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医能够组织一场高质量的病例讨论吗——评“灭中医者,中医也”之二

已有 2043 次阅读 2018-10-5 11:5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病例讨论, 临床思维, 诊疗水平

众所公认,“临床病例讨论”是提高临床医师诊断治疗水平、汲取经验教训的好方法,对丰富临床实践、培养临床思维起重要作用。

大约1年前,我所在的一个中医群里发起了一场病例讨论,大家希望通过病例讨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但是,群里提供的病例诊断非常复杂,数据却非常简单,然后请大家辨证论治(理法方药)?

结果,大家根据各自的理解七嘴八舌,意见很不统一。最后,享有决定权的是病例提供者的神奇疗效,这是他“圆通平衡整体治疗”法对付“多因”引起的多系统疾病的一个典型案例但是大家仍然意犹未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者应该按某经典理论进行如何如何的辨证论治,或者药物应该怎样加减才更好。而缺乏标准化的诊疗,如何能够让各门各派服气?而且病例提供者就是自创的所谓圆通平衡整体治疗”,大家都还没有一个接受的过程,谁知道你的“神奇疗效”究竟如何?

显然,整个讨论不能像华山论剑那样一比高下,而且即使在现场也不能让每个人的方药都对患者验证一番。因此,谁也说服不了谁是必然的。虽然最后好说好散,相信是大家克制的结果,收获不大则在所难免。

恰好,我们刚刚在深圳召开了“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深圳市肝病学会2018年年会”(9月21-23日)。其中有7个病例讨论。每场病例讨论都有主持人和点评专家,报告人提前做好PPT,提供给点评专家,并印刷在“论文集”中。讨论过程中有详细的病例报告、现场提问、报告者答疑、专家发言。讨论目的主要是明确诊断,如何治疗。对于这样的讨论,大家都觉得收获很大,开阔了临床思维的视野,学习了很多新的知识以及临床诊疗的经验和教训。

对比一下,我们的中医病例讨论如何才能让参与者真正获益?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要想在讨论中获益,必须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则。大家能够达到共识的,首先包括能够充分展示的系统而客观的临床表现和检验报告,其次还要有共同的志趣。否则自弹自唱,或各谈各的调,各吹各的号,自然是情趣全无,效益全无。

我们常常提到的一个术语叫做“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由科学家组成的,为加强交流、促进科学进步而结合在一起专业团体。科学共同体有多种功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把个人知识和地方知识变成公共知识,即实现科学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科技交流只能在规范化、标准化的范畴内进行。

想想看,中医特色的一个标志恰恰是流派纷呈,各显神通。虽然中医药高等教育正在改变这种状态,但有些人认为这正是这样的中医教育导致中医特色流失,因而倡导师承教育。师承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各流派自成一体,让中医学的规范化、标准化成为泡影。这似乎是一个逻辑悖论:既追求学科的规范化、标准化,又要保留各学派的繁荣昌盛。

即使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方面,规范化、标准化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难题。人们笼统搞定的“分型辨证”,是被誉为中医特色之一的辨证论治的基本模式,同样受到诟病。多年来,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反省,提出来“分期辨证”设想,希望在传染病领域先试先行(见近期待发表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从分型辨证到分期辨证——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模式的推陈出新”)。其他方面的规范化也是困难重重,主要体现在规范化与客观化的互为因果的两难之中。

本文的主要论点是: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中医学,很难组织一场高质量的病例讨论。而这种状况,让通过病例讨论提高临床思维、疗效水平的经典方法失去应用价值,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138978.html

上一篇:“感悟中医”备忘录(六)
下一篇:“感悟中医”备忘录(七)
收藏 IP: 223.73.213.*| 热度|

3 武夷山 范振英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