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gjjhh   一名思政课教师的论文、译文和教案等等。感谢您的浏览,若有收获请“点赞”;若见谬误请“拍砖”。

博文

060不必完美

已有 1770 次阅读 2016-2-2 07:47 |个人分类:已发译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人生哲理

                             不必完美
       〔美〕哈罗德·S.库什那  原著    高金华  编译
   作为一个牧师,我帮助人们解决的难题越多,我更加老老实实地反思自己的生活,我更加确信人们的很多苦恼都能追溯到一个错误的观念:为了那些爱我们的人,我们应当追求完美。
   除了感到自己不值得亲人挚爱、朋友尊重,再没有任何事情能使我们更加沮丧;当然,也没有任何信念更容易引发这种心境,除了坚信“我们一旦犯错误,就给上帝和亲近我们的人提供了不爱我们的理由。”
   这种信念最初可能来自父母。他们深深地爱我们,训戒我们改正每一个锁碎的错误,并叮嘱我们好上加好。
   这种信念随后可能来自老师。他们仅仅表扬那些完美的作文;而当我们做错题时,他们显然很不高兴。
   我曾观摩过一位有名望的老师给二年级学生上课。在拼词训练中,她把学生分成两个队,给每个孩子指定一个字母。然后,她朗读一个单词,如果它包含你被指定的字母,你要和另外几个“字母”一起跑道黑板前,拼写出这个单词。组词正确的队加分,缺少或多余字母的队减分。在半个小时内,我看到有几个孩子的拼词技能大放异彩;而不少孩子却在课堂上坐立不安,他们的“迟钝”和“愚蠢”使本队丢分。在老师的口气中,显然流露出对这些同学不屑一顾的神情。我认为应当深思这种教学方法是否值得提倡。
   最糟糕的是这种信念可能来自神职人员──上帝为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善恶标准。他知道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丑事,以致于我们所说的每一句假话。我们犯下的每一个罪过,都会使我们失去上帝的爱。
   但是,上帝为什么要眼睁睁地看着人们犯错误?为什么要制定一种谁也达不到标准?
   我在一辆汽车的保险杠上看到的一条标语集中表达了我们的宗教观:“上帝无论如何都爱你!”上帝可能会为我们所做的一些事情感到失望,但他绝不会为我们不能成为一个完人而感到失望。他知道,在错误的行为和堕落的灵魂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不少人为尽善尽美而苦斗,但做人不可能意味着完美无缺。我们所面临的世界如此复杂,以至于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永远正确。精神病学家戴维·伯恩斯记载了一位律师的病例。这位出类拔萃的律师整天忧心忡忡,他害怕自己犯错误或输掉官司而失去同事们的尊重。医生建议他和同事们谈谈自己的想法。当他把自己的忧虑告诉别人时,他获得了意外的宽慰。同事们说,他在失误时更招人喜欢,因为这时他更象一个正常的人,而不象一个先知先觉的圣人。
   同样,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我不得不告诉自己的孩子我错了,并且担心他们不再象以前那样尊敬我。但我惊喜地发现,他们更爱我,因为我勇于承认错误。他们需要确认的是我的正直,而不是我的完美。
   应当承认,有时人们也会抓住我们的错误不放。或许是父母反复唠叨我们的缺点,因为他们期望我们有所进步;或许是朋友不肯原谅我们的过失,因为我们的不慎使他们受到了意外伤害。
   这些反应可能会使我们感到内疚。但在承当责任之前,我们要慎重考虑这样做是否恰当。
   几年前,在我的教友中,有两位老太太在元月份的同一个星期内相继去逝。一天下午去我拜访这两个家庭。在第一家,老人的长子对我说:“妈妈的去逝是我的过错,。我应该坚持请她去佛罗里达(美国东南部的一个州,气候温暖。),她就能够躲开令人难以承受的寒冷天气。如果我这样做,她现在还会活着。”
   我尽力安慰他,然后去第二家。这家的老大对我说:“我觉得母亲的去逝是我的过错。我不该坚持请她去佛罗里达。长途飞行和气候变化使她难以承受。”
   如果事实证明我们的内疚是合理的,应该让这种情感针对行为而不是针对自我。内疚有助于人们弃恶图善,但如果它使人产生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觉,它就没有积极意义甚至具有破坏作用。
   生活中有些缺憾是无从预料、无力阻止和无法弥补的。
   我经常引用谢尔·西尔弗斯坦的《失落的部分》,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值得成年人深思的童话。
   有一枚戒指失落了一小块,造成一处楔形缺口。它想使自己完美如初,于是到处寻找失落的部分。因为它不完整,所以滚动得很慢。一路上与鲜花共舞、同昆虫交谈、和太阳眨眼。它发现不少失落的小块,但都配不上自己。于是,它把这些小块扔到路旁又继续寻找。
   后来有一天,这枚戒指找到了和自己天衣无缝的那个小块。它非常高兴,现在终于可以完美无缺了。它把失落的部分插入自身,又开始滚动。因为它变成了一枚完整的戒指,所以滚动得很快,既不能欣赏鲜花,又难以同昆虫谈话。它很快找到了原因,世界变得如此陌生,就是因为自己变得如此“完美”。它停下来,抛弃了刚刚找到的那个小块,悠然自得地向远方滚去。
   我猜测这个故事的寓义在于,当我们失去某种东西的时候,我们会显得更加完整。从某种意义上说,无所不有的人也是一个贫穷的人。他从不知道什么是渴望、希望和梦想;他无从体会亲朋好友把非常需要但难以得到的礼物送给自己时的喜悦之情。
   生活中有些正视自身局限的人显得很完整,他们的勇敢足以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否认失败。生活中有些正视客观条件的人也显得很完整,他们的顽强足以经受死去活来的悲剧而继续生存、承受失败的打击而自强不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穿越逆境而保持完整。
   生活不是一支抓住我们缺点不放的夹子,生活也不是一篇填错一字前功尽弃的字迷。生活更象一个棒球赛季,最好在球队可能输过三分之一的场次,最糟糕的球队也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人们的目标只能是赢得多输得少。
   一旦承认缺憾是人性的一部分,一旦能够正视人生和善待生命,我们就能够达到过去只能追求的一种完整。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7年第5期第163~168页。
   原载:《良友》1998年第9期第54~55页。(编辑:石熙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22151-953998.html

上一篇:059祝君好梦
下一篇:061减肥新说法--加速人体新陈代谢
收藏 IP: 223.73.19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