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微言大义

已有 3930 次阅读 2009-10-9 12:05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老子, 孔子, 阿波罗, 微言大义, 荀子

微言大义

鲍海飞 2009年10月9日

近一段时间,一阵‘大’影视风席卷过来,人们欣赏了《大话西游》、《大宅门》、《大国医》,《大染坊》等不少影视作品。我于是搜寻起‘大’来,真是《大开眼界》。但却无意间发现了那么多的‘小’,《小花》、《小保姆》、《小夫人》和《小兵张嘎》!不过,这些‘小’似乎都过时了。但随着深入探究,还发现了其他很多的‘小’,这些‘小’却让我更加深思。我感觉到,唯‘小’方能近,进而品,才能存之于心,穷其奥妙,乃知其大,足见其容。

人常喜大而恶小,于是称呼为‘大人’,说起话来就‘大话、大言不惭’了,进而顺理成章地‘大踏步,大跃进’啦!谁不‘好大喜功’,最后大家‘皆大欢喜’呢?然而事实上,殊不知‘小’,那也是相当的利害!以小见大吗!‘小’总是和‘大’相伴的,搞不好,就会大祸临头。那一个小小的烟头竟然导致一片森林、一座大楼化为灰烬,那是人们多少的血汗和资源啊!在商业上,一个‘小数点’位置的偏差会带来多少利润的盈亏。在科学上,一个‘差之毫厘’ 的计算偏差,会导致工程上‘谬以千里’的失误啊!

古之学者对‘小’早有心得。荀子在《劝学》中就有论述:‘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而 ‘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是告诫学者要潜心持久治学啊!

现代的人们则更加生动地描述如何治学,在学习上千万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而鲁迅先生更是直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要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于个人来说,学到本领便是‘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学来的知识,终究有一天,应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利于国家、人民和自身。

在为人上,孔子说‘小人难养’,因此,且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更不要‘登泰山而小天下’。做人要有宽广的胸怀,不要鼠肚鸡肠。三国的诸葛亮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告诫人们如何为人处世之道。

个人得失,事小;国家得失,事大。有一个‘因小失大’的故事多么生动地讲述了这个道理。国王查理三世准备和里奇蒙德伯爵享利拼死一战,这场战斗的胜负将决定谁来统治英国。查理三世只因为: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个马掌,少了一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所有的损失都是因为少了一个马掌钉。这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不能不引以为戒啊!

    人们都知道,创业难守业更难,在国家治理上,更是如此。正如老子:“治国如烹小鲜”辛辛苦苦的‘十年磨一剑’,最终‘铁杵磨成针’,如果不‘防微杜渐’,那就会导致‘千里长堤溃于蚁穴之多。’我们要强调团队,我们要重视个人!不要忘了,那一个一个鲜活的个体,‘能当一人天下取,失当一人而社稷危’。

    在现代管理上,信息流、物流和人员以及纷繁的社会变化,更让人体会到一个团队,即使‘麻雀虽小’,但也‘五脏俱全’。因此,‘事无巨细,要明察秋毫‘,‘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评判是非功过,要论大功不录小过’,更应杜绝‘意在私一人之恩,钓天下口之美誉’。人员要物尽其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啊!虽然‘人微言轻’,但‘瑕不掩玉’,要知道‘一滴水也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个体智慧的‘杯水车薪’会成就浩瀚的大海和富饶的森林!‘我劝天工重抖擞,不拘一格将人才’!

    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够开创一次又一次的远征。当1969年7月21日人类首次登月,阿波罗11号飞船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踏上那神奇的月球表面时说:“这是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One small step for man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那是人类多么自豪的话语啊!

    还有那么多的,那么多的……,我的思绪在那宽广的野地上,我仿佛看见草地上那朵朵小花在吐露着芬芳,那阵阵的微风将那朵朵白云轻抚,那山涧小溪水朵朵浪花晶莹剔透,在欢快地奔腾着流向大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8905-260709.html

上一篇:夸父与弈
下一篇:娃娃利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