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螺山见于明代典籍。明代万历年间举人蒋一葵的历史地理著作《长安客话》卷六“红螺寺”条云,“怀柔县北二十里,有山,高二百余仞,山巅有潭,相传潭中有二螺,大如斗,其色殷红,时吐光焰,照映林木。仪真马文卿诗:
非云非雾亦非烟
夕吐红云焰触天
山际翠眉呈透色
潭中螺髻照灵巅
虹霓林麓光遥度
老蜃楼台影倒悬
百丈峰头近北斗
错疑胜地吐龙泉”
仪真为明代县名,属扬州府,清代改为仪征,沿用到现在。明代崇祯年间进士刘侗和秀才奕正所著历史地理著作《帝京景物略》卷八“畿辅名迹”篇末“红螺山”条云:“怀柔县北二十里,有山高二百仞,石山也。众山皆青,沉沉独黑,日午丽之,不秋而紫。山有潭,当山之顶,潭有螺二,如斗,色殷红,时放焰光,照射林麓,以是故名红螺山。有寺,土人呼红螺寺,宇废像仆,而尘不集,高风穿殿过,无尘也。僧则曰:辟尘珠藏焉。有泉,趵趵如颗,时一定动,曰珍珠泉。寺左二里,复寺,曰定慧,亦久废。中一台,琉璃、鸱角、檐牙、窗门悉形具,而实閟,额有字曰擦擦殿。不知殿何藏,名何义,建何年。有石井,井植铁柱,柱绕铁索,若有锢者,时一隐见。或曰蛟焉,或曰螺焉。”
由位在京同行请其博士生陪着我去红螺山,九点从怀柔的酒店出发。把车停在景区停车场。从南门进入景区。先穿过红螺寺后,照片另外贴。从三圣殿往上走,沿观音路爬山,全长九百米,在辽代古道遗址上修建,两边有33座汉白玉观音像,主管业务不同,如升官、发财、送子、养生等。






到观音寺。据说观音寺始建于金代,元代红螺寺住持云山禅师曾在此隐居修行。寺院坐北朝南,有山门殿后是送子观音殿,向上有会乘殿供奉四大菩萨,三重殿,分上下两院,有108阶台阶相连。






继续上行走台阶,较陡,而且中间没有平路。已经可以俯瞰怀柔山水,近处是山下的红螺湖其中有鸟岛,远处东面有雁栖湖,北面是怀柔水库。到中天门后,不能再上行。红螺山海拔八百多米,但没有到顶,中天门海拔五百米,而观音寺海拔三百米。从另外条路下山,回到观音寺。不再走观音路,从较远但不陡的路下山,走过岭上长廊,到观景台。再从观景台下山,路边有济公雕塑和弥勒大佛,回到御竹林,离开古寺。最后走出景区。




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21 0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