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宇
现象.问题.结论
2007-2-2 11:58
阅读:5170

现象.问题.结论

由现象提出问题进而得出结论,这是许多研究工作遵循的模式,其结论逻辑清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然而,这里却隐藏着认识论上的陷阱。

一项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变化的研究发现:

1、减少的耕地主要是分布在东部地区质量较好的耕地,而增加的耕地主要是质量较差的边际土地;

2、非农产业占地的多少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减十分敏感;

3、城市化和乡镇企业的分散程度对土地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建议政府对耕地进行“用途管制”。

研究者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想必发现的上述三个事实是可信的,它也与我们的直接感受和日常经验不矛盾。

巨大的人口与相对狭小的耕地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并将长期面对的现实困境之一,它制约了我们的“生存空间”。解决这一问题的方略受制于以下因素:

1、土地越是稀缺,越会被用于有更高回报的用途,从长时间尺度看这是无法管制的趋势;

2、工商文明的发展将使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在大型的城市带,这是被各国经验证实了的趋势。

由此,引申出以下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1、各地的土地到底用于什么方向才能产生最大的收益?从客观上、长时间尺度上看,它到底会被用于什么方向?

2、如果土地不用于耕作,它产生的收益增益从哪里、如何换回这里人口所需的粮食,由此引发的社会、经济、外交、国防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3、如何防止“圈地运动”造成无业游民?如何使脱离土地的农民在工商文明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

于是我们看到,研究者发现的现象导致了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而不是对现象简单罗列后就可以得出的、看似有理的结论。

问题出在哪里?

现代科学将研究对象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领域,力图分别为其建立封闭的逻辑体系,由此形成一个个“学科”。这使学者们对专门问题的分析能力大大超越了古人,但同时又严重限制了学者们的视野,而客观世界是相互关联的整体,不是一个个的“孤立体”。发现并准确描述特定领域的现象,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该学科专家通常都能胜任的。然而由此引发的结论和建议却可能超出该学科的范畴。所以,一旦所作结论超出“学科”范围,就需要谨慎,需要从更大的范围内发现事实、证据,以支撑自己的结论。

《科学时报》2005228  一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中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7-19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