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忽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大毛忽洞 自留地是桃花源,只种颜色不耕田。 点击 【博文】 看分类目录 邮箱: lishchlishch@163.com;lishchlishch@gmail.com

博文

放夜马 和 北斗七星时钟

已有 4105 次阅读 2025-9-23 06:31 |个人分类:大毛忽洞的故事|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放夜马和北斗七星时钟

1975年,在秦长城北大后山的秋收季节,我干了一个多月的放夜马。放夜马就是夜晚放牧,晚上9点出发,凌晨4点回家。那时,我们村和周围的村还没有电,晚上发光的只有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如果没有月亮,那就只有星星了。我们三个人,在方圆5公里范围庄稼地的田间地头,放牧15匹马。从太阳落山后开始,到太阳升起前结束,是一种通宵达旦的野外露天的夜生活(工作)。我们要根据北斗七星来判断方向,我们也要根据北斗七星来判断时间。那时,我们三人都没有手表,但是我们有一只挂在天空的北斗七星时钟。

   在包头固阳大后山的8月,可以根据北斗七星来判断时间。如果北斗七星位置如图左所示时,就是晚上9点,如果北斗七星位置如图右所示时,就是凌晨4点。需要强调的是,如图所示的“北斗七星时钟”,在不同的月份,北斗七星位置指示的时间不同。换句话说,如果你在同一时间(如每晚10点)观察北斗七星,坚持观察一年,就会“感觉”到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旋转了一圈。物理学说:是你旋转,而非北斗七星旋转,这只是你的一种感觉罢了,但是这种感觉可以判断时间。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你感觉怎么样”,可见“感觉”有时是很有用的。

每天晚上10点观看北斗七星,把12个月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并且叠加在一起,你就会“感觉”到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旋转了一圈,这就是“北斗七星年钟”。古人云:“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需要强调的是,古人是把“北斗七星年钟”顶在头上说话的。在秦长城北的大后山,北斗七星是挂在北方的天空,而不是悬挂在头顶上。因此,我当年观看“北斗七星时钟”的时候,不是仰望,而是抬头向前看。

实际上,如果24小时连续观察北斗七星,你就会“感觉”到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也能旋转一圈,可惜白天看不见北斗七星。

当抬头观看星空的时候,我只是在“观星”。当把“观星”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是在“观象”了。而“观象”是《周易》的方法论,也是《周易》的思想内涵。

《易传·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的“图”指“河图”,这里的“书”指“洛书”。

这是我的一篇封面小文章,封面背底图案就是洛书。2012年,我在视频公开课《魔方和数学建模》第1讲“魔方的文化内涵”里说:“下面的故事就从洛书讲起”,就是洛书如何演化发展到魔方,这就是“魔方的文化内涵”,今天暂不叙述。但是魔方的五颜六色和夏天庄稼地的五颜六色,有某种关联。扭转魔方后,颜色就变了。庄稼地也一样,换茬耕种后,颜色也变了。

Screenshot 2025-09-22 153323-麦田.png

由此可见,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事情是有关联的。在秦长城北的大后山,我们村的海拔是1588米,达茂旗(百灵庙)的海拔是1367米,白云鄂博的海拔是1605米。因此,大毛忽洞是晚上观察北斗七星比较理想的地方。1975年,我放夜马30多天,同时也观察了30多天的夜空,每晚要观察7小时。在大后山,放夜马是唯一的通宵达旦野外露天的工作。

Screenshot 2025-09-22 153432-地图.png

   在秋季,生产队的马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要给马改善生活,需要有人放夜马,就是在夜晚带上白天干活的马,到部分收割了庄稼的田间地头吃未长成的边角料庄稼和处女牧草。毫无疑问,要轻松愉快地放夜马,先要全面地认识和了解马。

   在大后山,我们村属于农区,归固阳县管辖。我们北边的牧区,归达茂旗管辖,达茂旗和固阳县的行政级别相同。在我们村,人们把达茂旗的牧区叫后草地,因为在我们村的北边,所谓草地,就是草原。

   我们村的马,都是先后从后草地买来的。当地人把后草地的马,称为草马。所谓草马,就是不会劳动的马,草马不会拉车,草马也不会在磨坊里拉磨,草马也不会在场面里拉碌碡,等等,一言以蔽之,草马就是未经调驭的马。在大后山,无论公马还是母马,只要来自后草地(草原),都是草马。经过调驭后成为会劳动的马,就再也不叫草马了。

   生产队一般有三种马,用本地话说就是儿马、骒马和骟马。儿马就是未阉割的公马,骒马就是母马,骟马就是被阉割后的公马。我们的马群里没有儿马,因为儿马难于控制,而且还骚扰母马。马群里还有骡子,骡子又分马骡和驴骡。马骡是马和驴产下的后代,但强调是马生的。驴骡也是马和驴产下的后代,但强调是驴生的。马骡和驴骡都吃苦耐劳,但是马骡高大威武。

我们夜晚放牧的马群里,有母马、骟马和骡子。马群是一个集体,里面的马各有脾气。我们管理马群用的主要手段就是马绊,如图所示。

图中间的三脚绊,给脾气最大(一等脾气)的马(或骡子)戴,戴在两只前腿和一只后腿上,这就是所谓的三脚绊。跳绊给二等脾气的马(或骡子)戴,戴在两只前腿上,然后马要跳着走或小步走,这就是所谓的跳绊。顺绊给三等脾气的马(或骡子)戴,戴在左前腿和左后腿,或右前腿和右后腿,基本不影响马走路,这就是所谓的顺绊。

15匹马(含骡子)组成一个马的群体,就是马群,我们放夜马的三人也组成一个团队。王中是老大,秦大拴是老二,我是老三。王中比我大10多岁,秦大拴比我大五六岁,我正念高中。我们三人,一起放夜马,每人负责5匹。出发的时候,每人骑一马,牵四马,要走几里地。

因为晚上很冷,要穿棉衣棉裤,还要带一块雨毡,既可防雨,也可作卧具。雨毡是用羊毛擀制的,铺开后可当卧具,既能铺同时又能盖,稍微圈起腿来,就会入睡。有几次,我一不小心就睡着了,有时坐在雨毡上也能呼呼入睡,他两往往要用“损招”把我弄醒。试想,在潮湿的田地里,深更半夜,温度只有零上几度,也只有雨毡能够担当此任,让放夜马的人,或卧或躺,享受这整晚的野外夜生活。

穿棉衣棉裤后,我自己无法骑上马背,因为马背上还披着雨毡,无论怎么扑通,就是上不去。出发的时候还好,在村里可以找到台阶,自己骑上去。但是回来的时候,就需要王中或秦大拴扶我一把,因为田地里没有台阶可用。需要强调的是,在我们农区骑马,人们从来也不使用马鞍马镫,但是在牧区(草原),人们骑马要使用马鞍马镫,而且还要配穿马靴,否则容易发生“套镫”事故,就是一只脚套在马镫里,被马拖在地上拉着走。

凌晨4点回家的时候,我每个晚上,都需要他两人帮扶上马,结果我就欠下他们的人情。于是,他两想吃蔓菁或豌豆(火燎后吃)的时候,就命我到几里外的豌豆地或蔓菁地去拿。我是骑马去,抱着豌豆或蔓菁,牵着马回来。我是真正的深更半夜,几里走单骑。

   我在大后山放夜马,野外露天,通宵达旦,在雨毡上或坐、或躺、或臥,看着北斗星,听着马绊声,有时还要琢磨我的数学。

    这是50年前的事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21-1503099.html

上一篇:家乡近邻 之 稀土之乡
收藏 IP: 108.172.99.*| 热度|

10 刁承泰 崔锦华 陆仲绩 朱林 彭真明 王涛 张忆文 史晓雷 王安良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26 0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