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
短、中、长期目标瑞和搭配?这个问号是刚刚产生的,在读到《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科学研究的演进之路 2025,改变世界的人”之后。
何为短、中、长期?
周、月、年,是一种计算方法。
一年、五年、十年以上,也是一种计算方法。
五年、十年、十五到二十年以上,又是一种计算方法。
在预期岗位不会变动的时间期限内,做比较长期的计划与打算。对于个体来讲,更有意义。对于一个机构或组织来讲,相对来讲,应该有比较长期的计划和打算。中长期计划,不因人员(比如主管、主官)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组织和机构的较长期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如果连一个中长期计划都没有,如何实现预期的目标呢?对于人或者机构来说,情景是类似的。当然,对于人和机构来讲,不可预测的变化都可能出现。
行政部门、企业、科研院所,都可以长期任用一些经受过考核、考验的人。这些人,自身也倾向于固定于某一职位、某一(研究、探索))方向了,不妨长期信赖她们,不要用一两年、三五年、甚至十来年的“业绩”考核来打扰他们,让他们的心安定不下来。人心不定,对本人和机构,都是有害的。为何有些各种得了大奖的人,许多年默默无为、后来突然冒出来了?成果井喷了?实际上,也不是冒了,也不是喷了,只是原先人家锲而不舍、人家埋头苦干、人家耐住了寂寞,人家不为一些帽子、称号、待遇所左右。
周程(北京大学)的说法,很有道理:他们是筛选出来的;这些人特别有使命感。他们一点时间也不浪费,走路的节奏都比较快。
学术明星领衔项目的做法,是不是永远最佳呢?看电影、看科研,是可以类比的。有的大片,的确大导演导演了、大明星主演了,制作费也是大手笔,走出电影院的观众却大骂起来;有些小片、小导演和几乎没有名气的演员主演的小制作,观众们走出电影院却赞不绝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主要参与人员,是不是体验生活了、是不是用心编剧了、导演了、表演了,很重要。
看到过这样的项目或科技刊物(也算项目的一种),大明星的确领衔了,他由于头衔太多、顾不过来,无法分心、分身乏术。他领衔的那些项目难免有“水”的。验收,有的可以过。有的呢,面子上是过了。某次,与一位大牛人聊天,他就心有愧疚地说,某期刊主编他挂名了,几乎没有时间过问;质量呢,太一般。太一般,是含蓄的说法。
和写书、写文章一样,有的人往往是处女作、第一部出彩,特别出彩。为什么呢?后来TA出名了,沉不下心来了,虽然作品一个个地发表,成果一份份出了,可注水太多。
莫让才子才女都成为宋朝仲永那样的昙花一现的“天才”。甚至,绝非昙花一现;一直在现,却不闻馨香。
短期行为、短视,出短期效果。只有中长期行为、远瞩高瞻者,才可能出中长期效果,出较大、大成果。
放长线钓大鱼,不仅是钓鱼如此。项目、研究、工程,往往也是如此。一个人耐不住性子,情有可原、损失可控;一个机构、组织,耐不住性子,必定造成一批人耐不住性子;造成的损失不可控。
旗帜、指南、规划,都是指挥棒。好比大型音乐会、好比交响乐,指挥棒决定了总体节奏,指向不能偏。传说:蚩尤部落战斗力超强,几乎战胜黄帝部落。大雾弥漫时,指南针帮了黄帝的大忙。
当然,做项目、研究和作战不一样,不是人多势众就一定能赢,能出好成果。
60后们,逐渐要退出职业生涯了。回首往事可有愧?我是面带愧色、懊悔不已;假如当初,不是那样傻、那样漂浮不定.....。
“生逢其时的科学家”——希望寄托在70、80、90、00后身上。尤其是已经成为中坚力量的70、80后,耐住性子、盯住目标、做好中长期人生和事业规划,有望出大成果的。
十年以上、十五年、二十年的规划,各自看情况而定吧。
谈不上语重心长,只是内心有期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4 0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