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

已有 561 次阅读 2025-5-11 22:59 |个人分类:风光过眼|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青瓷器是博物馆藏品的强项,包括镇馆之宝青釉羽人纹盘口壶和青瓷莲花尊。六朝有所谓“魏晋风度”,如宗白华先生所说,魏晋“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玄学盛行,佛道并兴,思想空前活跃。人们注重思辨,崇尚自然,特立独行,超然自得。生活审美化,向内发现人格性情之美,向外发现自然山水之美。六朝艺术追求“气韵生动”“传神写照”,主要体现在王羲之顾恺之等书画大师作品中,也渗透进青瓷等造型艺术。

 

六朝青瓷以典雅的青色为时尚。因釉料中氧化铁含量不同,烧制时窑内温度有异,青瓷的青色有不同色阶,由浅入深,由暖到冷。浅绿如春,深绿如夏,青中泛黄如秋,青中灰白如冬。西晋晚期还出现了点彩,在青瓷上以褐色加彩装饰,在东晋较为流行。点彩打破青瓷的色调单一,在有意无意之间,在人工天成之间,形成形与色的均衡。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01.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02.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03.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04.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05.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06.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07.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08.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09.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10.jpg

青瓷点彩器盖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11.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12.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13.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14.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15.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16.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17.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18.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19.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20.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21.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22.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23.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24.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25.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26.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27.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28.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29.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30.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31.jpg

青瓷莲花尊,南京东郊麒麟门外灵山南朝墓出土。装饰繁缛华丽,以莲花为主要装饰图案,在一件器物上集中了浮雕,模印、刻划等装饰手法,将莲花纹恰当地装饰在每个部位,形态丰富,变化多端,造型有仰莲或覆莲、单瓣或复瓣,巧妙穿插,上下呼应,创造了精美的艺术造型。青瓷莲花尊通体莲花渗透着浓厚的佛教色彩,是罕见的佛教艺术珍品。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32.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33.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34.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35.jpg

三国吴•青瓷堆塑人物楼阙魂瓶,在南京市江宁区上坊吴墓出土。瓶青瓷质,肩部以上堆塑各种人物、飞鸟、楼阙、亭台,错落有致,姿态万千;腹部贴有简单的模印装饰。上繁下简的独特造型,体现了细节与整体的结合,是六朝青瓷艺术中具特色精品。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36.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37.jpg

三国吴•青瓷堆塑人物楼阙魂瓶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38.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39.jpg

西晋•青瓷堆塑人物楼阙魂瓶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40.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41.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42.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43.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44.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45.jpg

 南京六朝博物馆之青瓷46.jpg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史馆一瞥

 

南京秦淮河夜与昼

 

南京六朝博物馆

 

看花老眼之南京玄武湖环洲莲花展

 

南京博物院傅抱石山水画

 

南京博物院傅抱石诗意图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485305.html

上一篇:自笑平生为口忙之本溪果园农家乐
下一篇:南宁纪行2024
收藏 IP: 114.93.167.*| 热度|

2 郑永军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3 1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