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建院40周年口述史(2):开荒建医院,双通道设计沿用至今

已有 329 次阅读 2025-4-30 14:35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02.jpg

口述者:梁登。1937 年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市,原深圳市东湖医院院长。口述时间:2024年3月26日;口述地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1984 年,我骑着自行车来传染病医院报到。当时深圳很多道路还没建好, 出了市中心,便都是荒芜山岗。我根据地址找了许久,在转了几个大圈,问了几拨人后,终于在一个推平的小山岗的工地上找到了医院。

从北京来到深圳

我出生于广东开平的一个小乡村,在黄土泥地中摸爬滚打着长大。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没有钱读书,所幸我的成绩还不错,靠着国家的助学金,一路读到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京第二传染病医院(现改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在北京工作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举办了一期全国性的西学中班,市卫生局给医院一个名额,很幸运,院领导将这个名额给了我,让我在名中医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中医一年。这也让我在日后的治疗中懂得运用“中西医结合两条腿走路”。

兴许是认可我的工作,院领导派我担任住院总医师,那段时间我隔天就要24小时值班,随叫随到,力求能及时抢救危重病人,虽然很累,倒也乐在其中。救助病人的同时,我的医术不断提升,积累了不少经验。因工作出色,一年后我晋升为主治医师。

冬去春来,路边大树的叶子黄了又绿,我在北京第二传染病医院一待就是18 年。

直到1982年,母亲病重的消息从家乡传来,我才意识到,离乡多年,是时候回去照顾父母亲了。

开平是一个县级市,可施展的空间不大。彼时深圳刚建立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万事俱兴,我去深圳,应当能为深圳建设做些什么。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向医院申请转去深圳。

刚开始院里领导不同意,后来知道我是去支援深圳建设的,便欣然应允。走的那天,同事们纷纷跟我告别,医院还专门派了一辆车送我到火车站。火车驶离时,树木快速在眼前闪过,过往随着一座座楼房留在了原地,风迎面吹来,新的生活正悄然而至。

接受邀请组建深圳传染病医院

初到深圳,我在宝安县人民医院(现为“深圳市人民医院”)担任住院医师。彼时深圳医疗事业正是大发展大建设的草创阶段,除了各综合性医院,深圳亟须建立一所专门的传染病医院。

当时深圳传染病专业医生不多,更没有人像我一样在传染病领域做了18 年。经过多方了解,深圳市卫生局领导找到我,希望由我牵头,组建一所专门的传染病医院。

我过去一直在一线工作,从未做过管理工作,这份工作责任重大,我诚惶诚恐。犹豫间,我想起自己的初心,当年来深圳,不就是希望能发挥自己所长,为深圳医疗建设贡献力量吗?于是我下定决心,要把这所医院建成、建好。

1984年,我骑着自行车来传染病医院报到。当时深圳很多道路还没建好,出了市中心,便都是荒芜山岗。我根据地址找了许久,在转了几个大圈,问了几拨人后,终于在一个推平的小山岗的工地上找到了医院。

工地上只有一栋4层楼高的门诊楼和一栋宿舍楼,放眼望去,砖瓦之间,杂草丛生。周边居民很少,没有任何商业,整座医院只有一部电话——那是建医院时专门拉的一条电话线。

医院里的医务人员不多,加上工地上的建筑工人,也才二三十人,一位从部队转业的干部杨汝培书记负责基建和主持工作,我到院上班后与杨汝培、马琪娟、何翠娥三个人组成了建院领导班子。我转了一圈,发现医院没有食堂,问了员工才知道,要就餐,就得步行3公里去市人民医院。医院只配备了一辆车,大家戏称它是“多功能车”,接病人、送货、接职工等等,都是用这一辆车。

虽然眼前的困难很多,但开荒嘛,就是要迎着风沙开辟荒土。了解医院的情况后,我很快就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

虽然我们无法治愈这些病人,但可以让他们在最后的时刻感受温暖和关怀,也让他们能好好地和这个世界道一声“再见”。

东湖医院”建起来了

我刚到传染病医院时,医院连院名都没有。于是我向全院发出征集,员工们积极性很高,纷纷投稿,有人提议叫“传染病专科医院”;有人根据当时的院址(罗湖区布心路), 提议叫“布心医院”;也有人建议取用附近“东湖公园”的名称,叫“东湖医院”……各种花式名称往我这送。

传染病专科医院”这个名称,和市里给医院的定位很契合,但我担心市民听到这个名字,会产生畏惧心理。东湖公园是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取“东湖”二字与医院结合, 让人听起来也舒心不少。所以,我们决定将“东湖医院”这个名字上报给市卫生局,很快就获得了批准。

当时人手不足,我们什么活都干,开车、买白大褂、煮饭等等。我到了医院后,办了一个厨房,那时深圳的水、电、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没有煤气,我们就烧柴火煮饭;没有专门的厨师,医生、护士就轮流去做饭和打扫厨房……那时经常停水停电,我们为此准备了一个水塔,里面装满水,以备不时之需。

东湖医院的楼建起来后,医护人员的缺口开始变大,招揽人才成为首要任务。我向市里申请调配医护人员,但很多人一听到是传染病医院,都不太愿意来。再者,医院周边比较荒凉,像样的道路没几条。一些被分配过来的大学生到了医院,一看这环境,竟直接在我面前哭了起来。

没办法,我只能给他们一个一个做工作。有些从外地过来的,如果已经成家,我就尽量争取把他们家属也调过来,让彼此有个依靠。慢慢地,医护人员多了起来,医院也逐渐走向了正轨。

第一次收治肺结核病人

1985年,深圳市卫生局领导决定,将人民医院的肺结核病人转来我院进行隔离治疗。

接到这个消息后,我马上着手准备。当时东湖医院还没有住院楼,门诊和病房都在一栋楼里,硬件设施比较差,人民医院转来的这批病人,是我们住院部收治的第一批病人。

为此,我们提前做了一场演习。我们让一名职工假装病人,从病人下车的那一刻,我们就安排好了整个流程:准备担架,把病人抬进去病房。护士一边在门口接应,一边准备药物、器械等,确保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

虽然一切准备就绪,但等真正的病人到的时候,我还是有些紧张。所幸我们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环环相扣,没有出现一丝差错。后来,在我们的精心治疗下,那批病人都康复出院了。

东湖医院虽成立不久,但我们都尽心尽力,为病人提供人性化服务。次年,市卫生系统开展文明单位检查评比活动,东湖医院荣获“文明单位”称号。

1992年,我被深圳市政府评为劳动模范,我很珍惜这份荣誉,直到现在,我还珍藏着当年的证书和奖章,这是深圳对我的认可,也是对三院工作的认可。

开设“益寿病房”

东湖医院刚开始对外开放时,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有时候门诊几天都看不到病人。

为了改变这一困境,我们在门诊一楼开设了“益寿病房”,专门为临终病人提供临终关怀。被其他医院判为“不可救治、不可逆转”的病人,我们都接收过来,安置在益寿病房里。

我还记得,益寿病房里住进过一位直肠癌晚期的病人,大小便失禁,经常弄脏衣服和病床,除此之外,还有疼得不停喊叫的病人、爱发脾气的病人……病房里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遭遇,此时却都被困在这里,任凭苦难从他们身上碾过。

为了照顾好这些病人,我们的医护人员24小时轮班守在病房前。病人太疼,我们就用镇痛治疗;病人有负面情绪,我们就耐心开导;病人失禁,我们就一遍一遍清理。

虽然我们无法治愈这些病人,但可以让他们在最后的时刻感受温暖和关怀,也让他们能好好地和这个世界道一声“再见”。

从那天起,我们每天都派人在污水站把守,检测流出去的污水是否达标。

污水处理”和“隔离病房”两手抓

建立东湖医院之初,我就为这所医院设定了两个目标:(1)不能让传染病影响这座城市;(2)医院内不能发生交叉感染。

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我做了两件事。

第一,在当时缺乏行业标准的情况下,我们修建了污水处理站,那是深圳市第一座双虹吸医院污水站。污水站包括地下建筑和地面建筑两部分,主要装置设在地下,利用定量水位差,自动虹吸污水并同步投加定量消毒剂。

我清楚地记得,污水站是在1988年6月22日正式投入使用,从那天起,我们每天都 派人在污水站把守,检测流出去的污水是否达标。自此,医院污水流量不均、投药不易控制、消毒效果不稳定的难题都解决了。后来,人民医院和妇儿医院纷纷过来取经,回去后就修建了自家污水站。

第二,1991 年,我启动了住院部的修建工程。根据全国传染病防控的最新要求,我们参考了北京地坛医院和佑安医院的建筑模式,采用双通道设计,即患者和医务人员分别使 用不同的通道。同时,在医务人员进入病房前还设有缓冲间和二道间。

这种建设和管理理念延续至今,依然起着有效的防控作用。不仅仅是在我任期内,我听闻后来在非典和新冠疫情期间,医院也未出现医务人员感染的案例。我非常自豪和欣慰,我们共同打造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不仅能保护患者,还有效保障了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见证着三院不断发展

1997年,我从院长岗位上退休,并将这份重大的责任传给了下一任院长。

我退休时,东湖医院已经初具规模,杂病科、肝病科、结核科等科室逐渐运转起来,住院部可以同时间为深圳市提供160张床位的传染病治疗服务。医护人员从最初的二三十人增加到两百人,当初我招的大学生们也开始成为各科室的中流砥柱。

退休后,我也一直关注着东湖医院的发展。后来东湖医院改名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疫情时期,三院的医护人员冲在前头,与病毒作斗争,为深圳人民筑起一道健康的防护线,我非常感动。

三院从一片荒地起步,到如今成为一流的现代化医院。这背后,离不开深圳市政府对深圳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更离不开三院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而我,只是做了一些非常平凡的工作,那便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三院建设献出了微薄之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84065.html

上一篇:建院40周年口述史(1):9万元征下“三家坟”荒岗上建起传染病医院
下一篇:星言星语和星月(394):创意作文得奖了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2 王涛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 1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