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花了两天的功夫,重写了2021年5月12日贴出的博文。
1 山东泰安市大汶口遗址于1959年首次发掘;报告1965年完成,1974年出版。计133座墓葬,基于地层关系——叠压和打破,再参考陶器组合,可对多数墓葬分期:早期74座、中期19座和晚期25座。出土陶器完整和修复的有1015件。早期陶器尚未采用轮制,多泥条盘筑,也有手工捏制或使用模制,但部分器物利用慢轮修整。
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 文物出版社, 1974 

从超星图书馆下载发掘报告的电子文档,测算了部分陶器,确认三期墓葬皆有适用夷尺17.6 cm的器物,尚未发现适用其他尺度的器物。
2 折腹鼎总计111件,图48介绍14件,第一件为 M38:1(早期),宽带环纽的平盖,报告仅有通高28.2 cm,一尺六寸过0.4 mm,据此调整线条图;鼎体左侧剖面图与右侧视图不对称,相差璧厚;参考照片及器盖尺寸判断右侧视图可信。图上测算,口外径八寸,腹径一尺整,鼎盆高七寸,折腹高七寸。

圆腹鼎总计26件,图49介绍5件,第一件为M106:7(早期),马鞍形纽的平盖,报告仅有通高26.4 cm,一尺五寸整,据此调整线条图,鼎盆尺寸与上面的折腹鼎恰好相同。

其他类型陶鼎计31件,图50介绍12件,“有的体形甚小、制作粗糙”,如M29:2 高8、口径7.5 cm。鼎M10:11 仅有通高13.2 cm 七寸半整,线条图上盖高二寸半、鼎高五寸准确,后者分为二寸、一寸、一寸、一寸的四段。依右侧视图,折腹处外径六寸,上方直径五寸,鼎口外径六寸。

3 对无盖陶鼎,报告介绍口径和通高两个数据。如其他类型鼎,M67:18 通体磨光 施红陶衣,高21.2 cm 一尺二寸过0.8 mm、口径10.6 cm 六寸过0.4 mm,M126:58 高19.3 cm 一尺一寸欠0.6 mm、口径23 cm一尺三寸过1.2 mm,考虑测量精度最大偏差为±1.7 mm,高和口径整寸偏差一分之内,巧合的几率为1/5^2=1/25,且不说其他部位的尺寸规整。现在12件中已有两件,巧合是不容易的。 陶器烧制前后皆可以磨光和测量,提高尺寸精度。
形体较小的陶鼎以半寸设计。M61:1 折腹小平底,高11.5、口径10.5 cm,M24:12 圆腹大平底,高11.4、口径10.6 cm,都是高六寸半、口径六寸,偏差小于0.6 mm。M22:4 高15 cm 八寸半、口径13.2 cm七寸半,M9:31 高13.2 cm七寸半、口径11.5 cm 六寸半,偏差皆小于 0.6 mm。倘若没有尺寸设计,半寸的倍数偏差±半分的几率1/5,高和口径皆如此则是1/25。报告介绍 (14+5+12) 件陶鼎,其中27件高和口径皆有数据,现在有四件为半寸规整。
4 为了说明没有尺寸设计而巧合并不容易,上述测算有意挑选了偏差较小的数据。实际陶鼎尺寸的偏差分布当然更大,如M16:1 高14.8 cm 八寸半欠1.6 mm、口径10.7 cm六寸过1.4 mm,M1:1 高13.8 cm八寸欠2.8 mm、口径12.4 cm 七寸过0.8 mm,M58:3 高10.3 cm 六寸欠2.6 mm、口径9.7 cm五寸半过0.2 mm,M132:2 高17.8 cm 一尺过2.0 mm、口径27.9 cm 一尺六寸欠2.6 mm,也是有尺寸设计的。 没有尺寸设计的陶器,想来也是有的。
此外,M117:53 已经破碎(晚期),高26.5 cm、口径17 cm 很可能是圆整数据。不过,依着高26.5 cm 一尺五寸过1.0 mm,从线条图判断折腹处高度七寸、直径一尺,这与最前面两件早期陶鼎相同呢。图上鼎盆口外径一尺整(17.6 cm)、高六寸半。盖钮完整,如果实测底径二寸偏差 1 mm之内(34~36 mm),就可以为夷尺17.6 cm 提供有力佐证。
5 部分器物高和口外径的尺寸不整,原因很多,高度不整多源于部件拼合时的重叠。
图51介绍的豆M13:3,口径12.4 cm七寸过0.8 mm,而高22.3 cm不整。线条图准确。豆盘高七寸、圈足高六寸都是准确,两者粘合是出现重叠。图上尺寸线精确地等同于标注数据,陶豆使用夷尺17.6 cm 制作没有疑问。

双层陶豆M47:10(晚期),高10.3 cm (5.85 寸),口径17.4 cm 一尺欠2.0 mm;线条图准确。豆盘内深三寸、高三寸半、圈足高二寸半;粘合有偏差而偏离六寸。镂孔直径一寸,陶豆使用夷尺17.6 cm设计没有疑问,实际测量可得到制作误差——数据似可精确到0.5 mm。

其他器物的尺寸不再解读。
6 泰安大汶口遗址墓葬的绝对年代似难以准确给出,但总可以说在距今五千年时已使用夷尺17.6 cm 数百年。该尺曾在滕州西公桥、济南焦家、胶县三里河以及江苏邳州等地使用至大汶口文化的晚期,即距今约4600 年;在龙山文化时期为夏尺15.8 cm 替代。
时至今日,居家竟能阅读五六十年前的考古报告,测算五六千年前的陶器尺寸而写出几个数字,内心充满了愉悦。不过,前天(2021年5月10日)晚上读完1974年出版的1959 年考古发掘的报告,久久不能入睡,虽说中午刚注射了新冠疫苗。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尤明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50816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