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值得关注

已有 6027 次阅读 2019-1-30 10:42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医药, 科学问题, 技术难点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主任助理、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张霄潇博士就“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进行了预分析。这次征求意见,既说明中国科协在科学研究中将发挥顶层设计的积极作用,也展现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委会的理论概括水平的差异。其中,在37项候选问题中,脾胃病专委会和青年工作委员会各提出9项,接近一半。其他专委会可能有点措手不及,或者思考不够,至少一半以上没有提交。

另外,最应该发表意见的基础理论专委会竟然1项未提,实在是有些遗憾。因为从总体上看,对于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该专委会,但竟然沉默不语,意味着什么?

 

附张霄潇: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预分析(征求意见稿)

按照《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征集2019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的通知》(下称《通知》)的要求,2019年1月4日至18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组织向各专科分会征集了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也征集了各委员意见并于1月13日专门组织了一次研讨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是中医药领域成立最早、权威性最高的学术组织,各专科分会也基本涵盖了该领域最知名的专家,青委会基本代表了最具发展潜力的青年专家,通过该形式征集的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一定程度上能反应中医药领域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学术话题。

根据《通知》要求,中华中医药学会拟在2月中下旬组织专家论证会,将从各分支机构征集的候选问题中遴选3-5项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提交中国科协。为了做好下一阶段的专家论证工作,本着“工作即学习”的原则,笔者仔细学习了各机构提交的37项候选问题,通过梳理归纳,主要涉及中医药原创理论科学内涵、中医药临床价值、中医药作用机制特点、中医药标准化、中药现代制药技术、中药资源关键技术、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系建设等七方面。

一、如何阐释中医药原创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

由于中医药原创理论科学内涵阐释不够,导致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标志性、引领性不足,相关技术的延展性不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兼容性不高,这一定程度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例如:青委会提出的“脏腑、药性等中医药原创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阐释”、炮制分会提出的“中药炮制’制药论’的科学内涵”。这类问题属于重大科学问题。

二、如何明确中医药的临床价值并进行科学评价?

中医药的临床价值是中医药继承和发展的生命线,科学回答中医药的临床价值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仔细研究各单位提交的意见,中医药的临床价值又可以细分为三类,一是满足临床重大需求,解决临床关键问题,例如:血液病分会提出的“中医药综合防治难治性急性白血病”;二是体现中医药的比较优势,属特色治疗领域,例如:脾胃病分会提出的“癌前病变的中医药治疗”;三是联合、替代或补充治疗体现中医药价值,例如:儿科分会提交的“中医药干预减少儿童细菌感染抗生素应用”。此外,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测量中医药的临床价值,回答有没有临床价值?有多大临床价值?也是学者关注的热点,例如:青委会提出的“基于叙事医学的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妇科分会提出的“异常子宫出血中医药治疗方案优化及临床评价方法”。

三、如何阐明中医药的生物学作用机制及其特点?

明确临床价值是结果,结合中医药的作用特点,建立能阐明名中医药的生物学作用机制及其特点的方法是关键科学问题。根据各单位提交的建议,该类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基于现代科学体系,结合中医药疗效特点的评价方法,例如:青委会提出的“基于中药疗效特点的精准药效评价模型构建”、“中药复杂药代动力学解析方法”;另一类是体现中医药理论(如:治则)特点的生物学表征方法及机制,例如:耳鼻喉分会提出的“培土生金法对肺脾气虚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作用机理”、脾胃病分会提出的“基于中医‘三因制宜’理论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

四、如何解决中医药客观化、标准化的问题?

客观化、标准化是工业文明的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大规模协作、批量工业生产的基础。中医药的诞生发展于农耕文明,有其历史属性和特色,但为了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诊疗客观化、产品标准化是必由之路。各单位提出的意见也体现了多领域学者对该方面的重视,例如:脾胃病分会提出的“建立统一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分型及辨治体系”,药理学分会提出的“中药药理研究规范化”,青委会提出的“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名老中医学术传承”。

实践证明以化学为基础的化学药质量标准构建思路,以及以生物效价为基础生物药质量标准构建思路与中药质量控制均不能完全相适应,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如:传感器、大数据)建立中药的质量标准体系是普遍关心的话题。例如:青委会提出的“中药关键质量属性辨识”,毒理分会提出的“中药饮片标准化体系”。

五、如何将现代制造技术合理应用于中药制药领域?

制造业水平是一个国家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中药产业是中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中药制药既体现制造业水平也支撑产业体系,是衡量中医药行业发展重要指标之一。例如:青委会提出的“中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体系”、制剂分会提出的“中药制剂制备中的超分子化学机制”。这个领域是典型的工程技术难题。

六、如何合理应用现代技术保障优质的中药资源?

中医药应用的终点是临床但起点是资源,优质的中药资源是良好的临床疗效的基本保障。随着生命科学、农学等领域科技的进步,可以应用于中药资源领域的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如何合理应用现代技术保障优质的中药资源是行业热点话题。例如:青委会提出的“基于合成生物学的中药资源开发新技术”、“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等关键技术体系”。

七、如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机制?

管理思路科学合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将事半功倍,反之……随着国家医改不断深化,相关政策逐步出台,中医药面临的问题也逐步显现,例如:中医药服务的合理定价机制、医保报销中如何合理评价中药是否超适应症,中药的治疗价值与辅助价值如何评估,按病种付费机制建立与中医临床路径的关系等。如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系,这类管理领域的工程问题也逐步受到关注,例如:某分会提出的“基于路径数据整合的中医医疗服务定价决策机制”。

附件:征集问题汇总表

序号

推荐单位

中文题目

1

中药制剂分会

中药制剂制备的超分子化学机制

2


基于路径数据整合的中医医疗服务定价决策机制

3

妇科分会

异常子宫出血中医药治疗方案优化及临床评价方法

4

肝胆分会

补肾祛邪法治疗慢性HBV携带者

5

耳鼻喉分会

培土生金法对肺脾气虚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作用机理

6

脾胃病分会

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药治疗机制

7

脾胃病分会

基于ELL2调控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机制及脾胃培源方干预效应

8

脾胃病分会

胃癌前病变精准诊断与分阶段辨治的中西医协作方案

9

脾胃病分会

中药替代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的临床方案

10

脾胃病分会

胃溃疡抗复发的中药治疗

11

脾胃病分会

建立统一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分型及辨治体系

12

脾胃病分会

基于中医“三因制宜”理论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

13

脾胃病分会

”肝主疏泄”理论与脾胃病的关系

14

推拿分会

传统非药物干预与神经功能损伤康复

15

推拿分会

手法干预骨关节炎的客观物质基础

16

整脊分会

腰椎过伸牵引下胸颈椎前后纵韧带与椎间盘生物力学的实验研究

17

耳鼻喉分会

变应性鼻炎病证结合诊疗体系的构建与临床应用

18

儿科

中医药疗法减少儿童细菌感染性疾病抗生素应用

19

中药炮制分会

中药炮制“制药论”的科学内涵

20

脾胃病分会

中药新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机制及其现代化创制

21

中药实验药理学分会

中药药理规范研究

22

中药毒理与安全性研究分会

中药饮片的标准化

23

中医药信息学分会

脊柱退行性病变针灸疗效机制的客观评价

24

风湿病分会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药治疗方案优化及循证评价

25

外治分会

足踝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26

中药化学分会

中药小分子化合物库的建设

27

血液病分会

中医药综合一体化防治难治性急性白血病

28

免疫学分会

中药防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29

青委会

脏腑、药性等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

30

青委会

基于中药疗效特点的精准药效评价模型构建

31

青委会

基于叙事医学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

32

青委会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名老中医学术传承

33

青委会

中药关键质量属性辨识

34

青委会

中药复杂药代动力学解析

35

青委会

基于合成生物学的中药资源开发技术

36

青委会

中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37

青委会

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等关键技术体系

因才疏学浅,能力有限,整理内容可能多有不足,为了做好下一阶段专家论证遴选工作,还请各分会专家指正完善,联系人:张霄潇,电话:18610011828,多谢支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159868.html

上一篇:《中医学与形式逻辑》札记(2)
下一篇:《中医学与形式逻辑》札记(5)
收藏 IP: 113.98.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