个性化医疗发展;人工合成“糖缀合物”(glycoconjugates)用于靶向药物递送。

可持续糖化学:利用纤维素、木质素等生物质资源生产功能性糖类,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糖化学的意义与未来

糖化学从早期的食物甜味剂研究,发展为揭示生命分子机制的核心领域,并推动食品、医药、材料等产业的创新。未来,随着合成生物学和纳米技术的融合,糖化学可能在人工细胞构建、智能生物材料等领域开辟新天地。

糖化学发展史中几个关键阶段与核心人物

1. 中国糖化学的突破:俞飚与“俞氏糖苷化反应”

俞飚是中国糖化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其研究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并推动国际糖化学的发展。

开创性贡献:2001年,俞飚团队发表了以糖基三氟乙酰亚胺酯为给体的糖苷化方法,成为复杂聚糖和糖缀合物合成的通用方法,被全球100多家实验室采用,被称为“催化糖苷化的三大里程碑”之一。

2008年,他进一步提出“俞氏糖苷化反应”,利用金催化糖基邻炔基苯甲酸酯,成功构建其他方法难以实现的特殊糖苷键(如α-糖苷键),显著提升了糖分子合成的可能性。

复杂糖分子合成:俞飚团队完成了多项高难度天然糖缀合物的全合成,例如蓝道霉素A(63步合成)和杠柳糖苷Periploside A(79步合成),突破了国际同行多年未解的难题。合成128个单糖的线性多糖,创下化学合成最长聚糖的纪录,为肠道菌多糖相关药物研发奠定基础。

国际认可:2022年获“惠斯勒糖化学奖”(糖化学领域最高奖),成为首位获奖的中国科学家。

2. 糖化学结构解析的奠基者:埃米尔·费歇尔(Emil Fischer)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费歇尔系统揭示了糖的化学结构与立体化学特性,被誉为“糖化学之父”。关键发现:

链状结构:通过苯肼反应证明葡萄糖、果糖和甘露糖的碳链结构差异。

立体异构:提出D/L构型分类法,确定了16种己醛糖的立体构型,并绘制了“费歇尔投影式”。

诺贝尔奖成就:因在糖和嘌呤合成领域的贡献,费歇尔获得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其工作为后续糖生物学和药物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3. 酶与糖代谢的里程碑: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亚瑟·哈登(Arthur Harden)和汉斯·冯·奥伊勒-凯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n)因酶催化糖发酵的机制研究获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

哈登的贡献:发现磷酸盐在糖酵解中的核心作用,提出“中间代谢”概念,揭示了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化学路径。

奥伊勒-凯尔平的突破:发现辅酶的存在,证明酒化酶的活性依赖于辅酶(如NAD+),推动了酶化学与代谢研究的结合。

4. 糖化学的早期探索:从天然提取到结构发现

葡萄糖的发现:1747年,德国化学家安德烈亚斯·马格拉夫(Andreas Marggraf)首次从葡萄干中分离出葡萄糖,开启了单糖研究。

甜菜制糖的工业化:1792年,弗朗茨·卡尔·阿哈尔德(Franz Karl Achard)改进甜菜制糖工艺,使欧洲糖业摆脱对热带甘蔗的依赖。

5. 现代糖化学的技术革新

环状结构模型:1926年,沃尔特·霍沃思(Walter Haworth)提出糖的环状吡喃/呋喃结构,并完成维生素C的合成,获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

分析技术突破:20世纪50年代,X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NMR)技术使糖的三维结构解析成为可能。

未来方向

当前糖化学聚焦于糖组学(Glycomics)和合成生物学,例如利用酶法合成复杂糖链(如血型抗原),以及开发靶向糖缀合物药物。俞飚等科学家的工作正推动糖化学从基础研究向精准医疗和可持续材料领域延伸。

如需更深入的案例(如糖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或技术细节(如糖芯片技术),可进一步补充探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85636.html

上一篇:《疾病史:15种重大疾病认识与干预的重大转折》——糖尿病(2)
下一篇:张北平:当年那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4 王涛 崔锦华 王安良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5 1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