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月球上能进行中微子实验吗?

已有 3602 次阅读 2015-11-5 12:35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月球上能进行中微子实验吗?

鲍海飞2015-11-5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有关中微子方面的发现,即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表明中微子具有质量。

虽然从1930年开始(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了一个有关中微子假说),历时80多年,人们对中微子的许多特性尚不十分清楚。现在掌握的中微子基本性质是,它是一种轻子,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中微子不带电,自旋为1/2,质量非常轻(有的小于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以接近光速运动。中微子体积非常小,可自由穿越地球,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号称宇宙间的隐身人。中微子只参与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具有最强的穿透力,故而仪器很难探测得到。在100亿个中微子中只有一个会与物质发生反应,因此中微子的检测非常困难。1998年,日本超级神冈(Super-Kamiokande)实验以确凿的证据发现了中微子振荡现象。

据知,大多数粒子物理和核物理过程都伴随着中微子的产生,例如核反应堆发电、太阳发光、天然放射性(即b衰变)、超新星爆发、宇宙射线、粒子加速器等。宇宙中存在着大量宇宙大爆炸时期产生的中微子。地球附近的中微子大多数来源于太阳的核反应。事实上,每秒钟每平方厘米有650亿个太阳中微子穿过地球。由此可以想象,宇宙间有多少‘丢失’的质量!

 

虽然这个数目及其巨大,但由于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其微弱,只能以几率事件‘守株待兔’被动的方式进行观察,无疑这比盲人摸象还难。为了在实验上观察中微子,就需要在地球上建立大型的探测装置仪器。如,利用神冈町地下一公里深处废弃的锌矿坑,构建了一个巨大的装有5万吨水的水池,周围放置了1.3万个光电倍增管探测器。当中微子通过这个水槽时,与水中氢原子核发生撞击的几率相当高,碰撞时产生的光子能够被周围的光电倍增管捕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在观察太阳辐射的中微子,以及其它星系爆炸产生的中微子时,总要受到大气层的影响。宇宙射线在通过大气时总要产生新的辐射过程,有产生、吸收和衰减等过程,这就对确定中微子的产生和来源带来了复杂性,影响结果分析。基于此,作为一个感兴趣的外行,提出一个新的设想,即能否在月球上以某种形式进行中微子‘虚拟’实验,虽然在地球上的检测实验已经相当难了。

考虑在月球上进行中微子观测,理由如下:

第一,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大气层,这样可以避免宇宙射线在大气层中产生中微子的干扰等。第二,月球被认为是一个‘死’了的星球,是一个内部没有活力、没有动力的星球(但会存在放射性物质)。因此,是否能够直接把月球作为一个‘类冰体’来考虑。这样就可以避免来自月球内部的一些辐射干扰。而地球内部却是一个一直在‘燃烧’着的大火球,内部辐射干扰就很大。第三,月球上人为活动造成的影响很小。比如我们地球的大气层中就有很多残留的核物质粒子。

在月球上可以进行的实验如下:第一可以直接考察来自太阳的中微子辐射。包括其真正的来源和数目,包括其中黑子的活动等。第二,可以考察其它星体、超新星之类星体的辐射。第三可以分别测试月球迎着太阳直接辐照面,以及月球背面的中微子辐照差异,来考察月球对中微子的影响,量度月球对中微子的吸收,以此也可以开展月球性质的研究。包括月球的起源、内部的构成以及是否存在其它辐射问题。并与地球上测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分析。

 

但在月球上如何建造大型检测装置是个大问题,因为我们无法在月球上制造巨大的检测装置。这里有两个方案,第一,就地钻探取材。能否针对月球的地质地貌构造特点,就地取材,进行钻探埋置实验。比如类似1994年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在南极冰原以下800米深处安装辐射探测器,以观测来自宇宙射线中的中微子。(其中,冰不产生自然辐射,不会对探测效果产生影响。此外,把探测器埋到深处,是为了过滤掉宇宙中除了中微子之外的其他辐射。)

第二,我们是否还没有找到更简洁更有效的方法来检测中微子?如果有一种介质能够具有很高的中微子吸收响应,那么就需要火箭携带很少的介质运送到月球上开展实验了。这样,通过相对简易的‘云室’检测方法,放置固定的‘液体’漕,就可以在月球表面进行探测。

 

粒子物理界的大师和内行人笑了,这是痴心妄想。中微子可以任意穿越,不受任何限制,在地球上就足够了。是啊,又如何在外太空构建一个体积硕大的一立方公里的‘冰立方’(icecube)来检测中微子?!慢点,是否可以在利用空间站来开展相关的实验!如果真是这样,我们是否永远不能在外太空进行中微子的检测实验?是否也没有没要在外太空进行此类实验?

 

理想很动感,希望很渺茫。外行凑热闹,内行很焦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8905-933512.html

上一篇:爱在霜天红叶时
下一篇:小孩与红果泪
收藏 IP: 202.127.23.*| 热度|

7 邢志忠 朱晓刚 杨正瓴 钟炳 田云川 戴德昌 曾新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1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