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读《莫奈》

已有 275 次阅读 2025-11-11 22:57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在晴空中的天塔257米书吧,“山河满目空念远”,有种躺平的慵懒。决定放弃后续游程,在书吧享受人生,读本书。开始想看《幻灭》傅雷译本,但感觉看不完。转了一圈,找到本介绍莫奈的书,只有150页左右,而且图文并茂,估计能轻松读完。莫奈的作品看得相对多些。波士顿美术馆、埃尔米塔日博物馆、马摩丹莫奈博物馆上海展、奥赛博物馆、墨尔本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悉尼新南威尔士美术馆、伦敦考陶尔德美术馆、伦敦国家美术馆、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和奥赛博物馆上海展等都有莫奈的作品。在巴黎和上海看的奥赛博物馆收藏的照片还没有整理。

 

《莫奈》作者是位我没有听说过意大利人。该书把莫奈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1840-1869一段北欧的成长历程,早期生活和讽刺画,到巴黎探索光和影。1870-1880印象主义的创始人,英国和荷兰的旅行,与雷诺阿和马奈的交往,圣拉札尔车站和维特尼冬天的作品。1881-1899旅行和地域,从诺曼底到地中海,布列塔尼与蔚蓝海岸,用系列作品表现自然风景。1900-1926在吉维尼的最后时光,伦敦的雾和威尼斯的雾,如诗的睡莲画。附有年表、索引和参考书目,年表挺有帮助。

 

在作者看来,“在所有印象派画家当中,莫奈是最纯粹、最真实的。他可以描绘出明亮的天空、纯净的水域等种种自然现象的多变和不可触性,他的笔下有光影和色彩流动的动态感。(p. 7)”贡献在于“莫奈给印象派带来的是记录瞬时性的方法,而不是囿于现实的框架限制,并且在色彩的自由空间里,他的把控力越来越精准,并且在这次蔚蓝海岸的旅行中,他还发现了更耀眼更富有戏剧性效果的色彩。因此,他的绘画风格向更加细腻地展示光影感知、更自信的方向发展。(p. 124)”“莫奈一生中都在不断练习用‘外光派画法’表达出最新和最真实的感受。在吉维尼花园里,莫奈将它相同的结构与绘画技巧相融合,使用他所选择的绘画技巧创造出了非凡的艺术作品,充分实现了理想的最高峰。(p. 133)

 

莫奈有“衰年变法”,这个我过去没有注意到。类似于贝多芬晚年失聪,晚年“莫奈几乎已完全失明,但与此同时莫奈也不需要再像从前那样,思维也脱离了原先的禁锢,在这段时间里他的画风变得更加自由和奔放。这些使他的画作呈现出队所爱的和所感受到的事物鲜明的对照,这种精神和情感上的想象力来源于一种内在的视野。(p. 150)”这种“内在”性,也是当年艺术发展的新方向。“空间真实的本体和对物体的描述,被一种精神世界的‘内在’空间锁替代,它们是艺术抽象和变形之后的产物,这一表达方式在20世纪初开始被理论化。(p. 142)”“莫奈在20世纪这一领域中的领导地位毋庸置疑:最伟大的抽象派大师、‘艺术的精神’(‘艺术的精神’即是非古典、非理性,非自然主义的艺术派别)理论家。(p. 152)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40年代末期,莫奈的作品才被重写进行严肃的估价,同时也确定了他在当代艺术中作为先驱者的地位。这尤其要归功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派的画家,他们是从反几何感知,本性感知上对抽象进行改造的真正革新者,……他们认为莫奈晚期的作品,对颜色的认知似乎更接近自由且本性的构思,是尊重了自己以及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内心情感。(p. 153)

 

还有个多少有些八卦意味的信息。原先一直支持印象派的作家和评论家左拉在1880年发表系列文章批判印象派。还发表小说《作品》。“这部作品的主角非常明显地暗示是以莫奈和塞尚为原型,他被塑造成一个处在天才与荒唐疯子之间的画家,是一个负面的英雄形象,最后这部作品以主人公的自杀为结束,并且至死也没能凭借自己的天赋实现自己伟大的梦想。(p. 125)”过去不知道还有这样本小说。

 

匆匆通读《莫奈》,多了些常识,对了解印象派发展和理解莫奈作品都有助益。

 

 

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莫奈的油画

 

名作过眼:莫奈的油画

 

名作过眼:莫奈的油画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509865.html

上一篇:北京万寿寺
收藏 IP: 114.92.180.*|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2 0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