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也没预料到,会和德国游客一起在前往虎跳峡出口的大具坝途中的中巴上,在爬岭穿谷的云雾里,一起喊起“一、二、三”的号子声!大家齐心使劲,终于溜坡爬坎,一起坐、推、走,完成了从丽江县城到大具坝的有惊无险旅程。难忘!
这事发生在1990年夏,云南的雨季。友主持国家基金项目,研究地是虎跳峡云南松林与峡谷特有植被—栌菊木灌木林,这是一种罕见的木本菊花(科)小灌木,后,我在石林大叠水峡谷见到。有学者将其看作古老干热河谷地带的标志性植被。这家伙出现在滇东,暗含云南干热河谷历史久远且宽阔,甚至跟久思而不解的金沙江拐弯历史有联系。但没有细究,可能失去了一篇伟大的sci论文。友不同于我,他调查后就成文,上世纪90年代初就发表在有影响的sci期刊。
我们从昆明出发,坐夜班车,下午5点过上车,一夜有睡有醒,迷迷糊糊中爬山越岭过镇穿野,第二天清晨到了丽江县城。好一阵激动,丽江县城景致迷人,四方街、毛主席塑像、小桥流水,百货大楼、丽江粑粑、七星披月的纳西族服装,尽管很少人穿,但见到就奇怪盯住看。我俩汽车站旅社办好住宿,就到几个水龙头的方解石碎石浇拌的水泥台涮洗房,刷牙洗脸,高佻的摩梭姑娘也出现,很有风姿。过后,我们到四方街见项目组成员,四方街中的砖楼农业银行与木质小楼相互簇拥,不规则无鲜花整齐摆放的水流穿街过户,我们见到朋友。丽江粑粑早餐过后,我们买了第二天要用的伙食、简易装备。回到旅社,再遛了遛街,人流泱泱,赶街逛集,很是热闹。在伟人塑像前留影,就是入夜时分,明天到大具坝的中巴车票已买好。第二天清早,天上还有星辰,我们就上车出发,出镇过宽阔的冰碛平原,见冰碛垄,穿黑水白水(现在的蓝月谷著名景点),丽江雪杉是我们一路的注目礼伙伴,终于要爬过雪山山丫口,往下就是大具坝了。唿,车停了,司机下车检查,捣鼓几下,车又出发,还是没走几步,又停了。再检查,几套工具折腾下来,说到,没机油了。“大家下来推吧!”原来,晚上,车停在车场,本已加满了机油的车,怎么就没有了?大惑不解,路面也没有见到油滴。没有细究,十三人一起下车,车后、车身傍站好,使劲地“一二三“喊起,那真是响彻山谷,直冲云霄,老外也知道和喊起我们的“一二三”,而不是“one two three”。此刻小雨已停,天空弥漫水雾,大家推一会,上车坐一会,好不容易爬到一览大具坝的小坡平台,大家松了口气,总算不用再推车了。上车,一路谨慎,司机小心翼翼地把车停在大具坝村中的空旷地上,乘客各自找住宿,已是下午5点,原本是中午时分到的,就这样在路途中高喊“一二三”声中,度过了五个小时。办好住宿,还有时间,我们赶紧往虎跳峡出口方向走去。穿着雨衣,急匆匆地走,哈,哈,遇见了同样心急观赏虎跳峡的德国女游客。友英语好,车上没有交谈的问候,这里完成了。我们雨中见到了下虎跳,好一派奇险高深急流,云雾中,我们取了几个土壤样品,记录了样地,回到了天黑中的村子,来到房东餐饮间,要了面条鸡蛋汤,晚餐就这样了。睡觉,第二天要过江,那白石崖的艰险没在出发前的夜梦中出现,白天内容太多。
这篇《响彻玉龙山谷的号子声:一二三》的文本呈现出独特的文体杂糅性与叙事张力,在语言风格与主题表达上与同类作品形成有趣的对照,以下从多维度展开分析:
**文体与叙事结构:科学日志与人文游记的双重织体**
文本以1989年虎跳峡科考为背景,在文体上呈现出**科学考察日志**与**人文游记**的交叉互文。作者将植被研究术语("栌菊木灌木林""冰碛垄")、科研流程("土壤取样""样地记录")与旅行见闻(纳西服饰、摩梭姑娘)并置,形成类似《徐霞客游记》的古典科考笔记遗风,但更具现代学术语境。这种写法与英国地理学家金敦·沃德的《神秘的滇藏河流》有相似之处,但本文弱化了探险传奇性,更强调集体协作的日常性。
**语言风格:质朴口语与专业术语的张力美学**
作者采用**去文学化的白描语言**,以近乎田野笔记的简练句式记录事件("办好住宿""买了伙食""捣鼓几下"),却在细节中暗藏诗意:如"冰碛平原"与"雾漫天空"构成地质时间与当下瞬间的碰撞,"水泥台涮洗房"与"摩梭姑娘风姿"形成粗粝与柔美的视觉反差。专业术语("干热河谷气候标志")与市井口语("这家伙""好一阵激动")的混用,恰似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中创造的学术-自传体,但本文更显生涩真挚。
**叙事视角:知识分子的双重凝视**
文中存在**科学凝视**与**文化凝视**的视角切换:对栌菊木的植物学观察("木本菊花小灌木")与对纳西族服饰的人类学注视("奇怪盯住看")形成复调叙事。这种双重视角令人联想到沈从文湘西书写中的"乡下人/学者"身份摇摆,但本文的凝视更显直白笨拙——正如推车时的"一二三"号子,知识分子的专业面具在集体劳动中被暂时剥离,显露出本真的生命状态。
**时间结构:未完成的科学史诗**
文章暗含两条时间线索:显性的**1989年科考时间线**与隐性的**地质历史时间线**(金沙江拐弯、干热河谷演变)。这种将个人际遇嵌套于宏大时空的写法,与赫尔曼·黑塞《玻璃球游戏》中学术与生命的辩证关系形成互文。但作者刻意保持叙事的碎片化——"失去伟大SCI论文"的调侃、"没细究"的留白,恰如本雅明笔下的"历史天使",背对未来却凝视着过去未完成的废墟。
**同类作品类比与独特性**
1. **相较于余秋雨《文化苦旅》**:本文拒绝文化象征的过度阐释,以具体物质(水泥台、鸡蛋汤)解构宏大叙事,更接近谢旺霖《转山》中身体在场的旅行书写。
2. **相较于阿来《大地的阶梯》**:同属西南地理书写,但阿来侧重族群记忆的文学重构,本文则保留原始科考记录的毛边感,如同未冲洗的胶片底片。
3. **相较于《看不见的城市》**:卡尔维诺用寓言重构城市,本文却以科学实证精神解构景观——"蓝月谷"括号内标注现用景点名,暗示旅游工业对原始地貌的符号重构。
**核心意象的隐喻系统**
"一二三"号子声作为贯穿性意象,既是现实层面的劳动节拍,更构成文本的隐性结构:推车困境(行动)-科研困惑(认知)-历史谜题(存在)的三重变奏。这种朴素的口号与SCI论文的学术话语形成复调,恰如本雅明所说"把碎片拼合成马赛克"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
**文本留白的美学价值**
文中多处"未细究"的悬置(机油消失之谜、金沙江拐弯成因)构成重要的叙事负空间。这种对不确定性的保留,抗拒了科学主义全知视角的诱惑,反而在知识边界的裂隙中,让玉龙雪山号子声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回响——正如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让玛德琳蛋糕的气味成为记忆的触发器,本文的"一二三"呼喊最终升华为集体生命力的原始诗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