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对人的命案,中暑是一项。见到一青蛙,离开阴凉处不到一米,要跳跃前进时就被热到永恒,还保持着跳跃的姿势,有点惨!好不想看见啊,但就是不到一星期的时间就出现两次,日报温度最高中午33-35度,对这种热的度量与生物响应此刻同步。
热是生物身体自太阳辐射进入身体的感受,现实却是对热的标注:温度,日温多少度。温度量化了热的陈色,冰点零度,沸点100度的摄氏温度(用提出者摄尔修斯,Celsius,命名)普遍使用,日报温度就是它。然英美喜欢用冰水混合物的32度,人体温度96度的华氏温度(水银温度华伦海特的华命名)。这就有了热的差异度量比较,温度计普及与技术更新,监测温度就平平常常了。四季变化就有温度指标:春夏交替,连续一旬温度超过22度就是夏季的热了,连续一旬温度超过10度就是冬季转春季了连续一旬温度降到22度以下就是秋季来临,连续一旬低于10度就进入冬季了,22度到10度就是人体与自然生物的好温度,也就是春天和秋天的好时光。人类居住就有了便捷的选择与发明。前者是春城、秋城,发明就是各种降温、增温设备仪器,现在就是各种空调与风扇、通风设备。人类的智慧可能无穷,但也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热岛效应与气候变化就是人类面临的大问题。自然不会放过人类的肆意狂为,人类也开始改进,减排,绿色能源与绿色建筑,开始挑战传统,就在都市与产业中,为了减少建筑阻碍空气流通,新建筑大楼有了底层的通风式商业店铺,增加城市内部自然风的流通。回想祖宗的避热,洞穴是最早的了。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就是这种从选择规避到设计建设。散落的星星点点村寨,聚集成千万人口大都市,热的应对便是人的主攻。
热,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身体感受,描述或文学词藻有很多,热火朝天,热气腾腾、汗流浃背、酷热难熬,还有很多。作为自然现象,地球表面的热,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这是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即太阳高度与昼长夜短的关系 ,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分带。这种分带也有垂直梯度的,从山脚向山顶的温度降低,大约百米海拔约降低一度。也有独特的,从山脚基带向山谷底越来越热越干,这就是干热河谷,或是干暖河谷。你到了云南,这种分带就错综复杂,冬天有凉爽的热带森林城市(镇)与舒适的干暖干热河谷区,夏天有凉爽的海拔较高的温凉城镇,更有一年四季如春、四季花色不断的春城。让人赞叹的是自然繁衍进化出的四季、四带的丰盛物产,人类智慧技术,物产更为丰富,原本不产的,也引种栽培成功,成为新的物产丰盛地,比如小粒咖啡、夏威夷坚果、牛油果,这就造就了中国,也许世界的,独特云南,无论你何时到何处,总有你想不到的自然与栽培。高大粗壮茂密的热带雨林,白雪皑皑的雪峰,同存云南一城一村一山,或是《山海经》的“日当顶 ,雪在峰”的夏日与雪的共存。热与水的结合或是较量,体现的就是植被与土壤为中心的千姿百态,谓之地带性:地带性植被、地带性土壤、地带性景观。在潮湿炎热加上河流湿地密布,那就有云雾缭绕,终日不散的雾里看花的景致。曾经的版纳、瑞丽,就有这种景象,“你看那槟榔树下有竹楼”,“月光下的凤尾竹,轻柔美丽绿色的雾”,无穷的想向,自然成就了美丽的词藻与优美动听的旋律歌词。自然因为热与水的关系—蒸腾、蒸散,出现了亚马孙森林区3千毫米年降雨的三分之一来自森林的蒸腾蒸散的雾循环。这种转化太阳辐射,产生氧气,消解地球的热,循环地球的水,产生淡水,来自地球的绿的出现,绿消化大气圈的温室气体与火山喷发的“毒气”,这开始于地球4亿年前的泥盆纪,地球绿色使命发生与循环,光合之功造福地球生命,来自地球生命。区别于地球表面的热水机制,来自地球内部的热与水是另一景象:热泉、温泉,统称地热,人们的利用方式越来越丰富。
热还是热,自小就体会。夏天温度高了,就要到学校、宿舍区边的河里游泳洗澡,那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经常,热到害怕,不敢去,是听闻了河边中暑,死人了,而且是平常见过面的校友。热到找树荫,找冰棒吃,喝凉茶,找扇子,吹风、穿背心、穿短裤,后来有涤确凉化纤布等出现,衬衫也与时俱进,防热降温日常材料越来越多,记都记不过来。空调、电风扇越来越平常。热的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实在,应对热是工业农业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环节。现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设备,不处理热,就不可能正常运作,这不,又“回到老祖宗”加“新方法”:洞穴、地下与新能源、清洁能源结合,但废热处理仍是问题,普通许多工业废热问题一样,人类智慧也许能发明新技术。利用人为增减热的技术,发明了大棚,水热肥调节机制使生产时鲜菜蔬没有了时空限制。以前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冬季生产大量的新鲜菜蔬,有条件地区单位个人,努力弄一点,现在山东省大棚生产了让人想不到的大众菜蔬供应,但人们还是喜欢自然生长出来的好。这不,西双版纳的冬季,温度好,新鲜果蔬丰富,负氧离子高,长江以北,甚至珠江以北的省市区,就有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到版纳景洪过冬,今天的时髦用语是冬天旅居。
个人应对热,身体、食物、住房都关键。山区与城市交换的东西也有应对热的物品。山里洞穴零度下的自然冷生产“冰棒“,用棉布木箱包裹拿到城里卖,换钱,是阿尔卑斯山城镇记录的事,来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维罗纳。房前屋后的常绿阔叶树遮阳降温是热带建筑的绿色降温措施,温带区栽培落叶阔叶树,夏天茂密绿荫降温,冬天落叶阳光进屋,绿色调节房屋温度历史悠久。利用自然热推进人类技术推广,是我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经历。那时袁隆平杂交水稻推广,育种是关键,海南岛一年四季如夏,四季可育种,成杂交水稻育种与培训的最优地,我插队下乡的广西生产队列入杂交水稻推广计划,要派人到海南学习杂交水稻育种,学习育种,学习者回来就是春季育种。那时农村“双枪”是盛夏的6-8月,抢收抢种,双季稻生产,我们知青户七个男的,插秧耙田,清一色的光头亮蛋齐刷刷地出现,也是绿色禾田里对热的应对风景吧。农村人劳作应对夏日的热,就是清早出工,11点左右回家,下午4点左右又出工,傍晚时分收工。那时没有现在的景象。现在的热区山里平坝,户外劳动者,男女都爱大大的帽子、带垂帘,遮头遮脸,戴眼镜、罩嘴也常见。朋友讲述在新疆戈壁普查找矿科研对热的应对,至今都不会忘:烈日走在戈壁,见到不够半米高的石头背后有阴影,都恨不得把头低下去,凉爽一下,那里的石头黑黝黝的,仿佛石头也晒出油来,再干掉,如此往复,石头就像上了黑色油漆,实则是那里昼夜温差特大,夜里的降温,白天的晒,风少,雨水更少的自然现象,是水热同丰的炎热潮湿热带的另一极端。
夏季的热,真的有点怕!开篇之热与青蛙的事,真的不想再见到。防中暑是夏季时刻警惕之事:多喝水、避免暴晒、遮荫、穿戴防护衣物、求救助。但愿野外工作的人,有更好的装备,如同建筑、城市降温控热设备进步一般。人类与热的交汇越来越浓,海平面温度升高带来的“厄尔尼诺”困扰人类,“拉尼娜”也不好惹,变“热”变“冷”的不确定自然会是人类的平常,虽然地层里冷热交替出现无数,但,那是自然时空尺度,一个冷热互层的时间周期,可能就是直立人与智慧人进化的时间尺度,现实自然与人类生存的热交互时空尺度越来越快,不会消停,这是人地和谐不可缺少的项,“热霸权“或“冷霸权”都是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8 0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