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感染性疾病的中西医病因学认识的差异与互补
2025-5-8 21:43
阅读:473

感染性疾病的中西医病因学认识在理论框架、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同时也存在互补性。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两者的差异与互补:

一、中西医病因学认识的差异

1. 理论框架的差异

(1)中医病因学

外感病因:以“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之气”为核心。六淫是气候异常或人体正气不足时产生的致病外邪,疫疠则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时行毒邪。

发病机制:强调“正邪交争”,即疾病发生取决于正气(免疫力)与外邪的强弱关系,如《素问》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动态辨证:根据季节、地域、体质等因素调整诊疗,如风邪为春季主气,湿邪多发于长夏。

(2)西医病因学

病原体中心论:明确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为直接病因,感染需满足“感染链”(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宿主)。

分子机制:关注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如毒素释放、免疫逃逸)及宿主免疫反应(如炎症因子风暴)。

2. 致病因素的分类差异

中医:将病因分为外因(六淫、疫气)、内因(饮食劳倦、七情内伤)及病理产物(痰饮、瘀血)。例如,麻疹属于“疫病”,由疫毒内侵、肺卫失宣所致。

西医:基于病原体类型分类(细菌性、病毒性等),如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肝炎由肝炎病毒导致。

3. 发病机制的侧重差异

中医:强调整体失衡,如寒邪束表导致阳气郁而化热,暑湿困脾引发气机阻滞。

西医:聚焦微观病理,如麻疹病毒通过两次病毒血症侵犯全身组织,或HIV破坏CD4+T淋巴细胞。

二、中西医病因学认识的互补性

1. 外邪与病原体的对应关系

六淫与病原体传播环境:中医的“六淫”与西医的感染环境因素有重叠。例如,夏季暑湿环境易发细菌性腹泻,对应中医“暑湿困脾”理论。

疫疠与烈性传染病:中医“疫疠之气”类似西医的烈性传染病病原体(如新冠病毒、埃博拉病毒),均强调传染性和流行性。

2. 正气与免疫力的关联

中医“正气”:包括卫气、营气等,与西医的先天免疫(如皮肤屏障)、适应性免疫(如T细胞功能)对应。例如,中医“扶正固本”与西医免疫增强疗法(如干扰素)目标一致。

个体化与精准医学:中医体质辨证(如湿热体质易感湿温病)与西医基因易感性(如HIV感染者免疫缺陷基因)可结合指导预防。

3. 治疗原则的协同

祛邪与抗病原体:中医清热解毒(如银翘散)可抑制病毒复制,与西医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联用缩短病程。

调节整体状态:中医“祛湿健脾”改善肠道微生态,辅助抗生素治疗细菌性肠炎;针灸调节免疫,减少化疗后感染风险。

三、典型案例分析

麻疹:中医属“疫疹”,因疫毒袭肺,卫气郁闭,治以辛凉透疹(如升麻葛根汤)。西医为麻疹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疫苗预防可阻断感染链,维生素A补充减少并发症。

病毒性肝炎:中医为湿热蕴结肝胆,治以清热利湿(如茵陈蒿汤)。西医以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联合保肝治疗,抑制病毒复制。

四、总结与展望

维度

中医病因学

西医病因学

互补性

核心理论

六淫、疫疠、正气虚

病原体、宿主免疫

外邪与病原体环境关联,正气与免疫力结合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症状、舌脉)

实验室检测(病原体鉴定、影像学)

整体辨证与精准检测结合(如tNGS技术)

治疗策略

祛邪扶正(个体化辨证)

抗病原体+对症支持(标准化方案)

中西医协同(如抗生素+清热解毒中药)

预防思想

治未病(食疗、避邪)

疫苗接种、消毒隔离

增强正气与阻断传播链并重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机制融合:利用代谢组学、免疫组学揭示中医“证”与感染免疫网络的关联。

药物开发:从经典方剂(如小柴胡汤)中提取广谱抗病原体成分,结合靶向治疗(如tNGS指导用药)。

精准医学:整合中医体质辨识与西医基因检测,实现个性化感染病防治。

中西医在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中各有优势,融合两者理论(如“正邪观”与免疫调控)和技术(如中药复方与分子诊断)将是未来医学的重要方向。

五、感染性疾病病因学的本体论视角

其实,从本体论视角看,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学是客观存在,它会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进步。从这个角度看,中西医都有局限性,也即需要升华和与时俱进。

例如,病原微生物感染是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内在原因,但这种认知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显然,在没有发明显微镜的古人,是不可能感知的,这是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尽管吴又可在与温疫作斗争的长期临床过程中,总结了许多病原微生物杂气或戾气致病的特点和规律,毕竟没有达到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的高度。一方面,古人没有这样的认知情有可原,而置身于现代的我们(包括医者和患者)硬要假装没有这样的认知,确实比较荒唐。另一方面,西医的受控实验为了排除许多干扰因素(也要假装那些干扰因素并不存在),来寻求病原体与疾病的线性关系,也是顾此失彼的。

我们知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受三大因素的支配,一是感染病原微生物(含寄生虫)的类型、毒力和数量,二是被感染个体的差异(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状态、社会学差别等),三是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季节、温度、湿度等)。三大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疾病是否发生,以及病情轻重、预后等)。因此,尽管我们的古人没有认识到病原体的直接作用,但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并非可以忽略不计。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述,本质上是对患者病情轻重的一种临床求索。关于这一点,现代感染病学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8498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