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毛忽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大毛忽洞 自留地是桃花源,只种颜色不耕田。 点击 【博文】 看分类目录 邮箱: lishchlishch@163.com;lishchlishch@gmail.com

博文

刘备和诸葛亮的缘分

已有 1030 次阅读 2025-9-13 12:21 |个人分类:2025-生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刘备和诸葛亮的缘分

       人们只知道“三顾茅庐”,其实在三顾茅庐之前,刘备和诸葛亮曾有三次“弱相关”的缘分。罗贯中不但写了《三国演义》,还写了本《三国演义的政治与谋略》,后者点评前者。我根据罗贯中提供的点评线索,把《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四回,第三十五回,第三十六回和第三十七回有关刘备和诸葛亮“弱相关”的内容,用我的简单语言归纳如下。

         话说刘备落难襄阳南漳,在太阳落山之时,遇见一位在牛背上吹笛子的牧童。刘备走近牧童,立马观看。牧童说:“将军莫非刘备?” 刘备吃惊地问:“你这乡下小童,如何知道我的名字”。牧童说:“我老师说的”。刘备问:“你老师是谁?”牧童说:“我老师叫水镜先生”。于是牧童带领刘备去见他的老师水镜。

      水镜先生和刘备寒暄之后,直接对刘备说:“你手下没有可用之人,所以才有今天”。刘备说:“我求贤若渴,但未遇其人”。水镜说:“如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你只管去请”。刘备问:“他们是谁?”水镜说:“卧龙和凤雏,得一个,可安天下”。刘备问:“卧龙凤雏何人?”此时,水镜先生大笑说:“好了,好了”。刘备再问时,水镜说:“天色已晚,将军可在此住一宿,明日再说”。刘备睡下之后,因思水镜之言,夜不能寐。大约在深夜,忽听一人叩门而入,水镜说:“元直何来?” 此时,刘备起床悄悄偷听,听到那来人答:“刘景升徒有虚名,我写下留言,奔此而来”。水镜说:“你怀王佐之才,宜择人而事,怎能轻易去刘景升那里。且英雄豪杰,就在眼前,是你不识罢了”。来人说:“先生说的对”。刘备听后大喜,暗忖此人必是卧龙或凤雏,想出来相见,又觉不妥,继续假装睡觉。

       刘备一夜未眠,心里惦记着水镜家的来客,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刘备求见水镜,问:“昨夜来者是谁?”水镜答:“我的朋友”。刘备求与相见。水镜说:“此人欲投明主,已到他处去了”。刘备请问其姓名。水镜笑答:“好了,好了”。刘备再问:“卧龙、凤雏,到底何人?”水镜还是笑答:“好了,好了”。刘备拜请水镜出山相助,同建大业。水镜说:“山野闲散之人,不堪世用。自有比我强十倍的人来助你,你去请吧”。正谈论间,忽闻庄外人喊马嘶,原来是刘备的人马来了。因为军情十万火急,刘备立刻告辞水镜先生去处理军情。

        深更半夜到访水镜先生的,正是颍川徐庶,字元直。徐庶和刘备近在咫尺,就隔一个门,但是没有缘分。徐庶夜访水镜,得知刘备就在新野,于是连夜离开,去投奔刘备。

       话说刘备离开水镜庄园,回到新野,忽见大街上有人狂歌:“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刘备听后,心理琢磨:“此人莫非是水镜所言卧龙或凤雏”。于是下马相见,邀入县衙。刘备问其姓名,他回答:“我是颍上人,名叫单福”。深入交谈之后,刘备拜单福为军师。不久单福给刘备献计,帮刘备打败曹军。曹仁大败,星夜逃回许昌。曹仁见曹操,跪地请罪,报告了损将折兵之事。曹操说:“胜负乃兵家之常,但不知谁为刘备画策”。曹仁说是单福之计。曹操问:“单福是谁?”。此时,曹操的谋士程昱笑着说:“单福不是真名,此人叫徐庶,字元直”。曹操问:“徐庶的才能,比你的如何?”程昱回答:“他比我强十倍”。于是,曹操挟持了徐庶的母亲,要把徐庶弄到手。徐庶得知曹操挟持了自己的母亲,不得不告诉刘备实情:“我是徐庶,字元直,单福不过是个化名。徐庶要去曹操那里救母,刘备不忍心强留,只有流泪,别无他法。于是,刘备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徐庶辞行说:“不劳使君远送,庶就此告别”。刘备握住徐庶的手说:“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何日再相会”。刘备说罢,泪如雨下。徐庶也是涕泣而别。

       刘备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与随从匆匆而去。刘备哭道:“元直走了,我怎么办“。刘备继续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刘备用马鞭指着说:“我要砍伐这里的树木”。大家问为什么,刘备说挡住我看不见徐元直。大家正观望的时候,忽见徐庶拍马而回。这就是所谓的徐元直回马荐诸葛。然后才有刘备三顾茅庐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21-1501740.html

上一篇:树上掉下个野蜂巢
收藏 IP: 108.172.99.*| 热度|

4 郑永军 许培扬 王涛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6 0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