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Hop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rHope

博文

攻克难题最忌讳的就是投机取巧自作聪明 精选

已有 14568 次阅读 2015-6-2 11:2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总是批评我“做事太死板”,灵活性不够强。换句话说,我背书包一定要两个肩膀都背上,画黑板报一定要按照同一个对称模板,打扫教室卫生一定要按照我的固有习惯顺序:我就像一台计算机,完全执行固定的命令,不会随机应变。然而我总是屡教不改,固执己见,不听老人言。


“两个煎饼果子,不要果子。”


这样的重复,一晃就十几年过去了。


脑筋转不动的人,在社会里磨一磨也就“开窍”了。然而“开窍”以后才发现上当了。



“什么是创新?把别人的工作学到手,再略加改进,就已经是创新了。” 2008年浙江大学的一次科研竞赛说明会上老师是这样说的。创新并不是完全否定固有规则,而是在其基础上稍加改进。而其中,“稍加改进”是最后1%的工作,遵守”固有规则“则是工作的主体。没有地基,也盖不成大楼;一味求新的高考作文也会被心烦气躁的阅卷老师淘汰。很多人想做爱因斯坦,脑子的想法夸夸其谈海阔天空,但最后发现连入门级别都算不上,”眼高手低“的人往往有一个通病:"基础不扎实",而归根结底在于,他们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创新。


201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的洪博士,完成了他在加州理工的博士后科研项目,即将开始教职生涯。洪博在别人眼里是相当厉害的”大牛“,完成了很多难度相当大的创新型项目,别人都觉得他好像有神人相助。为了一探虚实,我在Kerckhoff的走廊里一下就拦住了他,求他老实交代。他是这么说的:


在陌生的系统里,一定要用熟悉的工具和熟悉的对象,减少不确定的变量,这样才能增加成功几率。


通俗一点就是,比如我已经知道了果蝇体内通路 A 和通路 B 是怎么运作的,那么我想更加进取性地研究老鼠里面的通路A B C D 。那么,一定要先从通路A和通路B中选出最容易上手且最稳定的体系放在老鼠里面尝试一下,如果可行,再慢慢扩展。但是绝对不能摊子铺太大,免得全盘失败。


更通俗一点就是。我想训练我的猫咪使用马桶,那么我首先要让他从猫砂盒适应到猫砂盘,再从客厅的猫砂盘适应到厕所里的猫砂盘,再从厕所地上的猫砂盘适应到马桶上的猫砂盘,再从马桶上的猫砂盘适应到马桶上带有洞洞的猫砂盘,然后洞洞一点点扩大他也适应了,最后经过很多保守的调整,最终猫咪学会跳上马桶上厕所。


科研往往都是按部就班的、保守的、循序渐进的,和,死板的。


人生中很多事情也一样。

小到解决电脑故障、学习语言,大到投资理财、情感经营。聪明的人,往往非常死板。


为什么做事死板成了生存的优势?因为人生中太多系统太复杂,太不确定。当然有的事情很稳定、很简单,确实可以大胆创新,但是大多数事情都是不确定的、多变量的、结构复杂的。所以,需要解决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已往的成功经验,一步一步调整变量,慢慢迁移知识。


在科研项目中,经常需要摸索一些新的反应条件。如果你一上手就开始非常规的反应条件,那么失败的概率非常高,而且一旦失败,你无法快速找到失败的原因,因为你没有足够的对照组。相反,如果你有更加保守的反应条件作为阳性对照组,就能缩小故障排除的范围。比如,你可以使用以前做过的成功的反应条件来排除实验操作本身的错误。然后用以前的引物和模板加上现在的试剂来证明所有试剂没有错。依次类推一步步向目标挺进。解决问题的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没有好的、层次分明的对照组。这意味着你能不能把黑箱拆卸成不同的基本零件来研究。


与之类似,很多学科的学习,也要有个按部就班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习英语要先学个A is B的主系表,然后再告诉你原来还有时态变化was were will be,然后再告诉你不仅时态人称可以变,单复数也有不同用法,再后来才告诉你还有倒装句式和虚拟语气,还要学习一个拉丁词根;学自然科学先告诉你物质是分子组成的,后来告诉你分子由原子组成的,再后来说物质还可以是离子组成的,再后来还说有各种其他粒子,并且人类不知道最小的基本粒子是什么;学力学你一开始只谈牛顿定律,后来告诉你牛顿定律只是一个特例,爱因斯坦比他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再后来就连爱因斯坦都不一定对了;学遗传学你一开始说万事万物基因和环境决定,后来告诉你基因只是DNA的一部分,大部分DNA是没用的,再后来告诉你其实基因以外的DNA还是有用的,再后来告诉你其实基因以外的DNA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有用,但大部分还是垃圾。


人类接受新事物的节奏总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真相永远不会一下子说出来,不然就没人相信了。


相反,有的人就是做事太灵活,听别人传授经验的时候自以为听懂,过后发现无法重现别人的结果,才恍然大悟之前并没有领悟。很多人学东西都是只学到了招式,但没理解精髓。


在美国带过一门课,有一位学生课后找我,问我说为什么她的作业公式都对,结果错了,却几乎得了零分。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她只背熟了那几个公式,没有深刻理解为什么用那些公式。所以套用公式的时候不够细心,出现严重小错误。但是对于完全理解公式的人来说,这些小错误是完全可以引起注意的,就好像你计算出来的新的直角坐标系的基准向量必须两两垂直一样,这些深入骨髓的常识,会帮助你留意各种异样,提高警惕心。而没有领悟精髓的人,就没有这种检测异样的本领。


还有一个故事,我认识的一个小孩很聪明,他自己发明了新的算法。比如5+8 就是从5往上数八下。比如9乘以n,就是十位数是(n-1),个位数是(10-n)。有了这样的算法,就不需要花大力气背诵加法表和乘法表了。这算法相当聪明,很有创新性,但却很致命。因为当你遇到更麻烦的问题,比如9* 186 或者33 + 258的时候,你的算法就没有那么方便了。相反,如果你一开始就熟悉地笨拙地背诵了加法口诀和乘法口诀,那么你在早期的死记硬背就会在后期帮你解决更加高级的问题,你会快速调用储存在大脑里的个位数加法乘法结果,然后快速在草稿纸上或者心里写出答案。我们生物系二楼的造血女王亚兰-卢森伯格老师就主张:生物虽然是实验科学,但有的重要的信号通路就算能在电脑上检索到,也是要全盘铭记于心的。


所以说,有时候,粗心大意,投机取巧,反而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现在回想过去,自己走了挺多弯路的。如果当年我的小学老师没有一味要打压我的“死板”,而是学会因材施教,将学生的“异常”转化为“特长”,那么我大概会节省好多青春时光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68863-894927.html


下一篇:拒绝背单词:从recently说起
收藏 IP: 131.215.54.*| 热度|

30 周健 赵美娣 麻庭光 白龙亮 文峰 吴建春 吴吉良 黄永义 姚伟 牛文鑫 肖可青 徐翠 杨建军 文克玲 曹君君 戴德昌 范毅方 褚昭明 余皓 翟自洋 李宇斌 yunmu yangb919 biofans cuckoldhawking cloudyou shenlu zjzhaokeqin xubaiduo zhangfeng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